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泳菁
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材料作文出现频率较高,试题所选材料大多围绕一个主题给出不同观点,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观点给出相应的看法,考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思考。
還有一种类型的材料作文题,在给出的材料中,其观点或现象看似矛盾,但是当明确它们各自成立的条件时,却可以互为补充,这类试题我们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该类试题对学生的审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结合某次思辨型作文训练的实例来探求它的破题之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明确材料中的核心概念
阅读时,我们首先要找到材料中的核心要素。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围绕“边界”这一关键词展开,反映了人们对“边界”的态度。那么什么是“边界”?“边界”分为自然边界和人为边界,自然边界以自然要素作为划分边界的依据,一般是有形的;而人为边界以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因素作为划分依据,大多是无形的。当然,材料中还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边界感”,这其实是心理上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学生在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找到关键词,然后对关键词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和理解。下面这段话是一位学生对“边界”的理解:
边界,是我们说话做事的一种界限,而边界感则是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力,制约感。“行有所止,言有所界”,我们的行为要适当,不能超越某种规范,我们的言论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超越某种界限。
这位学生没有凭空给“边界”定义,而是根据材料中对于“边界”的态度,运用其中涉及的字眼,给出贴合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给关键词界定时适时结合材料。
要真正理解材料的核心概念仅靠关键词是不够的,还需要指导学生把握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而这个核心概念则是根据材料整体得出的。材料中第一种观点是从个人修养和个体成长,也就是做人的角度来谈边界;第二种观点是从做事的角度来谈边界。两个观点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因此,不管选择坚守边界还是打破边界,都要注意它应具备的条件。
二、理清材料关系,精选角度
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分析。思辨型材料作文在阐述观点前,要选好立场,不能二者兼顾,在选定材料观点后,往往可以通过辩驳反方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许多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惯性,简单地认为材料中的观点非此即彼,肆意否定另外一种观点:
现如今,“行有所止,言有所界”的边界感广为推崇,但我却不这样认为,破而后立,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位学生简单地否定了第一种观点,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材料中的观点在不同条件下都是成立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否定任何一个观点。因此,选择一种观点只能在该观点成立的条件下进行论述。同样,有学生在选择第二种观点(打破边界)时认为第一种观点中涉及的层面——人际关系边界也需要打破,这实际上是否定了第一种观点,也是不合理的,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存在认知误区。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说明两种观点是各自成立的,有的学生在分清核心概念后就前半部分写坚守边界,后半部分写打破边界,这样会给人一种简单拼凑的感觉。好的文章一定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文脉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所以要想材料中的观点都有所涉及,就需要寻找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将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紧扣材料论述
思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它需要学生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延展。在这次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在论述前,没能完全理解材料所讲的内容,这就导致立意存在片面化,与命题者的意图不符。因此,我们在论述时要以材料为蓝本进行创作。比如“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讲的是人的言行,我们会想到人际关系,有同学写道:
在人际交往中,恰如其分的边界感可以让人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舒适自在。在日常生活中,明确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做到举止有度,言谈有礼,不正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的体现吗?
还有学生写道:“偶像和粉丝之间也要把握好应有的边界”,此外,人的言行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这个时候人与法的边界、人与自然的边界也是需要注意的,这些思考都是符合材料中的观点的。
再看材料中的另一个观点:“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里打破的一般是抽象的“边界”,如学科、领域、思想的边界,但许多同学只注意到了“打破边界”而没有注意材料观点的后半部分。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笔者将两位学生所写的相似内容进行比较:
时间回溯到两百多年前,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时刻保有边界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影中。英国侵略者的炮火击碎了美梦,开启了中国耻辱的近代化历程。四十多年前,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厚重边界,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生甲)
明清之际,因为固守华夷观念,认为夷夏有别,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边界视作不可逾越的天堑,彻底阻隔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数百年。反观唐王朝,一直致力于打破与各个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边界,而这种开放、开明的政策也缔造了大唐盛世的繁荣辉煌,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更是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伟大进程。(学生乙)
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学生甲在写完“打破边界”以后就认为论述已经完成,但其实没有完全把握观点,材料中除了“打破边界”还有“多向融合”,这样才能创造大的价值。学生甲并没有阐述清“打破边界”之后的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而学生乙运用相似的材料,不仅在论述时将明清和大唐正反对比,而且进一步说明了打破边界之后要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创造出大唐盛世的辉煌。两则事例相似,但带来的效果却大有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论述时一定要紧扣完整的材料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