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摘 要:“产学研一体化”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新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新时代对中医院校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也有了新要求,不仅要求医学专业过硬,也要懂得推广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因此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课程的优化改革成为了刚需,这也是有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学院校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尝试从师资建设、教材选编和应用、课程设置、在政策扶持下的培养模式优化等方面给出建议,探讨 EGP + ESP 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该研究旨在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助力中医院校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EGP+ESP”; 中医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推广已经成为大趋势,对于培养应用科研复合型人才的中医院校来说,更是必需。大学课程设置和改革是该模式能够实施的最基础前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医院校大学英语EGP(通用英语)和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一、中医院校推广“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提出,“产学研一体化的狭义概念是指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基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交流;而广义的产学研一体化概念是指生产劳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践行。产学研合作主体为产业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现阶段国内很多应用型高校包括中医院校都以这个理念为指导,结合产学研协同理论,积极致力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滞后、师资力量跟不上等问题依然存在。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春天,国家需要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这也为国内广大中医院校带来新的挑战。“产学研一体化”中,产为核心,学为基础,研为灵魂。怎样为该教育模式奠定坚实的“学”的基础,就成了中医院校在大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医院培养的学生不仅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是要将所学中医药知识带出学校,走向社会,实现科研创新和产出,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中医院校推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具有时代意义。
二、中医院校EGP和ESP的课程现状
近年来,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EGP和ESP课程都有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但随着时代发展,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改进。
(一)中医院校EGP课程现状
通用英语(EGP)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所有类型院校的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传统意义上,EGP是以“考试”为驱动,以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学位为终级的学习目标,并与应试教育挂钩。内容地选取大部分与生活实际相关,语言知识、应用技能、语料积累等也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中医院校的EGP课程设置,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是无专业差别的面向全校本科开展大学英语课程,学制为2年,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读写等。旨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在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前提下,近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EGP课程只是针对大一大二通识类的英语课程,EGP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到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需要,学生不能把英语真正用到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上,导致学习和社会的脱节。也与ESP课程设置脱节,医学生在完成大一大二两年的EGP学习后,仍会面临英语医学学术报告听不懂,英语医学学术交流做不了,英语医学文献不会读,英语医学论文不会写的尴尬问题。
(二)中医院校ESP课程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教学内容与特定的专业、学科或职业相关;语言关注特定职业或专业的词汇、语义、语用、语篇等;满足特定学习者的专业需求。比如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金融英语等。在医学院校,EGP指的是医学英语,旨在培养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能力。但是普遍现象是几乎所有中医院校的ESP课程并不是针对所有医药学本科生开放的,只在少数专业的高年级和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设置少量的ESP课程。从根源上来讲,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资料匮乏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兴盛和国际传播,国家对于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传统的、单一的ESP教学模式已经越来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显示出其滞后性和弊端。如何在完成EGP的学习后,继续开展后续英语教学,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语言应用中,是目前急需探讨的课题。戴煒栋等iii指出,新时期我国外语界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形成跨学科、跨文化、跨语种、跨国别的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领域,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外语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有效服务。
综上所述,EGP+ESP教学模式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是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是符合英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且更是中医院校英语课程“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能够顺利开展的最基础的先决条件。
三、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依托的“EGP+ESP”教学模式构建
(一)师资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ESP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绝大部分合高校英语教师而言,多年的语言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职业素养,如若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是完全能够胜任ESP的教学任务的。从EGP模式衔接到ESP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角色认知转换和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
对英语教师进行校内医学知识培训。医学院校应该为英语教师创造条件聘请中医专家教授对EGP英语教师进行医学知识的系统培训,如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医学主干学科知识,鼓励他们学习医学知识。允许英语教师走进本科生中医学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医学知识,甚至参加期末考核。英语教师还可通过自学中医药知识,逐步构建中医药知识体系。有条件的中医院校可以分批次选派优秀英语教师到国内一流医学院校进修访学,也可以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医学学术会议、讲座,与医学专家多多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自身医学专业英语水平。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扩大医学背景知识,才能在ESP教学中游刃有余。从EGP教研室中选派优秀的对中医药热爱,并且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英语教师,成立ESP教研室,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英语教师。
(二)教材的选编与应用
EGP的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料已经非常专业和丰富,医学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选用教材。改革的关注点依然在ESP教材的选编和应用上。可以借鉴外国的“双师”组合的模式,即利用中医药专业老师和英语老师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利用中医院校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大学内二级学院之间的合作,选派二级学院中业务过硬,能力突出的医学药学骨干教师指导外语学院ESP教材建设团队的老师进行ESP教材的编撰和选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可以一起制定教学方案,建立共同教学目标,一起编写英语ESP教学教材,以此来刅学生对于专业用途英语的学习。全面提高专业用途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
在EGP+ESP课程设置方面,在保留原有的EGP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及改变一些英语课程的设置,以便于教学可从EGP自然衔接到ESP课程。比如临床专业进行临床医学ESP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医专业增开与之相对应的ESP医学英语课程等。面向所有在校医学药学本科生,开展医学学术英语选修课,包括医学英语听力、医学英语泛读、医学英语写作等,将医学学术英语课程与医学专业英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照个性化需求进行大学英语及医学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听懂医学英语学术讲座,能看懂国外前沿医学科研文章,能够翻译国外医学学术文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到ESP英语课程。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延续。通过EGP的学习,医学生具备了语言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ESP学习,将医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职业发展。总之,EGP+ESP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应试性学习过渡到应用性学习,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符合医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效率,满足新型历史条件下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
(四)培养模式优化改革
首先,要争取学校和附属医院的政策支持,建立起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合作培养模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ESP教学应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及人文素质高的医学生。应按照不同的专业需求修订医学英语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比如,在低年级阶段(大一至大三)学生在学校接受基础的英语课程学习。英语教师负责EGP和ESP的教学,包括综合英语、医学英语词汇、医学英语翻译及写作、医学英语阅读等课程的教学。在大四至大五到附属医院实习期间,医学英语教学可由临床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承担,分别负责专业课和配套语言课的教学.按照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英语教学,如临床中医学英语、护理医学英语等,使医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英语知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英语进行教学、医患沟通、科研及学术交流活动。
其次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这也是需要紧密依托附属医院来完成的改革。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教学应与附属医院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院需要开展医学生的职业培训,使附属医院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一起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多鼓励广大英语教师,把临床需要的英语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与临床的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将“纸上谈兵”的传统英语教学,变成“真枪实弹”的实训演习。
总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依托的“EGP+ESP”教学模式构建是建立在对大学英语教师师资培养、教材选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符合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从而建构一套适合同类高等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及教学体系,即大学公共英语——大学医学学术英语——医学专业英语相结合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英语EGP+ESP教学体系,实现高等医学院校英语课程从基础英语到医学专业英语的体系化教学,实现大学英语英语教学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服务的目的,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应扮演的角色,体现英语为专业服务的教学宗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猛,祖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医药事业迎来复苏的春天。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如何将产学研教育与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有机结合,有效实施,依然是高等学府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依托的“EGP+ESP”教学模式构建,始终抓住医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紧跟医学研究的前沿,始终以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转化应用为导向,只有深入这一应用,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復合型医学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起推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莫颂轶,陈志鸿,余双全,等.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125-126.
[2]李煜.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J].铜陵学院学报,2013(6):122-125.
[3]王银泉,王薇,张丽冰.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教学,2016,37(5):42-47.
[4]李烨辉,贺文发,董晓荣.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出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16(S1):37-39.
[5]夏文斌.“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N].中 国 教 育 报, 2016,0121.
[6]杨艳红,龚长华.医学英语教学与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2):323-327.
[7]褚宏蕊,李青.医学本科生英语学习中学术阅读的质性调查 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