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早侠
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适合学生。虽然预学作为连接学生与课堂的第一步,但现在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预学任务布置得比较随意,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预学习惯等。自此,从下面几点阐述如何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学。
(一)引导学生设计读书笔记,激活思维的火花
预学笔记的记录是进行预学的一种形式,可以是教师布置的预学任务,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预学理解做的笔记,是将单元整体感知、课文要素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进行记录。预学笔记记录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丰富自己的的预学笔记,进而在预学活动中,能够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摘抄搜集的课外材料等。
在实际学习中,随着课堂的深化,不断丰富学生自己的笔记内容,再将预学笔记变为课堂笔记,之后还能变成复习笔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以检验做督促,促使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预学笔记的书写,有的学生敷衍了事,有的学生精心撰写,为了防止学生敷衍的记录笔记,需要教师有效督促学生做笔记。预学笔记不能是“形式”上的作业,需要教师有效引导与监督,尽量提升其实用价值。在此,教师可以转变检查工作为监督工作,因为检查是一项终结性的行为,有“查考”的意思。但是監督是过程性的行为。在学生做预学笔记的时候,重视“静动态”的监督,就是在查看学生完成成果的同时,还能进行引导、纠正等行为。
(一)巧借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预学的兴趣
未来教育的趋势是信息化的完全渗透,在此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而网络信息技术与阅读预学的融合,也不再是对学生预学效果的考查,增加了对更多预学过程的重视。例如《三峡》的预学中,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自主搜集关于三峡的信息,并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观察下,掌握三峡山水的特点。通过此类的预学活动,学生对三峡的美丽景色有了直观感知,然后在初读文本的时候,就能产生共鸣,便于达成预学的效果。再如《白杨礼赞》一文的写作背景在1941年,与现实社会背景相差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集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然后可通过纪录片的观看,在课堂中与同学分享了解到的信息。由于网络资源的信息较多,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拉近其与文本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预学的兴趣。
(二)制定协作任务,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预学除了学生自己,还可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预学任务。实际上,很多时候使用小组合作进行预学的效果更明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愿意尝试此类预学活动。所以在进行有难度的课文预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例如《皇帝的新装》课文预习时,学生的预学,可分为三方面,包括阅读、搜集信息、编排情景剧。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参与这三项预学活动,在此就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如第一项预学活动,在小组中结合了学生的特长,分配任务,明确分工。然后以此进行第二项、第三项预学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帮助学生解决预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及时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小组预学中起到的作用,激励学生走进小组预学中。
(三)展示交流平台,沟通学生的预学经验
为了增强学生的预学兴趣,教师要多肯定,即在检验学生的预学效果的同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可为学生打造一个勇于表现的舞台,组织学生有效开展预学活动。例如,通过课堂中鼓励学生示范朗读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预学的时候,更加重视文本阅读;还可通过“我是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中带着预学成果,走上讲台,为同学“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展示的形式,参与预学活动,更加重视预学活动。
(一)通读全文,形成感知
阅读活动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阅读,感知文本,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形成与作者的“对话”,完成共享与创新,在此需要学生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下阅读产生。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学,阅读就会产生指向性,这样学生自己认知与文本内容的冲突,也会随着指向性的问题而消失,此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实际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主要来自于其在初读的时候,对内容的纯粹理解与感受。
在此,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取决于学生第一次的阅读全文。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阅读的预学,第一步就要“通读全文”,让学生知道文本的大概内容。所以课堂阅读教学开始,教师不能直接分析课文,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欣赏,揣摩。在此了解到文章的结构脉络,情感倾向;然后再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文章;最后对文章重点词语、句式做出精准感知。
(二)细读预学指导,把握重点
适当的预学便于学生掌握文本,把握重点。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让学生细读预学的指导内容,获得重要文本信息与阅读方法,进而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第一,在阅读提示中,挖掘文本创作背景资料。通过背景资料的掌握,可助学生跨越时空,构建与文本交流的桥梁。例如《最后一课》预学中,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知道本文是在1870年法国战败后,不让当地学校教授法语的背景下创作的,以此了解到为什么本文叫作“最后一课”,体现了作者对自己荒废时光的懊悔。第二,在提示中掌握科学的预学方法。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文本提示,明确地指出阅读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主阅读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文本,在教材中呈现的差异不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有所差别。自此,经过有效的阅读提示,可以促使学生在预学的时候,能够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提升阅读能力。例如《狼》一课的预学指导,呈现的是猜字训练法,让学生不看注释,尝试阅读与猜测课文内容,然后借助注释再阅读一遍,检验自己猜得对不对。第三,借助教材中的提示阅读课文。学生在预学中,敢于对文章质疑,以此增加阅读期待,如《孔乙己》预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孔乙己是真实姓名吗”“人们为什么叫他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此让学生提高对小说文体阅读的积极性,尝试走进“别人”的人生。此类问题的预学,还能增加文本中人物的神秘感,提升学生预学的动力,从而让学生精准掌握预习的重难点。
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高效预学,意义重大。第一,便于师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不只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还能为学生的预学,提供有效资源;第二,可以让初中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被动阅读、阅读效率低的情况,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奠定基础;第三,预学活动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让教师的教授课文,转变成学生的自学课文,进而推动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