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步雄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革命文化题材文本以灵活的编排方式穿插在各个年级课文中,以不同体裁的文章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主题,培植革命文化,凸显课程思想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兼顾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革命性和文学性,发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独特价值,发挥育人功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
纵观中国近代革命史,不难发现,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夯基溯源,编排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40多篇,注重革命文化的渗透,旨在培植学生革命精神,打好学生的精神底色。
1.内容的丰富性
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难忘的泼水节》《清贫》等;二是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如《开国大典》《军神》《狼牙山五壮士》等;三是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如《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朱德的扁担》等。
2.形式的多样性
统编版教材在选文上注重体裁的多样性与广泛性:有诗歌,如《延安,我把你追寻》《有的人》;有文言文,如《少年中国说》;也有议论文,如《为人民服务》;还有小说,如《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更有儿歌,如《升国旗》等。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广泛接触各种文学体裁,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3.编排的灵活性
编者对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既注重各学段的差异性,又注重文章学习难度的梯度设计。比如,第一学段的《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内容简单,只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伟人的平易近人,到了第三学段,无论是从文章的理解难度还是革命内涵都有增加,比如《少年中国说》,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也比较灵活,以分散或集中的方式编排,如《冀中的地道战》单独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其语文要素为“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中编排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有《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这样有整体性的单元教学,既要渗透“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聲音留在心里”的人文要素,更要落实“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的语文要素。
二、采取多元的教学策略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兼具革命性和文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精准把握,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既注重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渗透,又要落实语文要素,夯实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理清历史逻辑
在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主人公的生平、故事发生的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一是查找课外资料。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通过网络、书籍等了解时代背景。二是补充史料知识。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周恩来从小立志的原因,学生仅仅依靠书本上文字的介绍是体会不到租界内灯红酒绿和租界外水深火热的,教师需要从租界的形成、中国人进入租界的待遇等入手,补充如“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小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三是还原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资料,尤其是纪录片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比如执教《七律·长征》时,为让学生体验长征的艰辛,笔者补充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湘江等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学习的代入感。
2.落实核心素养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根据单元及单元要求有所侧重,同时也要根据学段特点发掘文本价值。比如在《开国大典》中,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是要训练的语文要素。落实这个训练要素,要遵循“知道什么是场面描写—什么是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场景适合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的基本逻辑。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寻找场面描写的片段:“文章中有不少场面描写,哪个场面描写最生动?”学生很容易找到“阅兵式”段落。接着,笔者让学生辨别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好处,思考阅兵队伍和具体的方阵是什么关系,并小组合作讨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然后,笔者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场景适合进行点面结合的描写?”有学生指出了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入场式。最后,笔者播放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视频,让学生以全局视角观看入场式的过程,进而下笔写作。以上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发现—合作品析—依托生活—活学活用”的学习过程,有效落实了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语文要素。
3.注重情感体验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挑战性最大的还是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没有利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那么教学的作用将会打折扣。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文章难在学生对毛泽东作为父亲角色的常人和具有博大胸怀的伟人这两个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教学中,笔者利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一是借助《长津湖》的影视资料,找到毛岸英申请赴朝、不幸遇难、现场官兵敬礼,以及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镜头,通过播放视频渲染氛围;二是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主席的丧子之痛。“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等句子都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主席内心的痛楚,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和配乐朗读走进主席的内心世界。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体现国家意志、弘扬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提高思想站位、加强文本研究、采用精准策略,进而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秀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