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吴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2-05-30 10:48:04徐枫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吴江制造业工业

徐枫

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与新一轮制造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也是打造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作为苏州市制造业的“前沿阵地”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早在2014年就前瞻布局智能工业,率先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经过实施两轮智能化改造,获评工信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称号,而吴江工业生态“数字管理”获评中国改革2021年特别案例。当前,在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过程中,吴江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切实推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为建设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强区提供坚实支撑。

一、吴江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吴江充分发挥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的优势,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开发与运营,全面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吴江立足自身特色,强化数字赋能,全力打造国家级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持续擦亮“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进一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让数字为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

(一)坚持政府主导,在落实国家战略中构筑工业互联网发展新环境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先后制定《关于加快全区智能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全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思路;举办“工业互联网看吴江”推进会并发布品牌,推出“五看”主线,即“看产业示范、看学术研究、看生态集聚、看公共服务、看人才引育”,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成立产业联合会,多措并举形成工业互联网先发优势。二是注重目标引路。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12530”行动计划,即:“1”个基地——打造吴江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2”大中心——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和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中心,“5”大平台——引进5大国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标杆企业——培育30家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努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三是注重政策引导。发布《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土地、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增强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生发展能力;修订《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以及纺织企业数字化改造奖励资金;修订《工业企业综合分类实施办法》,充分调动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投入、实施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重构制造模式,在加快创新应用中拓展工业互联网发展新空间

一是夯实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应用。建成全国光电缆行业首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构建10种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建起盛虹化纤制造及印染行业二级节点;启动建设纺织行业和水务行业的二级节点;在重点地区先行部署“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专网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建设,5G网络已覆盖主城区、重点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全面提升基础支撑能力。二是深化场景应用。推动运营商与龙头企业场景对接,完成5G签约项目超100个;深化吴江开发区“5G+工业互联网”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区和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带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探索“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打造典型应用场景51个,其中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的亨通光电智慧园区项目,已复制推广至3家企业。三是扩展云覆盖面。鼓励企业从纺织产业密集区、高新电梯产业集聚地的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搭建吴江区纺织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动中小纺织企业设备互联互通和数据上云,形成纺织行业大数据闭环。目前,全区3000多家企业“漫步云端”,其中440家获评省星级上云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

(三)聚焦协同联动,在实施强链补链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新动能

一方面,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首先,立足主导产业,建立基于统一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共享合作机制的产业链检测平台,深化产业链数据应用,完善产业链结构布局,打造部省共建的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其次,打好“内引外育”组合拳,引进中国工联院江苏分院和华为、海尔、徐工等国家级“双跨”平台,与本土平台形成联动效应。第三,推动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盛虹虹云、亿友“纺织云”等特色平台,构筑吴江“智”造新优势。另一方面,坚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一是倡導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滚动计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内在驱动。二是倡导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从供给侧出发,政府全力做好智改数转供给服务,引导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在每个重点行业打造示范性解决方案;从需求侧出发,有序引导企业对标,加快梯队发展。三是倡导政策扶持与机制倒逼协同。实现对企业设计、生产、装备、管理等六大关键环节和项目的“精准滴灌”;推动工业大数据发展,依托数据分析结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加快企业倒逼转型。

二、吴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薄弱,产业支撑能力不明显

吴江制造企业总体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还不高,多数企业内网改造和智能化运行更多体现在企业管理层面,生产层面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还有差距。在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支撑的各产业中,缺少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

(二)工业互联网综合集成能力不强,平台规模小,服务能力较弱

与发达省份的同类地区相比,吴江在全国和区域内有绝对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仍偏少。多数平台现有数据分析能力和工业知识积累还无法完全满足应用要求,供给能力不足,规模不大,平台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三)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由于工业企业与网络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两者之间供需对接不充分。吴江制造业以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缆、装备制造业为主,生产经营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且生产线和制造技术多样复杂,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愿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上述原因使得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等各方对信息互联互通、接入技术标准等难以形成统一认识,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四)跨界专业复合人才短缺

尽管吴江经过多年的引进、培养和积累,在发展工业互联网上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但是从实际需求来看,仍然缺乏复合型人才,发展工业互联网所需的既精通工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人才极度缺乏,工控软件人才、工业应用开发人员等也存在严重缺口。

三、加快推进吴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吴江制造业在这场数字化转型攻坚战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有序推动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打响“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全面提升赋能实体经济实效,为全国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吴江样板。

(一)以创新为引领,破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法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带来新型制造范式。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关键支撑。强化新基建支撑,夯实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特别是深度拓展数据应用场景,推动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强化产业支撑,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商等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助力企业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支持智能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和首购首试。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引进与培养高层次数字技术人才、具备数字技术与产业经验融合型的跨界人才、初级数字技能人才。强化技术支撑,聚焦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专项,推动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为引领,充分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聚合效应,为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转型技术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创新联盟,推动形成需求导向明确、引领特征显著、攻坚力量完备的协同创新体系。发挥高校应用基础研究优势,促进企业联合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三是促进数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搭建创新成果转化的公共共享平台体系,加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生态系统。构建数字技术“政产学研用资”合作利益分配、风险控制、信用约束等制度,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用中持续迭代升级。

(二)以平台为支撑,架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桥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一是加快建设“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协调集聚优势资源,推动IT与OT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基础性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模式,做专做精“N”类平台,推动企业生产方式、服务体系和商业模式重构,为制造业行业数字化转型输出全场景解决方案。二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对制造业形成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支持。推广“5G+工业互联网”协同应用,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推动太湖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高地。三是深化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基于工业互联网建立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优势,健全工业互联网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标准研制。加强工业互联网在纺织、印染、光通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的融合应用,突出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化转型应用模式。

(三)以企业为中心,畅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是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向传统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分类分阶段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推广和制造示范,推动形成集“硬件+软件+服务”为一体的数字产业生态。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加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与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深度集成,加快研发设计、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等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孪生企业。二是推动制造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12530”行动计划,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梳理,以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畅链、强链为重点,分产业链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效率和价值水平。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供应链数字化协作平台,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数据对接和协同生产。三是推动制造业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鼓励支持制造业产业园区构建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引导制造业产业园区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赋能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当前,吴江应依托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區和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带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四)以应用为牵引,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效

一是加快发展数字化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应用场景。大力推进机器视觉、深度学习、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骨干企业发展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服务型制造、数字化管理等数字化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场景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灯塔工厂”应用场景。鼓励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行业率先推广应用人机协作、数据分析、智能感知等技术,加快发展自学习、自感知、自适应、自控制的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灯塔工厂”。三是探索发展“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围绕制造业行业关键工序、关键环节,分行业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产业数据标准化、智能化,向本行业输出大数据知识经验和应用解决方案,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搭建省市县(区)一体化应用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为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分行业探索发展“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助推吴江制造业实现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吴江制造业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娘做的面
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 15:42:54
娘做的面
三月三(2017年9期)2017-09-27 00:03:56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
“工业4.0”之思考
Robust Non-fragil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the Stroke Regulation of Metering Pu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