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实践路径

2022-05-30 01:54:53陈静张春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陈静 张春光

摘  要:新时代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破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难题,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当遵循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规律,明确在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所需遵循的原则与规范的问题,同時还要考虑改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不断拓宽工作思路,积极探求科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责任意识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主体;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其是否具有较高的责任认知水平和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较强的可塑性和心理素质的未定性等特点,使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在遵循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角色匹配、知行统一、和谐协调以及与时俱进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更新培养理念以增强责任认知、营造良好环境以培养责任情感、创新培养方法以锤炼责任意志、健全工作机制以规范责任行为等途径,以期为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添砖加瓦。

一、更新培养理念,增强学生责任认知

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责任意识培养观念,是有效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破解责任意识培养工作难题的必要思想前提。这就要求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主体的教师队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明确自身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还包括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等,以实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为根本目标,转变责任意识培养的理念,使学生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而形成责任认知,提高自身责任意识水平。

(一)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模式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的稳固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模式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使其向着“在改进中加强”的目标前进。因此,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主体的教育队伍要紧跟时代步伐,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使之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目标相契合。

一方面,我们需要明白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内部各部分要素以形成培养合力共同作用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而并非传统观念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属”,还应该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以及服务队伍等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主体,共同承担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不同的责任意识培养主体可依据自身所处的身份与地位的优势,借助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蕴含责任意识内容的理想信念、思想观点的宣传和讲解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专业课教师可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习等对学生进行责任观念的培养,管理部门则可通过举办的党校团课以及与责任意识相关的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责任行为的引导,服务部门可借助自身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营建良好的责任意识培养氛围等。通过责任意识培养主体队伍自身教育理念和培养意识的转变和更新,切实有效地向学生传递责任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借助丰富多样的责任意识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悦纳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而使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对担责、践责的自我要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2]。

另一方面,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还应当从学生主体的视角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做到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在遵循学生对于责任意识培养的接受规律和满足学生关于责任意识培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求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责任意识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适时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充分把握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的有利时机,明确不同时间阶段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内容。如大一入学适应阶段可对学生进行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等责任内容的培养;大二学习成长阶段可对学生进行以诚信考试、爱情责任等为内容的培养;大三、大四毕业阶段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责任的培养等。第二,大力开展责任意识培养教学实践活动。责任意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和传授其最终指向于学生责任意识外化而成的责任行为。因而,如何通过开展有效且有针对性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印证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坚定践履责任行为的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实际效果。如开展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正确爱情观宣传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责任意识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推动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由外在被动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自由自觉的行为。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思政

高校教师队伍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发挥着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作用[3],其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不容置疑地成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两个方面。首先,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要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优势,向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相关理论和准则规范的讲解和宣传。需要注意的是,常常由于责任意识培养主体对灌输教育法的认知不明确、把握不准确、操作不恰当,使得学生对其的认同度与获得感较为低下,导致灌输式培养法难以取得其应有的实际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应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进行责任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凸显出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向学生科学、准确且全面地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实现学生的责任认知水平与政治理论素养同步提升的目标。

与此同时,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还应当注重将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去。从我国当前一段时期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不良现象。一方面,作为开展职业道德责任教育、生命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等为责任培养职责的专业课程教学常常由于学校不重视、教师不愿意、学生不了解等原因,导致责任意识培养工作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即使专业课程教师认识到自身作为责任意识培养主体的身份,却苦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培养办法而难以将责任意识培养内容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为此,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认真探索和研究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融合的对策,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课堂实施、课后评估、反思调整等工作环节来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方案。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专业课所具有的丰富的有益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协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使学生将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认同与责任。

二、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责任情感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如此。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事物内部诸要素的作用和影响,还要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相适應,产生联动作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对人起着塑造作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建设、网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责任意识培养氛围,进而推动学生形成稳定的责任情感。

(一)着力建设良好校园环境

就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而言,拥有一个制度健全、景色优美、校风优良的校园环境是顺利有序开展培养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有健全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这也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条件。因此,围绕着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所开展的工作不应只停留在通过教学来进行培养的层面,还应当注重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包括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管理各个方面涵盖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责任意识培养制度,同时,依托高校的管理部门作为专职管理机构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全程调控,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使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遵守法律法规、行为习惯良好的有责任心的公民。

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物质文化的建设,也有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通过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如体育馆、音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渠道的锻炼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要建设有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雕塑等。此外还有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校园建筑的合理布局与规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审美旨趣。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方面,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办学宗旨、校风校训、大学精神等在内的有益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资源,还要着力培育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文明友善、立德树人等良好的精神风貌。此外,还要加强对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学生会文化等在内的学生群体文化的建设,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对高校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还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爱校荣校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实际效果。

(二)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既能产生正向的教育影响,也会存在消极负面的影响。要充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呈现出的新特点,准确掌握其信息接收习惯,“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摸索出其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与话语体系”[4]。因此,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也要抢占先机,乘着“互联网+思政”的东风,通过大力建设内容丰富、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及时有效的良性互动和交流,达到线上培养与线下培养的有机结合。如,建设师生互动社区、“学子心声”服务平台、责任意识培养主题网站、辅导员交流学习平台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既有利于教师及时察觉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化解,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时效性。此外,面对互联网可能会给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带来的各种问题,应当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同时着眼于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以及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养成规范的网络责任行为。

三、创新培养方法,锤炼学生责任意志

创新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方法,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根本性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在遵循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所应遵循的与时俱进原则和和谐协调原则的基础上,不仅要从教师主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创新实践来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志训练以外,还应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探究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所蕴含的有益于锤炼大学生责任意志的主体资源,进而形成理论和实践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同向,共同服务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大局的良好局面。

(一)以实践开展推动学生形成责任意志

关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会陷入误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主体常常将责任意识培养工作视为单纯的责任意识的“输送”,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学生如何将被“输送”而来的认识转化为认同,进而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中。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借助实践这一平台使学生将其所习得的关于责任意识的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具体行为的印证和检验,使学生从最初的对责任意识培养的怀疑甚至是抵触经由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这一中间环节的检验以实现对责任行为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践行,实现学生对责任意识由知、情、意、行的良性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5]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既是高校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其旨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下网络、走向社会,让学生接触和感受鲜活的社会生活,让他们能够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明确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来获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教学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提高学生对责任意识培养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更好地体悟和把握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形成坚定的责任意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资源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发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6],使之成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路径,是实现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方法创新的又一重大举措。

(二)打造先进典型激发学生坚定责任信念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方法的创新还在于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主体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资源。既包括以党团组织、社团、学生会等为主体的优秀学生组织对大学生責任意识培养所能起到的引领带动作用,也包括以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等为主要代表的学生个体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所发挥的榜样示范作用,是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实际效果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先进学生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究其本质来说就是在做学生的工作,而学生组织作为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体性组织,以其所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明确的方向性,是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有利组织保障。主要包括学生会、社团、学生党团支部等。就学生党团支部而言,通过其所开展的“三会一课”、党团日活动等,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又有利于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进而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就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而言,发挥朋辈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将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的组织管理和所开展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对于增强学生的责任认知、规范学生的责任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有效展现优秀学生个体的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树立先进的学生个体,宣传其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来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形成坚定的责任意志的做法,实质上是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其所具有的生动性、示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认可,还有利于学生以其为参照进行学习和效仿,是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应当大力倡导和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团干部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中的先进表率作用。他们作为经过学校党团组织精心选拔、考察和培养的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通常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正向的引导作用,是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宣传和推广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我们不仅要选拔好先进典型,从学生群体中选取真正让学生认可和信服的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的学生个人,以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的可信度和认同度。而且要宣传好先进典型,不能仅仅只是进行口头上或理论上的讲解,而要借助具体学生的具体实际,联系所学的责任意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照和效仿,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健全培养机制,规范学生责任行为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除了要满足培养理念、培养环境、培养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外,还应当建立健全完备的、有效的且易操作的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机制,以确保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提高队伍素质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其自身所具有的责任意识水平和对责任行为的践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责任意识培养的认同和投入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7]这实质上是向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主体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其指明了方向。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责任意识培养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责任意识的培养内容。

教师自身要做到“明道”“信道”,坚持以身作则,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还要勇于承担起责任。首先是“信道”。只有真正教师自身认可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对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以及全面健康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其所开展的有关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中投入足够的重视与热情,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是“为道”。教师在同学生的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为示范,以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和实际行动来鼓舞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榜样教育法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可信度和认同度,推动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

(二)健全管理制度

依托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是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中所蕴藏的有益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前,部分高校逐步认识到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但要使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还应当将培养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相关制度规范的完善和落实上来,这也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从责任认知阶段到责任意志的形成阶段再到最后自主自觉地践行责任行为,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来予以约束和引导,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高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导向性,确保学生令行禁止,旨在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行为方向,规范和引导着学生的责任行为,使之朝着预期的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实质上是借助“他律”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约束,推动学生最终形成“自律”。一方面,有利于约束和遏制学生主体中存在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借助责任追究的形式,使其得到相应的惩罚,进而实现对不良行为的有效管控。另一方面,借助相应的奖励措施和方案,对遵守并认真贯彻管理制度且具有良好责任意识水平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种正向的激励,使学生进一步坚定责任意志,强化责任行为。

为此,高校应当着力打造涵盖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管理制度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制度的弹性与发展性,始终坚持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进行制度设计,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8]。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例,其不仅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学生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学籍管理等内容,还逐条列举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学籍注册、考试纪律、学分认定等。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和处分办法,如“违反本规定和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的”[9]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等。以上都对大学生具体的责任行为进行了详尽的规范和约束,同时借助奖惩激励机制来强化学生的责任行为,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三)完善评价体系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在遵循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规律与学生责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以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根本目标和工作任务为参照,按照相应的评价要素、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来制定评分标准,并通过对评价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对大学生责任意识从产生到发展产生影响的诸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其作用就在于通过评价,使作为责任意识培养工作主体的教师和客体的大学生能够对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要素及其影响程度有着清醒理性的认识,一方面不仅有利于教师主体通过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且有效地寻求调整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根本目标与实质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推动大学生将责任意识培养的相关内容内化于心,外化成自主自觉的责任行动,从而实现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就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可行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实效性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评价指标的确立应要兼顾多元化和合理性的统一,既要充分考虑到参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多元化主体,又要根据其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的作用与影响来确定权重。因此,基于高校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工作的现实需要,应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身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的主体。在评价项目的制定中,考虑到不同主体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方式所具有的共通性特点,我们建构了一个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量表(参见表1),旨在使评价主体参照具体的评价结果以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水平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并据此来判明当下所实施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方案的有效性。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责任意识培养内容的悦纳程度,增强其对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认同度和获得感;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全局出发,充分把握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升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在改进中加强。

首先,合理选择评价主体。即在评价主体确立的过程中应坚持多元化和独立性的统一。之所以选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身等共同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的主体,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独立性和特殊性,都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和影响,且都具有其他主体难以取代的特殊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其次,科学制定评价项目。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主体自身对自我的评价和认同,只有将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外在评价和内在评价相结合,将主观方面因素与客观方面因素共同考虑在内,才能实现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最后,正确对待评价结果。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评价的目的是推动大学生责任意识实现知、情、意、行的良性转变,而评价的结果则侧重于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所发生的具体变化进行分析,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轨迹,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南,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朝着结构更加优化、制度更加完善、环境更加和谐以及效果更加强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2][3]袁芳.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42.

[4]荆潇,郑林芝.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2):33-35.

[6]崔永江,林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指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8):1-4+8.

[7]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01).

[8]齐柳.以责任意识为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功能强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48-51.

[9]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2017-02-16)[2021-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authkey=9axvt3.

作者简介:陈静,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张春光,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习近平幸福观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0D91);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学生工作校本课题“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20XJ7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34:03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路径初探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应对举措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49:17
浅谈目标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7:1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8:13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