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清
“写人”类记叙文是贯穿小、初学段写作训练的重点内容,但许多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依然存在取材不当、详略不分、描写失真、写法单一等现象。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取法于教材,通过解读教材中的写人名篇,总结提炼写法,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1课《老王》,是著名作家杨绛先生创作的经典散文,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老王”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精神的,现以其为例,浅谈几点常用又实用的写人方法。
典型材料往往能唤醒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
《老王》一课的选材就非常典型:首先,老王是生活中的“小人物”,非常平凡,不被关注,作者写他,能让我们感受到时代风貌在个人身上的投射。其次,文章所写的几件事,诸如送冰,车费减半;送默存去医院,不要钱;送鸡蛋香油,不要钱,都非常典型地表现了“老王之善”。在作者与老王多年的交往中,他们的故事何止这些?但作者多中选优,让我们足以透过微光,遇见善良:老王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只有一只田螺眼;到后来只有一个“愿意把自己降格为货”的老先生做他的顾客。车破,身残,顾客少。三个“有且只有”,其实近乎“一无所有”,老王的生活得多贫困!他的处境有多艰难!可就是这样一个最需要钱的人,却多次拒绝收钱。其老实厚道、仁义善良、知恩图报的可贵品质跃然纸上。
什么材料算典型呢?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吗?一定是家喻户晓、功勋卓著的大人物吗?非也。一句话,一个身影,一声呐喊,虽从细小处切入,但都是真实场景,都有真挚情感,都能“以小见大”的,就是典型材料。还有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能打动人心,以一当十的;有生活气息,能凸显“微光”汇聚的,都是典型材料。
那在塑造人物时,如何做到选材典型呢?
首先,我们要关注生活,独具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凡人小事,捕捉人性亮点。其次,我们要科学分析,根据主题,做好取舍,要选出那些能表现大主题、体现主旋律的素材。
写作时对选好的材料也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笔墨,而要有主次安排。该详写的就要对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要放开笔墨,写得具体形象,写得完整生动;该略写就对次要内容做简单交代和叙述。详略得当才能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写出的文章就像流水账,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我们比较一下:文中表现“老王之善”的三件事,在行文上有何规律?
通过比照,可以发现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内容详,一件比一件描写细。品读文本,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老王的处境越来越难,给予越来越多,情意越来越重。详略这样处理使行文更有层次,使人性更得彰显,使中心更加鲜明。
写作中,学生们在处理详略上,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不写。二是喜欢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
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并做好详略安排呢?
首先,详略要有别。摒弃个人好恶,围绕中心安排。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详写,相关的略写,无关不写。从内容来看,典型人物详,其他人物略,主要事件详写,相关事件略写;从结构来看,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其次,详略要有度。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中心,就达到了要求,不可画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叙述次要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不能草草了事。
总之,详略的安排应该服从表达需要,做到张弛有致,恰到好处。
细节描写是把人物的典型特征,放大强化。作者能把老王之善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要归功于文中那些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下面几句话。
1.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这个语言描写中的细节“哑着嗓子”“悄悄问”不仅写出老王关心我的经济状况,还写出老王的细心周到的一面:老王刻意压低声音,是照顾“我”的尊严。
2.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个外貌描写是老王临死前送鸡蛋的样子,作者细致地刻画了老王的面色、眼睛,还用了夸张、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他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状态。以病之重,反衬情之深,从而凸显其知恩图报的性格。
3.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这是老王送鸡蛋香油情节中几处动作的细节,作者用了“镶嵌”一词拟物,又几次用到“直着脚”这样的细节去突出老王死前步履维艰、身体僵硬的样子。
还有,作者多次写老王的“独眼”,如: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独眼”这些细节,写尽了老王的卑微与艰难,这困苦的底色上绽放的善良真诚更为可贵。
成功的进行细节刻画,首先要抓住人物特征,突出人物个性;其次要追求细腻刻画,力求真实生动;再次注意语言修润,用好修辞,锤炼字词。
文中除了用细节对老王进行正面刻画外,还有不少侧面烘托。如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交代老王的生活之苦和浓墨重彩地表现老王生病之重,实则独具匠心。苦之深,病之重,更显其善良可贵。在送鸡蛋香油这个事件中,写了不少作者的反应。
1.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这些句子写了作者见到老王时的“惊恐”——“感动”——“担心、抱歉”,都是从侧面表现老王病重,临死之前送的不仅是鸡蛋香油,而是他全部积蓄,是他对作者一家所有的温情。
侧面烘托可激发人的想象力,是对正面描写的补充,更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有本文中采用的“以对面写正面”的借事烘托:如反复去渲染老王的卑微、残病、凄苦,其实都是侧写他的善良;也有“以旁面写正面”的借人烘托:比如文中以老王同院“老李”为代表的一些旁人,写其言行,均为凸显老王;还有很多文章中用到的借景、借物烘托。这些都是通过描绘周围的人物或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使其鲜明突出。侧面烘托最忌喧宾夺主,所以要渲染有度,突出重点。
好素材才有好味道,分详略才有好层次,细描写才有好形象,多技法才有好文章。《老王》一课多法并重,让我们透过文字,遇见老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章蕴含人性之善、写作之道,值得我们品读借鉴,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我们应多在文本解读中积累素材,总结写法。唯有得法于课内,方可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