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瑜
“交流平台”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它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与总结,承担着引导学生回顾单元语文要素落实过程的任务。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有兩个:一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二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交流平台”板块安排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以教材中三个卡通人物形象简明的话语,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奇特,体会如何展开想象。怎样教学才能让文本对话转变成生动的画面、有效的方法,浸润到学生脑中呢?笔者紧扣文本,通过创设有趣的活动,打通文本与生活的界限,帮助学生掌握想象的方法。
活动一:我为想象找朋友
“交流平台”指出:“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大胆想象,可以让我们拥有奇异的经历”。编者的意图是指出想象的对象,让学生知道可以围绕哪些事物进行想象。
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想象找朋友:“想象无处不在,学习小伙伴(教材中的卡通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大胆想象,可以让我们拥有奇异的经历。哪些事物可以走进我们的想象,成为想象的“好朋友”呢,请大家在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中找一找。”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发现人物、动物、植物、气象、文具等都是想象的“好朋友”。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想象的对象。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为想象找朋友:你想邀请谁走进你的想象世界呢?学生所处的教室、亲密的家人以及远处的田野等纷纷走进了学生的想象世界。有的学生想象教室里的一切都会说话,黑板、讲台、桌椅在争相“吐槽”;有的学生把田野里的蔬果想象成有喜怒哀乐的精灵;还有的学生想象家里人的身份发生了互换,自己变成了严肃的爸爸,爸爸变成了调皮的自己。学生找到了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点,十分期待上述想象对象发生的故事。
活动二:我为想象取名字
“我为想象取名字”旨在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总结、提炼想象的方法,为下一步“初试身手”打下基础。
怎样展开神奇、有趣的想象呢?“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没有直接体现具体、可操作的想象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联文本,丰富“交流平台”中涉及想象方法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想象方法的认知。笔者引导:《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运用了很多想象的方法,请你为这些有趣的想象方法取一个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形象、最合适。经过交流,学生反馈:《宇宙的另一边》中有“倒影想象法”“唱反调想象法”;《一支铅笔的梦想》中有“糖葫芦想象法”“串串烧想象法”;《我变成了一棵树》和《尾巴它有一只猫》中有“连环扣想象法”“完整故事想象法”。这些名字既富有童趣,又反映出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想象方法的特点。概念化的语文要素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转化为学生可视、可感、可用的表达技能,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活动三:我为想象来代言
“交流平台”的功能不应该止步于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想象方法。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想象方法的思维路径,设计迁移运用的语言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将各种想象方法融会贯通。
课堂上,笔者追问:“你喜欢这些想象方法中的哪种方法?说一说你的理由。如果让你为这种想象方法代言,你会如何代言?”笔者鼓励学生运用想象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想象,然后和同学分享。汇报时,笔者引导学生聚焦想象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想象的奇特、有趣等进行了互评。
“我为想象来代言”活动实际上是为“初试身手”的教学“热身”。教师注重创设适切的情境,将“代言”活动与“初试身手”规定的训练内容勾连起来教学,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训练内容和想象方法进行表达。
“代言”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引领学生完成“代言”的过程、达成思维训练的目标才是关键。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笔者请每名学生先在小组内发言,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最后全班学生交流、评价。课堂上,一名学生为“糖葫芦想象法”代言。他展开了这样的想象:“有一天,我的钢笔变成了钢笔小精灵。我发现,当我做不出来题目的时候,只要轻轻地摇三下钢笔,它就能帮我写出正确答案了。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它帮我解答出了最后一道难题,我得到了满分;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它又帮我写了一篇作文,我获得了特等奖;它还会画画,在一次美术课上,它帮我完成了一幅高质量的画。自从有了它,我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这让我懒惰起来,一直依赖钢笔小精灵的帮助。后来,它的魔力消失了,任凭我怎样摇晃,它都不再给我帮忙了。我很失望,也很焦急,于是开始努力学习……”一名学生评价:“你用‘糖葫芦想象法展开想象,想象钢笔精灵帮助你完成了三次作业的事很有趣。你的代言很精彩。”另一名学生说:“我对钢笔忽然失去魔力这部分内容很好奇,你还可以在这里展开想象。”学生兴趣盎然地为想象代言,讲述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并在互相评价、补充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为想象代言”活动的开展,让抽象的语文要素变得可表达、可交流、可评价。
(作者单位:监利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