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
编者按
新教材“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选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另外,新教材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有关文件精神,本刊遴选出100篇精品,按“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国学经典与成人教育”“国学经典与成才教育”等系列分类刊发,并在杂志官微发布在线微课教学,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国学知识。
为士四要
经 典 重 现
子张①曰:“士②见危致命③,見得思④义,祭思敬⑤,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篇》
注释 ①子张:颛孙师,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陈国阳城人。子张出身微贱,且犯过罪,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子张仪表堂堂,志向远大,虽学干禄,但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子张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②士:对有一定社会地位或有较高修养的读书人的通称。③致命:授命,献出生命。致,给予,献出。④思:反省,考虑。⑤祭思敬:是说祭祀时想想自己是否严肃恭敬。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子张说:“士看见危难时敢于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的时候能考虑自己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会想自己是否悲痛哀伤,那大概就可以了吧。”
核心密码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属于儒家“为士”四要素。其中,后面三条“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中都有个“思”字,只有第一条“见危致命”中没有“思”字,没有说“见危思致命”。为什么呢?因为士人在危难中没有时间去“思”。当见到国家有危难时,士人就宁愿牺牲生命去挽救危难。真正读书明理的人,他们知道“生命诚可贵,道义更可贵”,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他们不去思虑就愿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见危致命”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经 典 故 事
关云长封金挂印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以后,跟关羽和张飞失散了,独自投奔河北袁绍。曹操使用计策夺取了徐州的下邳,把关羽围困在一座土山上,并派遣跟关羽有一面之交的张辽来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他只向汉献帝投降,不向曹操投降;二是刘备的两位夫人要受到尊重和赡养;三是他一旦知道兄长刘备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曹操爱才心切,就答应了关羽的全部要求。汉献帝还任命关羽为偏将军。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想探知关羽有没有久留曹营之心,就派张辽去试探关羽。关羽对张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便会离去。”曹操得知后,认为关羽“事君不忘其本”,是真正的义士。他重加赏赐关羽,想要留住他。
后来,曹操跟袁绍交战,在曹操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关羽请战。但曹操并不想用关羽,因为害怕关羽立了军功后就会离开。但战场情势危急,他只有派关羽出战。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为曹操解了围,立了大功。曹操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还专门铸了一枚大印送给关羽。在随后的战斗中,关羽又追杀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正是这次战斗,刘备知道了关羽在曹操手下。不久,关羽也得知兄长刘备在袁绍那里,并且收到袁绍部下送来的刘备亲笔信。关羽当即就写了回信,由来人带回。关羽把刘备的消息告知嫂夫人以后,就到丞相府向曹操请辞。曹操知道他的来意,就在大门上悬挂了回避的牌子。关羽一连去了好几次,都见不到曹操。 张辽也推托有病不愿见关羽。
关羽知道他们的用意,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相府。然后,他把曹操历次赏赐给他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之后,关羽带着以前的部将,护送着两位嫂夫人,投奔刘备去了。
经 典 启 示
儒家提倡的“义”的精神内涵中具有牺牲和奉献的本质属性,使得“义”成为文士、武士人格的根本标志。关羽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不贪图荣华富贵,不留恋浮夸虚名,是一位忠肝义胆的英雄。正因为关羽具有“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高尚情操,所以他被后人立为“义绝”典范,成为中华民族“义”的化身。
见小利不成大事
经 典 重 现
子夏①为莒父宰②,问政。子曰:“无③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篇》
注释 ①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子夏提倡尊贤轻色,事亲竭力,事君尽忠,交友守信。②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宰,地方长官,行政首脑。③无:通“毋”,不要,禁止。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子夏担任莒父的行政长官,问孔子治理政事的方法。孔子告诉他:“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人急于求成,就反而达不到目的;只贪图眼前利益,就不可能办成大事。”
核心密码 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好比农作物都有固定的生长周期,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如果从政者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急于求成,就可能达不到目的。一个人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
经 典 故 事
珠还合浦
东汉时期,有个人名叫孟尝,时任合浦太守。西南地区的合浦郡以盛产珍珠闻名。合浦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享誉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渔民都以采珠为生,然后用卖珠的钱购买邻郡的粮食。由于采珠的收益很高,以前在这个地方做官的人就乘机巧立名目,以盘剥采珠的渔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一些贪官污吏违背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派渔民去采集捕捞。结果,大珠蚌越来越少,剩下的都是些小珠蚌了。在合浦,渔民能捕捞到的珠蚌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海里的珠蚌,渐渐地迁徙到交趾郡去了。这样一来,别的地方的商人不再到合浦来了。于是,合浦一带百姓的收入更少了,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举家搬离。
汉顺帝派孟尝去担任合浦郡太守。孟尝到任以后,下令革除所有弊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渔民滥捕乱采,规定了捕捞的时间以及捕捞珠蚌的大小,以保护珠蚌的资源。慢慢地,珠蚌的生存环境变好了。大批珠蚌又迁回了老家,并且大量繁殖。不到一年时间,合浦郡的珍珠产量又恢复到原先的样子。合浦的百姓渐渐地恢复原来的生活,商人开始来往,货物开始流通,老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来。
经 典 启 示
合浦太守孟嘗懂得保护珠蚌资源,大力改善珠蚌的生存环境,从而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人们办事要按照规律逐步向前,不要蛮干、硬干,盲目求快。有人说“事缓则圆”,它重在一个“缓”字。我们做事要考虑全局,稳扎稳打,从容不迫。凡事不能操之过急,急则坏事。
重义轻利
经 典 重 现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①尧②、舜③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④其好义也。虽桀⑤、纣⑥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⑦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荀子·大略篇》
注释 ①虽:即使,此处为连词。②尧:又称唐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③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虞舜”。④克:克制,战胜。⑤桀:姒姓,夏后氏。夏朝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⑥纣:帝辛,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王、商纣王。⑦上:旧时指君主、皇帝。
经 典 解 读
译文 讲求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民众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除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民众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心中的道义是胜过私利的,那社会就是治理得好的社会;如果人们心中的私利是胜过道义的,那社会就是混乱的。如果君主看重道义,那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如果君主推崇私利,那私利就会胜过道义。
核心密码 荀子认为君主不应干预人民的义利,要肯定人民对利的正当追求,但要强调义利兼顾、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不能唯利是图,不能见利忘义。儒家的“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经 典 故 事
卓茂理政的故事
卓茂,字子康,汉代南阳郡宛县人。西汉元帝时,其学于长安,习《诗》《礼》及历算,被世人称为通儒。
卓茂为人性格宽厚,对人宽容仁义,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都会以礼相待。他经常用一些圣贤的道理来教导别人,乡里的百姓都真心诚意地尊敬他。
平日里,卓茂并不讲究吃穿,但他做事讲求公平,为人不偏激。卓茂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争执,他在家乡的口碑非常好。在汉哀帝和汉平帝时期,卓茂被朝廷任命为密县县令。当时密县被前任县令治理得很差,朝廷和郡守都希望卓茂“新官上任三把火”,迅速改变面貌。但卓茂上任后,他实施的政令都和原来一样。当地百姓本想看他大有作为,见他这样都很不以为然。很多人都以为卓茂没有才能。可是,卓茂还是照样按自己的方式办理公事。
卓茂为官清廉,把百姓都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在治理密县的时候,卓茂从来不使用残暴的手段,总是以仁政来教化百姓。当地的百姓都很爱戴他,和他非常亲近,有什么事都愿意向他禀报。由于卓茂坚持不懈地推行仁义教化,几年之后,他的治理见了成效。密县当地的民风非常好,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后来,由于卓茂政绩突出,朝廷把他调到长安做京部丞。
经 典 启 示
卓茂理政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政当以仁爱为先,宽己及人,义利兼顾。凡事不可急于求成,我们应眼光长远,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