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欢 李玉彬
摘 要: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设计中感官元素的作用研究立足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四种感官导向设计,结合各导向设计的要素及特征等予以分析,结合实际,对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导向设计系统中的要素构建展开研究。同时,运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导向设计的内容,对城市形象进行表达,最后以现代化城市与传统城市间的差异为出发点,探讨有效的感官元素的作用。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的不同感官元素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感官元素是信息化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设计的基础。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感官元素;导向设计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导向设计也出现变革。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改善城市中不合理的空间导向,同时也方便人们的生活。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属性,不同感官元素导向设计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导向是“引导识别、指导认识等”的行为过程,导向是“物”对受众体“人”的双向交互的過程,正确的感官元素的导向系统才能对城市公共空间有引导识别的功能。
一、信息化城市
信息化城市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达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新城市面貌,是相较于我国传统城市的技术革新。而信息化是指人类在现代电子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及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信息化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建设由原来的工业机械化阶段逐步发展到一种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全新的阶段;而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又根本不同。因为信息化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新阶段中,人类社会生存的一切领域中,如在政治、商务,以及个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可以获取信息的,以加工、传递和分享信息为重要依据。信息化的城市建设是以信息化为基础,是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城市公共空间导识
社会学家洛夫兰(L. Lofland)的著作《陌生人的世界》是首个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社会学专著。书中,洛夫兰指出,可达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前提条件,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都能合法进入的城市的领域”,是“熟悉与陌生的人们交流碰面的地方”。卡尔的著作《公共空间》中将公共空间定义为“敞开的,公共的、可以进入的个人或群体活动的公共空间”。卡尔认为,公共空间的第一要义在于可以允许人自由出入的特点。他进一步将空间“可达性”归纳为三个方面:实体可达性(physical access),即空间区域能让人们方便进入;视觉可达性(visual access),即空间区域在视觉感受上具有吸引力;象征意义的可达性(symbolic access),即空间区域对来访者产生空间意义上的吸引力[1]。城市公共空间导向即所有合法公民享有公共所有权的区域进行导向。城市公共空间的所有权是归公共机构所有;从活动人群来看,城市公共空间允许不同人共存,所有人都能自由出入,城市不同区域的人进入后成本不同,而进入同一区域成本相同;对于社会活动属性而言,进行不同的社交活动,能吸引不同的人群,有助于多元化的社会活动,对于公共空间进行管控的目标是保障大多数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是最终能为所有人服务,并帮助其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是人们共存可达性空间的信息导向识别系统,是在客观的、实体的、容纳人的、可活动的区域内进行有效导向,对空间信息进行准确识别,对于不同感官的导向区域进行特定的有效规划,同时兼顾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与文化的属性。
(一)室内空间导向
从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出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Interior space)[2]。室内空间导向是承载着人们城市室内引导识别的设计系统,也是城市生活的有力场所,其中包括:居民楼、社区、商场、车站、机场、地铁站、博物馆会场等实体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室内导向空间。
(二)开敞空间导向
由建筑的外立面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为开敞空间。城市的开敞空间根据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建筑内部的室内空间和公共区域室外的开敞空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彼此之间构成实体的城市空间。开敞空间导向是人们对于城市公共开敞区域的引导识别设计系统,开敞空间包括:旅游景区、广场、公园、城市街区等,是人们城市生活与外出活动的开敞场所。
三、感官元素研究
通过视、听、触、嗅、味觉 5 大感官系统来感知自然环境中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统称为5感信息,但在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中,味觉导向系统占比可忽略不计,所以主要探讨视、听、触、嗅觉4大感知系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导向作用。
(一)视觉的快捷性
视觉是人体感官中排在第一位的感知系统,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视觉感知以其独有的特性进行最方便、快速传递信息。
第一是在审美性及传递信息方面,方便快捷、形象鲜明;第二是导向系统中色彩的统一性和识别性,信息必须高效准确无误。如武汉市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线路分布图,不同的线路标记不同的颜色,每一种色彩代表着一种路线,乘客在搭乘地铁时,对路线与方向甚至是换乘地点都能一目了然。一般情况下,色彩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色彩针对地铁不同线路的有效运用,不但能够使人们记住线路,减少出行时间,更能快速识别公共空间内的导向信息,也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并且增加地铁线路导向的系统美感。
(二)听觉的感染力
听觉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将城市中的精神面貌、文化特色、人文环境等化成有声信息,为其创建一套标准而又统一的声音信息,把系统化、标准化的声音语言传播给公共空间内的人,用声音传达城市特征,提升城市的文化与竞争力。
城市听觉识别系统(Audio Identity System)简称AIS,用听觉来传达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识别系统[3]。基于心理学科的研究,人体的感官中,视觉是最主要感知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听觉是在视觉之后排第二位的获取信息的感官。由于人们开始对城市识别系统中其它三个感官触觉、嗅觉、味觉的慢慢重视,听觉识别系统设计对比之下更为主要,关注程度也得到更有力的提升,听觉识别被誉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与旅行地中,“有色”又“有声”的城市能让人流连忘返、记忆深刻。例如在武汉高铁站的室内空间导向中,广播中的听觉导向更能让人们处于较大的空间环境中找到所需信息。在城市环境中,以听觉感官为出发点,将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等转化为有声信息,创建标准的听觉形象,把标准化、系统化的声音传播给城市中的人们,表达城市个性,增强城市形象的竞争力(如表3)。
(三)触觉的互动性
不同于上述两位重要的感官感知,人类用感官获取信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最早是依靠触碰、抚摸物体表面获得直接感知。在五大感官中,触觉是最基础、最早的感官感觉,在人体生理感知上是宽泛而复杂的感知系统。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不到两个月时,触摸物品就会产生触觉刺激而作出反应,婴儿是新生命的开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感知还未开启,新生婴儿用身体认识和感知外在物。所以触觉是最基础的感官感觉,也为其他感官获取信息提供了帮助。触觉也是感官中最自然的感知符号,是通用化、无障碍的识别设计,是有形的、可被触摸的感知体系,可通过身体的運动来感知整个世界(如表4)。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运用交叉学科的思维来研究触觉感官所带来的作用,分析并掌握触觉感知互动所带来的信息知识。
(四)嗅觉的记忆性
相较于其它感官,嗅觉是属于不被重视的感官,但嗅觉是让人们记忆准确的感官之一。研究表明,人在度过一年时间的过程中,在90天内的视觉准确度为30%,并且可以记住65%的气味。美国的神经生物学家戈登·谢泼德也指出嗅觉涉及人脑中的很多区域,除记忆和情绪以外,还与语言等更高级的系统联系[4]。近几年,英国的感官设计师和艺术家,Kate Mclean针对不同的味道而定义颜色,创建了气味分类系统,并将城市地理区域进行细分,在纽约、巴黎、爱丁堡、米兰、新加坡等多个城市,定义城市中心和主要区域气味的色彩,带领志愿者走进嗅觉感知的世界,进行“感官地图”的创作与绘制。在Kate Mclean看来,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例如,能代表纽约的气味是“一种温暖的、微微发霉酒窖的香味”;爱丁堡则是“从啤酒厂里散发出来的麦芽香气”。
基于医学研究,气味分子进入人体鼻腔后,会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情绪的部分,如紫罗兰使人身心爽朗、茉莉能使人放松等。所以,在公共空间的导向设计中嗅觉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英国建筑师理查德将严肃的医院植入嗅觉,轻缓的香气有助于病人焦虑情绪的缓解,从而帮助患者减少不良情绪,促进康复。在商业空间中,气味的运用更可以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比如,2016年在北京南锣鼓巷,15位实验员对此地开展75分钟的气味实验,借鉴英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Kate Mclean的研究方法,实验员对闻到的气味进行定义和打分,最后绘制出了南锣鼓巷的气味地图。甚至一些公共空间,如在东京的杉并区公园用嗅觉营造特色空间,创建公园特有的记忆与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嗅觉是具有记忆性、区域性与信息性等特征,作用于一些半开敞性景观且嗅觉感知是生理的和社会的双重构造之中(如表5)。挥发性的物质刺激嗅觉细胞,使得人们闻到气味,从而焕起个人的认知。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公共空间或城市中,比如,武汉市这座城市中闻到芝麻或花生酱的香味,人们就联想到热干面馆,闻到清新的花香会想到附件的花店等,人们会因为不同的气味而记住某个地方。
四、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导向差异巨大,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导向更加注重城市生活信息的双向表达,将导向系统与大众需求相结合,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设计系统中不同感官元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视觉与听觉元素感官系统导向设计系统较为普及与完善触觉与嗅觉感官系统导向设计较少,还存在很大的知识和盲点,但在信息化的今天,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性化、特色化城市导向设计有着长远的意义及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3):44-49.
[2]王裴.基于城市形象塑造的公共空间导识系统设计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秦峰.城市形象听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城市管理前沿[J].城市品牌,2014(4):33-35
[4]殷敏,杨仲元,李光州,徐建刚.试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嗅觉设计[J].城市设计,2016(3):58-62.
作者简介:
熊欢,硕士,东莞城市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李玉彬,硕士,东莞城市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