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2022-05-30 01:54刘斌余俊渠杨光群谢锐凌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刘斌 余俊渠 杨光群 谢锐凌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里需要给予重点关注的特殊学生群体,其经济方面的压力加上自卑和内向的性格特点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对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良性发展以及促进学生个人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立足于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的视角,分析新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从而全方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里特殊的学生群体,除了在经济方面承受较大压力之外,心理方面同样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强化资助育人,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是高校的重要育人使命。资助育人政策除了保障物质扶贫的同时,更要促进智力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重效应叠加,探索打造“扶智、扶志、强能、提质、育心”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以此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其在毕业之际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并用感恩之心回报学校回馈社会。

一、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使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是国家和高校重点关注的特殊学生群体。构建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能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家庭幸福,也间接影响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之后如果能够实现很好的就业,对他们的家庭摆脱经济困难以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甚至在避免家庭返贫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此外,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来以此帮助他们实现充分高质量的就业,可以为乡村振兴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资源。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受到心理素质、家庭期望、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大学生就业大军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弱势群体。假如他们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之后都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或者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提供,这部分群体就会面临就业困难甚至出现慢就业、等就业这些极端情况[1]。这样不仅没有将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使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也没有给其家庭带来经济效益创造幸福,继而引发一系列的个人心理和社会矛盾问题。因此,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方面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实行群策群力或者一生一策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并做好就业帮扶指导服务,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三)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

强化资助育人构建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不仅是要通过多种资助方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求学期间在经济上的困难,帮助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更要在精神方面帮助他们实现脱贫,即不仅要“扶贫”,更是要“扶志”和“扶智”,达到智力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重效应,从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引导其立志讲奉献、做大事,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将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的实践当中,锻炼和磨砺自己,学以致用树立自信,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为自身的家庭带来经济效益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更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成才提供良好的基础[2]。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人好高骛远不能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总体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对职业期望过高

大多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环境并不是很优越。个别学生执着“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认为只要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就一定可以找到钱多事少、单位体面的好工作。这就导致他们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情况。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再回到经济落后的家乡,认为留在大城市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现实的就业情况却是过高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巨大落差,这使得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出现暂缓就业、观望就业,甚至拒不就业的情况。此外,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很多已经就业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就业情况并不满意,有跳槽追求更好的工作的想法。这反映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期望过高心理和挑剔心理。

(二)职业选择与专业不对口

众所周知,部分就业岗位对专业会有要求甚至是严格的限制,所以某一岗位的需求量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此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对于不占优势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压力就更大。另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如有想快速减轻父母经济负担的家庭原因、想找到一份高薪体面工作的个人因素等。这就导致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学生错过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么匆忙就业要么持续观望,更多的是准备不充足、思考不充分的情况下导致他们在职场中不能獲得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从而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三)就业选择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对应聘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形势来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选择出现单一化趋势比较明显,与市场需求不对称情况突出。部分家庭困难学生觉得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才是铁饭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扎堆去考试,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没有用发散性的思维考虑就业问题,更加没有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企业岗位当中去发光发热。也有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回到自己贫穷的家乡就业,更有甚者认为大城市工作节奏太快,过于辛苦和劳累,愿意去到小城市就业。这就造成了就业选择存在巨大局限性。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点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就业质量的高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纵观那些在校期间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一般来说就业过程都很顺利,而且职业选择和就业质量也都很好,反之亦然。如上文所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就业期望过高、专业不对口、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总体分析下来存在着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人就业实力相对偏弱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就业困难的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受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因素层面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原生家庭的经济能力和生活的影响较大。这就导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比较内向和自卑,对于就业的心理预期也远比普通学生低。另外,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乡比较偏远,他们没有面临过激烈的就业竞争或者说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甚至是有自杀倾向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形成消极的人格,最终结果就是他们无论在择业还是就业过程中都缺乏自信和勇气,不能全方位地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承受挫折能力又较弱。而这就使他们变得被动,陷入就业困难的情形中。从能力因素层面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受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也缺乏其他适应的能力。即使有部分困难学生会有校内校外兼职,但是兼职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多的素质能力锻炼,只是满足了他们经济方面的需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短板

高等学校的资助育人应充分做到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的有效结合,将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在首先保障物质扶贫的同时,更要促进智力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重效应叠加,探索形成“扶智、扶志、强能、提质、育心”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3]。但是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上是存在明显短板的,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完成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程序性工作,对资助育人的认识不够深入,也对资助育人的要求执行不够到位,出现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育人观念与发展的理念不足,只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的简单扶持,忽视了对学生自强观念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二是部分高校经费投入不足直接限制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也间接限制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三是对普通资助项目开发和挖掘不够深入,将资助项目转化为育人项目的成果还不够明显。

(三)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社会因素主要指的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同地域经济的差异和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缺失等方面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首先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扩大招生,大学入学人数逐年急速增长,毕业生人数也连年激增,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就业岗位有限且竞争激烈,尤其“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形势更是愈加严峻。这就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就业形势和个人因素双重压力。其次是不同地域经济的差异,十四五时期国家推行东北再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快崛起,东部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希冀通过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许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大城市就业机会多、薪资高、发展好的考虑,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发展或者不想到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这也就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扎堆在大城市就业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竞争程度。

四、加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对策建议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时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毕业之际使他们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是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其中一环,也是应有之义。这不仅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是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方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帮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贯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者形成合力,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提升自身素质和求职就业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规划职业生涯,在低年级的时候通过学校开设的系列就业课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前进行就业或者创业方向选择,并及时与任课老师或者负责就业的老师沟通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来对就业目标和方向适当调整。其次,在享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解决了经济困难之后,要努力做到智力脱贫,着重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积极参与校院的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能力,发现自身的不足,努力弥补差距,尤其要主动地磨炼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最后,要认清“后疫情时代”的严峻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合理确定就业期望,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眼高手低,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步骤,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

(二)构建全方位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

高校在原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创业课程基础之上,应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摸底情况,建立一生一策,加强他们在应聘和就业方面的技巧辅导提升。其次,在现有的物资资助之外建立起完善的心理辅导制度。如前文所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极易在应聘和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而心理健康则是他们实现顺利就业的精神根源和保障。学校可以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情况,建立起“资助育人中心—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一体的联动机制[4]。及时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从而精准地了解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就业意向、创业意向、就业情况等,以此为他们提供精准的心理帮扶和就业帮扶。最后,负责就业的老师及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易班、微博等新媒体媒介,及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就业心理,遇到特殊情况及时跟进,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5]。

(三)贯彻新时代资助育人发展新理念

政府应在现有的资助模式上,引导高校转换资助理念,使其将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培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上去。首先,政府要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将高校的育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平台有机结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落地生根,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择业机会。同时,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提供就业机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企业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相关优惠政策,实现政校企共赢的局面。其次,偏远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充分挖掘当地的社会资源,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況,设置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和保障性岗位,有效激励走出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后回家就业,使其更好地服务家乡、发展家乡。最后,政府要完善就业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秩序。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企业招聘进行监管,进一步减少不公平就业的情况,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永斌.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透视及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4):14-15.

[2]肖凤翔,俸晓玲.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宗旨、原则和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03):22-23.

[3]陈博旺,晋家洪.高校学生贫困资助的政策逻辑、实践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6-88.

[4]肖慧.基于协同思维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55-57.

[5]余俊渠.易班平台在高校大思政建设中的功能与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41-43.

作者简介:刘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讲师;余俊渠,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研究员;杨光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谢锐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导向,构建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项目编号:77);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项目“信息时代高校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JKDY03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和激发模式研究
搭建高校发展性资助平台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