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世敏 刘宇
心理教育是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通过心理课程、心理健康服务、心理文化活动等形式,多维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心理水平及技能、职业品质精神,促进其政治素质及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基础,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构建以思政课为主的“大思政”格局,多措并举,以思政课为引领,思政教师为领头羊,从课程到活动,从学习到生活,全方位渗透思政元素。各学科门类也结合自身专长,努力开辟渠道补位思政育人。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高校要切实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公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预备警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教工委联〔2019〕34 号)等文件精神,提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
“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需要重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加强高校心理育人标准及模式建设,推进心理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标准及原则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从人的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处于青春期后期,是人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思政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高标准的,在政治素养方面,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职业精神方面,如对忠诚意识、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培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文化纳入学生人格培育过程中。这些都需要融入心理的方法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因此,强调心理育人在方法与内容上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就需要将心理教学的标准与人才教育质量的要求相匹配。
(一)思想政治性与心理教育机制建设相结合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要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核心价值观念、职业素养、心理品质的心理潜意识深入。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文化活动。逐步完善适应各类高校的心理育人服务体系、师资架构、资源储备、软硬件配置。整章建制,推进心理健康基础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多级心理监督及反馈机制。尝试建立从高等教育到社会工作的“人才全职业周期心理保障机制”。
(二)“立德”+“疗心”,坚持方式与内容双管齐下
实现心理教育在方式与内容上的双管齐下,注重心理学方法在思政课程、职业技能训练方面的应用,同时加强心理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与职业品质内容的渗透。运用心理学方法在认知、潜意识方面进行核心思想观念价值的植入,对行为进行强化训练。对错误认知、观念进行纠偏,疗愈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营造积极正向、乐观开朗的阳光心态与职业心理準备状态。
(三)注重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与主体性
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兼职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心理教学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家校育人、校局联合育人的合力。强化各教育主体的意识,将“立德”“树人”“疗心”理念融会贯通于学生的教学、训练、活动、辅导中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及心理文化特质出发,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合适的内容及方式培养其自主、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最终达到政治素养自觉、职业精神崇高、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政与心理联合育人目标。
(四)育人过程中强调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
人的心理是动态发展的,学生的职业生涯也是动态发展的,结合思维成长特点,在入学之初强化政治素养的灌输,在大二、大三学年加强心理品质与能力的成长。用多元化方法、平台加强德育工作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工作的“防患于未然”功能,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高自查、他查、筛查的力度,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危机个案发生。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建设
“立德”是对学生政治觉悟、思想政治品质的培育,“树人”更强调对学生的责任、使命、服务为民等职业品德与心理素质的树立。“疗心”不只是通俗意义上的治疗,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心理的方法与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错”的匡正,对“无”的培育,对“弱”的巩固。我院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的精神基石,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思政教育为根本,无论是政治性、纪律性、忠诚性的培育,都具有极高的标准,因此,我院的思政育人工作对各类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打造多级心理防护网
强化从学院领导层到职能部门,从专业系部到教职工,从上至下全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与责任意识。在教育教学、实战实训、校园活动、思想教育等基础性工作中,着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造从个体到区队,从专业到学院的良好整合性心理健康文化生态。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方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由意识层面深入到学生潜意识层面,牢固核心信念。思政课程打破原有传统理论教育格局,运用多元化心理团体辅导、行为训练、工作坊、团队对抗等方式打破思政教育的“枯燥”“难懂”僵局。在教学方法上,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通识课)课程中蕴含的育心、育德的教育元素,教学方法上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践育人中着重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三)拓展活动实践渠道,活化宣传形式
通过项目牵引、活动宣传、媒介传导、朋辈带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类学团组织、各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书刊、影视、橱窗、宣传板等传播形式,组织创作展示学院精神面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社团、心理委员,开拓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激活互助辅导势能。
(四)强化心理咨询及危机防控对思想教育的基础功能
充分激发心理咨询对学生思想动态、心理问题的发现、根本解决、危机预防的功能,构建完善的测评与筛查、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监督与邀约紧密结合的心理咨询、指导、监督、防护服务体系。通过心理专業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纪律作风建设、学风学貌的渗入与柔性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健全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纳入学校应急管理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与工作预案,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结语: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养、职业品质、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柔性补充,提高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平等性与理解性,对各类高校而言,心理育人更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与预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刻影响的基础上,以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本文以我院为例,从心理教育在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探讨适应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标准及原则,对高校心理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提出整合性的对策方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提高思想认知,做好政治站位,强化软硬件投入配备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搭建,多维助力齐抓共管,营造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强化心理育人工作的标准及模式建设,培养适应“十四五”规划的高等教育素质人才。
*课题: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公安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LJ2020Z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