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勇
原题呈现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简洁干练,但蕴涵极丰。相关专家认为上海卷作文题:题目贴近考生的生活体验,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怀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题目传达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能够唤醒考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激发考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和深切的思考。
试题文本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陈述一种现象,即成长过程中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的变化;第二层是社会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同时要求考生发声;第三层是写作要求,下达写作任务。
第一层对现象的描述采用了对比式,“小时候”与“长大后”、“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均构成对比,对比式文字虽简练但颇具冲击力,能激发起考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个体经验出发,对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的变化、原因及其意义进行省察。第二层将“感到担忧”与“觉得正常”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平行罗列,大家看法不一,因为有分歧争议,这就为考生的参与搭建了平台,便于考生结合切身感受,展开联想,发有温度的言论,做有深度的思考。
總体而言,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思辨的深度。题目贴近考生的成长体验,同时也预留了广阔的思辨空间。
一、辩证性:横看成岭侧成峰
“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到底哪一个更好?从小到大的变化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感到担忧”是杞人忧天吗?“觉得正常”是理所当然吗?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很难用一个“是”或者“非”作答,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来看待。
譬如,儿时喜欢发问可能是因为生活经验有限,面对的世界又过于宏阔,因此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发问求真是儿童天性的自然体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人对世界的认知也随之加深,对世界的好奇感呈下降趋势,不再动辄发问是人心智成熟的一种体现;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高效能,人不由自主地被社会所裹挟,自觉或不自觉地倚重速度、直奔结果,这既是社会对人的一种反作用,也是人适应环境、追随社会的一种本能反应。当然,这样的代价是:个人将逐步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从不想问到不会问;而社会则丧失了创造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进而停滞不前。
由此可见,秉持辩证思维,全面审视事物,避免片面性、孤立性、绝对性和主观性,这样分析问题更有高度、深度和力度,更容易使人信服。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极富包容性和启发性,以极富对比性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思辨的深度。
二、探究性:月照花林皆似霰
好的作文题只抛出问题,不设前提,不给暗示,不划禁区,给考生充分的思辨空间和表达空间,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就是这样一道不可多得的题目。
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从“儿时”到“长大”,这段成长历程到底发生了什么?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到担忧”与“觉得正常”自然物无妄然,必有其理;而外界对这两种态度的反应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题目在顶层设计上给探究提供了无限可能,考生尽可以信马由缰,自由驰骋。
那么,对于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们考生可作多样化的探求:
1.教育功利化的危害。应试教育只重答案,轻视过程;“凡事只有唯一,服从就是最好”束缚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于是学生习惯于接受,问题越来越少,标准答案成了唯一真理。
2.社会快速发展的后遗症。当下社会上紧张的、功利至上、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严重影响人们的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人们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3.信息时代的弊端。因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轻易获得造成人们习惯于接受“送来的结论”,不愿再去寻根究底,搜索枯肠。
4.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消解了独立思考的价值,网络游戏、短视频、动漫泛滥,读图时代严重挤压了思考空间,只看结果渐成人们心中的不二选择。
答案无法穷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三、开放性:百般红紫斗芳菲
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保持了上海卷历届高考作文题一贯的思辨风格,为考生提供立体多元的深层思考空间。写作时,考生既可以写如何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保有孩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可以分析理性探究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效用。同时,考生还可以就“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写作。
题目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定,具体论述时可以各抒己见,无所牵绊,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譬如,有人认为:人长大后看重结论是很正常的,不值得忧心忡忡。理由是:从认知的规律来看,人的成长不就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吗?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的见识、视野、思维、能力等都会有足够多的积累,特别是价值观成熟后,就会用这些去解决和处理问题,去建构与外界的关系。这时候应具备自己的思考系统、价值判断系统,而非别人的经验。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小时候发问,不启而发,或为兴趣,或为天性,大多来自自我发现,而自我发问的内驱力正是创造力形成的根本要素。长大后看重结论,大多因为结论成果与功名利禄、地位收益相关联。儿时发问是纯真的,长大后重结论、重收益也是正常的。若无立德立言立功的驱使,何来科技进步、国家强盛、文化昌明?
另有一种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礼记·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敢疑、善问的精神,是人类走向未来、实现理想、完成创造的宝贵初心。如果一个人失去发现的热情、研究的欲望、探索的本领,只是一味地接受和顺从,那么这样的人只会“泯然众人”,他的明天和今天没有区别。而一个民族如果不思创造,这样的民族怎能有光明的未来?
以上几例透漏的信息是:有质量的探究除了具有发散性,还应该体现思想高度。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鼓励思想穿越时空,由彼时到此时,由此处到他处,由自我到家国,自由腾挪。
四、切己性:山登绝顶我为峰
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正文仅三句话,却两次出现“你”:一次是“你有怎样的思考”,一次是“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这表明命题者意在激发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知晓自己“社会人”的身份,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积极投身到改革、建设的洪流中,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文章贵在真,青年当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书斋文章不足取,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有专家认为:在个体成长的道路上,深入的自我反思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追问。题目启发考生关注社会、关怀现实。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的变化,发生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既有体会成长并自觉运用理性的欣然,也有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的凝重。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投身社会、思考未来,是每个考生都应回答的重要问题。
高考作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而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考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再思考,体现出鲜明的以文化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导向。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简约而不简单,平凡而不平淡,这是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