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街的城市符号及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2016-09-23 03:25鲍小龙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5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景观建筑设计

摘 要:21世纪的城市公共景观及符号是一个国家兴衰的标志,这就要求应建造更加人性化的环境景观。《考工记》记载,城市空间的骨架是匠人营国、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和面朝后市等,明确指出应规范化城市商业街布局、功能分区、道路规划。

关键词:商业公共景观;生态景观;建筑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5.022

1 汉街发展改造的思考

1.1 汉街景观整治的背景

随着武汉的“大复兴”,其经济快速发展,这是武汉建筑景观和生态景观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正是因为工业的超速发展,产生了新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人口居住、景观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武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新的社会总需求的压力下,武汉市政府制定了“继承、发张、保护、创新”的城市生态规划,将建设中国最大的生态湿地城镇群。其中,“楚河汉街”是一个集时代与民族、商业与大师设计的产物。“楚河汉街”坐落于武汉武昌区东湖的天鹅湖与沙湖之间,是武汉城市湿地群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我国万达集团投资600亿建造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武汉中央文化区”。

1.2 汉街景观整治的前期准备

柯布西埃指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曲线是驴子走的路,直线是人走的路。他的设计哲学引领了一个世纪的建筑设计风潮,但是笔者更欣赏柯布西埃对城市规划的构想——大量采用人文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的立体超级公路联系和关联一体化等。这是具有现代主义民主化的建筑设想。武汉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复兴大武汉,并积极建设大东湖水网工程,最终建成中国最大的生态湿地城市。“千湖之城”汉街在前期有着“武汉文脉的核心,利益周边,辐射中国”的定位,目标为建设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生态湿地商业街。

2 凝固的风景线

2.1 珍品建筑,楚汉文脉

城市符号空间是客观、物质的,城市公共符号空间是由人的创造,且需要人的感受。因此,公共景观有着极强的地域主观性。武汉有着极大的包容性,能吸纳各个国家杰出的建筑思想,不拘泥于个人或某种风格,实现兼收并蓄的发展。汉街东端大红灯笼“汉秀”剧场的设计者为马克·费舍尔,该建筑展现了武汉历史及其建筑的无线可能性。街道口建有老牌坊、武大牌坊、黄鹤楼“三楚一楼”牌坊、东湖牌坊、汉街牌坊等,如图1所示。汉街牌坊象征着武汉在景观建筑、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丰功伟绩,是武汉人的精神灵魂所在。

2.2 汉街建筑肌理

荷兰现代建筑奠基人亨德里克·贝尔拉塔曾说过:“现代商业街必须强调建筑的结构与功能目的的一致性、建筑纹理的统一性和结构的诚实性”。汉街打破了以往刻板、千篇一律的建筑面貌,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出现了建筑形式怪异、造型语言混乱的情况,如图2所示。在图2中,左侧为单纯、实用的民风建筑,未采用任何附加装饰,结构统一;右侧的建筑设计采用了折衷的手法,主要采用欧式风格;街道中间的为中国解放时期的建筑。在此情况下,昭君广场的建筑风格各异,未形成统一的汉街民风定位,导致游客在视觉上产生疲劳感。

3 汉街景观,文脉广场

汉街在空间符号上强调建筑的功能性、民主形式、景观的不同造型和材料的人情味。汉街在地面铺装、艺术小品、路边坐凳、展示架上都保持了一定的符号文脉与功能形式的统一。民国立面墙体的青灰砖占据了汉街整个民风建筑的表面,也增强了人们的对汉街亲近感。格罗皮乌斯曾说过:“把灵魂吹入死气沉沉的机械产品躯体之中,才是伟大的设计师”。青灰砖良好的建筑功能决定了它应具有的形式。只要具备强大的功能,便具有了最好的形式。青灰砖较冷的色调与武汉炎热的气候相呼应,浓浓的复古质感与武汉悠久的历史相协调,从而使汉街青灰色的石板路既古老又亲切。

4 可识别性的景观空间

日本的国吉直行曾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要包含一个快乐、舒服、富有魅力的城市空间形态所要做的各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由空间形态涉及到空间形成的那部分。”

日本的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汉街具有1.5 km长的购物街道,分布着5个名人主题的广场。这些主要节点犹如地标一般,是可见的视觉目标,是汉街消费者可以进入并参与活动的区域。这样的布置不仅打破了一条公共单向空间走道的局限性,丰富了汉街在空间布局上的内容,还在节日庆典方面成功地起到了分流作用。此外,5个名人主题广场还在文脉方面深化了武汉人的归属感、历史感、荣誉感。

汉街在历史性质、区位选址、交通流向、功能分区、目标定位、建筑肌理上都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商业街建设模式,丰富了武汉地表景观,开发了武汉公共空间景观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柯法诚.21世纪的步行商业街魅力[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5]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鲍小龙(1990—),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设计伦理、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景观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赣州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浅探
南通通吕运河市区段生态滨水景观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