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林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实施,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通过试点后已逐步在全国铺开。如何结合课标、评价体系和新教材,有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和评价指标的有机统一,成为新一轮课改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在高中三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完成课标和评价体系的目标任务,让语文教学科学、有序、有效开展,就必须结合课标、评价体系和教材对三年的教学有一个总体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实施目标
1. 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與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三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高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评价能力,文化素养有较大提高,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和学习工作要求。
2. 实现高考评价四层指标。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达到高考评价要求。通过高中三年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建构起高中生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和评价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语文知识,建构起高中生运用必备知识进行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的思维能力框架,提升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知能力水平,提升高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时代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正确认知能力水平。
(二)实施理念
1. 用教材教的理念。一是学习教材相关内容,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二是运用教材内容学习建构必备的语言知识、阅读知识、审美鉴赏知识、文化知识、价值观知识。让教材、教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培育正确的价值观的沃土。
2. 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树立项目学习理念。以项目学习,即任务群学习进行学期和周教学细目规划。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基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构建必备知识体系,在阅读与表达过程中运用必备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以及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关键能力。
3. 以问题引领任务的理念。以问题引领任务,引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目标任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语言、理解掌握必备知识,培养思维品质,形成关键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读写结合的理念。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在表达中学习阅读。阅读和表达都是运用必备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其中涉及认知性必备知识,如语言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技能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如信息性阅读与写作知识、文学性阅读与写作知识、鉴赏性阅读写作知识等。阅读是获取、输入,是积累、建构和发现;表达是告诉,是输出和创造,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5. 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理念。以任务驱动为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学生活动(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写作)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
二、总体构架
制定学期、周教学细目。规定学年、学期、每周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任务,并结合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教学周实际,规定目标任务完成时间表和课时。依据课标、评价体系、统编新教材制定学年、学期、教学周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制定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高考“四层”内容为目,以统编新教材为教学活动情境载体,通过教材任务群内容学习实现必备知识建构、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形成。把统编新教材作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重要载体,在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在写作实践中完成语文学科必备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关键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以学期教学细目表和周教学细目表呈现教学目标任务和训练的具体内容。
1.高一年级教学重点应放在完成语文必备知识的学习、梳理建构上。小学、初中语文必备知识的学习建构应该说是个体的、零散的,必备知识的框架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高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必备知识框架,这个必备知识框架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化、语言运用与表达、文章阅读、实用类文章阅读、文学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歌鉴赏、不同文类写作等。这些必备知识的建构,首先应以专题性梳理与讲练为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和意义联系。其次要完成通过教材的学习实现学生对必备知识的理解掌握,即在必修(上、下)教材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必备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框架建构。高一上学期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即现代汉语(含成语、病句、句式、压缩语段、语言运用)、现代诗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散文阅读鉴赏必备知识学习建构。高一下学期完成实用类文本(新闻、传记、通讯、科普文等)、小说阅读鉴赏、文言文阅读理解(古代汉语知识)、戏剧阅读鉴赏必备知识的学习建构,为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阅读与表达、鉴赏与评价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应在对必备知识的巩固、强化上。高二年级在继续巩固铸牢必备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是运用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利用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教材各任务群课程内容和选修教材内容,在各个教学任务群中开展语言文字运用、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项目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形成典型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形成典型的思想情感,实现高考“四层”考查内容目标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 高三年级的教学重点是专题性阅读与表达训练。对高考“四层”内容从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强化提升训练,完成学生在具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评价指标。
4. 把写作能力的教学与训练纳入学期和周备课规划。依托新教材任务群课程内容和体式,进行主题写作训练,全面训练各种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能力,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三、以项目学习(任务群学习)进行学期教学规划
(一)语言文字运用项目学习规划
把现代汉语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一个学习项目进行细目规划。内容包括词语(含成语)的学习积累与运用;病句辨析与修改,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句式的辨析与转换)理解掌握与运用;语段压缩;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项目学习(任务群)规划
1.文言文用字用词用句必备知识学习理解掌握与运用。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偏义复词)、文言常用虚词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2. 文言文文本阅读。通过文言文各种文体(论述文、散文、传记等)文本的阅读,学习古人用字用词用句特点,理解掌握文言用字用词用句的规律,积累文言文常用字词句,在读懂字词句的基础上学习古人语言表达技巧、行文构思技术,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三)现代诗歌(新诗,含外国诗)阅读鉴赏项目学习(任务群)规划
1. 现代诗歌必备知识学习掌握。从题材(忧国忧民、爱情、哲理、宗教)、意象(聚焦型——核心意象)、手法(象征、比喻、拟人、夸张)、体裁(抒情、叙事)、主题(人本精神、智性文化、自我情感)五个方面理解现代诗歌特点。
2. 阅读鉴赏现代诗歌(含外国诗)文本。阅读赏析统编教材选编现代诗歌(含外国诗)文本,理解掌握现代诗歌(含外国诗)特点,理解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学习诗人的思想情怀。学习写现代诗歌。
(四)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项目学习(任务群)规划
1. 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必备知识学习掌握。学习掌握古代诗歌特点:题材特点——忧国忧民;亲情、乡情、友情;山水田园。意象特点:并置性、密集性,多个意象并置表达一个意思。意境特点:现实客观性、整体性、融合性。手法特点:起兴寄兴(触物起情,以物动情)、赋(陈述)、比(比喻)、客观化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体裁特点:诗、词、曲、古体、律诗、绝句。学习掌握读懂古代诗歌方法技巧:知论论世、知体例(怀古诗、抒怀诗、咏物诗、边塞诗、田园诗、羁旅诗、送别诗)、诗歌形象表现(人物、景物、人文)、艺术手法(修辞、描写、抒情、表现、结构)、语言风格、炼字炼句。
2. 古代诗歌文本阅读鉴赏。阅读赏析统编教材选编古代诗歌文本,理解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特点,理解掌握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方法技巧,形成正确的阅读鉴赏古代诗歌思维过程和方法,学习诗人的思想和情怀。
(五)散文阅读鉴赏项目学习(任务群)规划
1. 散文阅读鉴赏必备知识学习掌握。散文特点:题材广泛,生活、学习、工作、文化、历史、自然等,抒写作者感悟和情怀,形散神聚。手法多样,灵活自由,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体裁多样,不拘一格,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散文、哲理散文、小品文、生活随笔、游记等。情真意切,给人以感动、启迪和思考。
2. 散文文本阅读鉴赏。阅读赏析统编教材古今散文文本,理解掌握散文特点、艺术手法、体裁特征和阅读鉴赏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小说阅读鉴赏项目学习(任务群)规划
1. 小说阅读鉴赏必备知识的学习掌握。学习掌握小说的文体基本特征,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表达技巧、主题、叙述视角。熟悉小说中人物与情节、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主题、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情节与环境、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熟知小说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运用叙事学相关知识鉴赏小说。只有掌握小说阅读鉴赏必备知识,并运用必备知识解决阅读鉴赏小说中的遇到的问题,才能把小说文本读透读深。
2. 小说阅读文本阅读鉴赏。阅读赏析统编教材中的古今中外经典小说文本,实现小说必备知识理解运用,运用小说阅读鉴赏知识解读小说内容,鉴赏小说内容,实现对小说的审美与评价。把学习小说必备知识与鉴赏经典小说文本有机结合,提高文学性阅读能力。
(七)写作项目学习规划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表达的有效路径是写作。高中阶段,在兼顾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写作的同时,重点训练实用类(书信体、读后感、观后感、演讲稿、发言稿等)、评论文(评事件、评现象、评观点)、分析性议论文写作。以主题式材料命题作文写作训练为主。高一年级以训练短评和实用类写作为主,高二年级以训练评论性议论文和分析性议论文为主,高三年级以训练高考真题审题、立意和写作为主。
四、制定实施任务
1. 完成教材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选修等18个任务群相关内容。
2. 完成语言必备知识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的学习建构。
3. 完成文体阅读(实用类、文学类、古诗文)必备知识的学习建构。
4. 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必备知识的学习建构。
5. 完成借助统编教材内容实用类、文学类、古诗文、语言文字的阅读和训练,实现对必备知识的理解掌握。
6. 完成通过记叙类、诗歌类、文学类、实用类(论述文、实用文)主题写作训练,实现对写作必备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五、制定教学实施进度
高一年級:第一学期完成必修(上)教材文本阅读理解与鉴赏相关内容学习。完成语言文字运用:成语、病句、句式(选用、仿用、变换、修辞)、扩展语句、语段压缩、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必备知识学习建构。完成文学类(现代诗歌、古代诗歌、散文)、实用类(新闻报道、人物通讯、论述文)阅读必备知识学习建构。完成现代诗、记叙文、短评写作必备知识的学习建构与写作运用训练。第二学期完成必修(下)教材文本阅读理解与鉴赏相关内容学习。完成文学类(小说、戏剧)、实用类(通讯、传记)阅读必备知识学习建构。完成文言文阅读(古汉语知识、文化常识)必备知识学习建构。完成评论文(时评)写作知识学习建构与写作运用训练。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教材文本阅读理解与鉴赏相关内容学习。完成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观提升。依托教材内容应用必备知识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文学性阅读能力、古诗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关建能力进行讲练。完成论述文写作(高考实用类写作)训练。第二学期完成选修教材文本阅读理解与鉴赏相关内容学习。完成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观训练与培养。完成论述文写作分类讲练(高考一般类)。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高考复习必备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训练。完成高考真题专题讲练。完成高考类作文提升讲练。第二学期完成高考复习重难点专题讲练。完成模拟、预测卷讲练。完成作文素材积累与命题预测讲练。
六、制定教学实施细则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和统编新教材制定学期教学细目。首先,学期教学细目明确:一是本学期完成的必备知识相应项目学习内容。二是统编教材相应文章的阅读与鉴赏。三是结合统编教材内容相应的写作训练。其次,明确本学期各学习任务群或项目的目标、路线和时间表,同时要策划相应的训练和检测。
根据学期细目,制定每一个周教学细目表,周细目表的核心内容是把学期细目中涉及的目标任务细化并分解到任务群的每一篇课文中,精准制定每周每课时目标任务。在阅读或写作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必备知识的理解运用。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