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22-05-30 22:34:57谢金花
高考·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高考渗透策略情感教育

谢金花

摘 要: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在新高考背景下,情感教育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将情感教育重视起来。基于此,本文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确保学生可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情感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的渗透重视起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渗透存在一定问题,所以笔者进行了探究,望可为教师带来一定参考。

一、通过教材内容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一)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素材,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教材内容皆为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而成,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也可发挥出重要作用。多数教材的内容都蕴含着情感素材。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对教材内容中的情感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以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1]。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便可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素材,完成情感教育的渗透。这首词的作者为毛泽東,是其在长征过程中创作的,距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如果教师直接进行教授,很有可能出现学生无法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与理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素材,并以此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诵者朗诵这首词的视频,由于视频具有图文声结合的特点,可以带给学生视觉、听觉双重刺激,使其将自身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视频进行分析,即视频中的朗诵者在朗诵这首词时,渗透了怎样的情感?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诵,从而感受作者在词中寄予的“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又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呈现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粗浅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找到情感,并融入其中。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进行朗诵?为什么这样进行朗诵?作者在文章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提高教学实效性。

再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进行朗诵,在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后,以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即呈现“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结合文章进行思考,作者是否想去前线,为什么没去,这篇文章只是写景吗?如果进行了情感渗透,渗透了怎样的情感?”由于学生有着独特的想法,且在阅读过程中的入手点不同,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可说出不同的答案,并且,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会举例论证与他人进行激烈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文本,也可逐步感知文章中渗透的情感。

由此可见,教材内容中蕴含着较多情感素材,倘若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便可增加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透过文章与作者进行深入沟通、交流,获得独特感悟、体验。

(二)通过拓宽课外阅读文化视野及情感领域,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课外阅读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其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在帮助学生形成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将课外阅读文化视野及情感领域拓宽当作入手点,借助其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2]。

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各项能力处于发展之中,且未掌握适合的阅读方法,所以,在拓宽课外阅读文化视野及情感领域方面,教师可起到引导作用,引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的阅读文本,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大众化读物推荐给学生,如《南方周末》《读者》《青年文摘》等。又如:教师可以将文学大家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骆驼祥子》《边城》《八骏图》《朝花夕拾》《坟》《热风》等。针对大众读物,教师可将这样的阅读方法渗透教授:粗读——了解文章大意及作者观点,精读——了解文章渗透的情感。针对文学大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将这样的阅读方法渗透教授:拿笔进行记录、勾画,尝试站在作者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从中汲取营养。

由此可见,通过拓宽课外阅读的文化视野及情感领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可使学生明确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二、通过教学方法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一)通过利用情感性语言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语言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基于情感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定不同,但也需要教师利用语言。所以想要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想要对情感教育进行渗透,教师就需将情感性语言利用起来。通常情况下,情感性语言的利用需从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的利用入手[3]。

1.通过口头语言的利用,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在利用口头语言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时,教师需将语调、语言节奏、停顿及重音、修辞方法巧妙利用起来,借助趣味性语言优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便可利用口头语言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具体而言,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待其对文本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说:“朱自清先生利用较多修辞手法描述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使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们觉得朱自清先生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荷塘月色呢?与这个季节有关的诗句有哪些?”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进行深入思考,并说出不同的答案。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探究,从而掌握诗句的美,了解、感受诗句的魅力。之后,教师可以回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作者是怎么观察景物、怎么描写景物的。又如:在教学《短歌行》时,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加想象的方式实现知识教授,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分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通过描绘情境,使学生通过想象回归古战场,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了解主人公的形象,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通过口头语言的利用,可以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并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2.通过肢体语言的利用,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肢体语言也是教师语言的一部分,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目前情况而言,肢体语言的表示形式有三种:一为表情,二为指点,三为描画。其中最为传神的要数表情[4]。以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教师可通过表情、指点、描画等方式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思想情感,在完成知识教授的同时,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推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可见,肢体语言的有效利用,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巧妙地调动起来,为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提供有效的路径。

(二)通过情境创设,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情境创设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一定优势。在时代的发展下,如今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提供了较大便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5]。

1.通过画面渲染实现情感教育渗透

人是感官动物,如果其视觉受到冲击,便可获得相应情感。所以,在高中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可将画面渲染当作入手点,借助其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便可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这篇文章隶属于借景抒情文,作者在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的同时渗透了自身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體技术直观呈现课文中描写的“华清池”荷花、荷叶美景,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又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根据作者描写的康桥进行图片、视频搜集,使诗歌中的美景直观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抓手。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剑桥大学的风景图,借助哥特式建筑及图书馆、康河及一艘艘小船使学生站在徐志摩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从而感悟诗歌中渗透的情感。

2.通过音乐渲染实现情感教育渗透

音乐无国界。因为不管音乐的语言是什么,都可以进行情感传递。所以在高中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将音乐利用起来。例如:在教学《雨巷》时,教师便可采用音乐渲染这一方式实现情感渗透。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音乐呈现于学生面前,并借助诗歌的节奏、韵脚等,再现“雨巷”意境,以营造哀婉、幽远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师可以在朗诵完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的想法、产生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了深入思考,理解了教学内容,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又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也可播放符合画面的音乐,借助音乐将学生带入相应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感知学习语文的乐趣。由此可见,通过音乐渲染这一方式,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情境创设,使学生发挥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章情感。

3.通过朗诵实现情感教育渗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讲述的是通过朗诵可以感悟文章中渗透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思想教育的渗透。所以在高中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基于此实现情感教育渗透。例如:在教学《雨巷》时,教师便需知晓,这篇诗歌属于朦胧诗,所以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明白作者在写什么,渗透了怎样的情感。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教授,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采用朗诵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将叶圣陶对这首诗歌的赞誉呈现于学生面前:开创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而在看到这一赞誉后,学生会对诗歌产生好奇,想要进行欣赏。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录音,通过朗诵音频将学生带入相应情境,产生情感共鸣。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诵,逐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础、感知诗歌的美。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并结合自身想象感受、体会到了作者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情感、诗歌的美。又如:在教学《雨霖铃》《声声慢》时,教师都可通过朗诵这一方式实现情感教育。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对诗歌进行简单阅读,明确诗歌表层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相关图片,将学生带入相应场景。此时,学生可对诗歌进行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朗诵,并在一遍遍的朗诵中调整自己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切实感知文章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理解教学内容。如此可见,朗诵这一方式在情感教育的渗透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情绪,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

(三)通过搭建平台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即便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需要对情感教育进行渗透,教师也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需要搭建适合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通过思考探究的过程,感知情感。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便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相应视频、资料,在学生对其进行简单了解后,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文章思想情感,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对情感教育进行渗透是有必要的。但想要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方法。如此,才可使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出其效用,才可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4):160-161.

[2]马洁.浅析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运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2):36-37.

[3]姜虹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0(3):59-60.

[4]房孝忠.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教学探析[J].中华少年,2019(13):277-278.

[5]段玉锟.浅议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7(16):159-160.

猜你喜欢
新高考渗透策略情感教育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4:02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9:03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2:19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