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觉
摘 要:散氏盘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余初学金文,以散氏盘集联为创作内容,以三个不同时期的金文作为参考对象,内容以对联形式呈现,尽最大可能还原西周时期之社会面貌。初学者通过学习,可以进行临摹,也能进行创作,还能找到古文字的笔法、金文的笔法,既是临摹,也是作品,学习起来有“抓手”,循序渐进,这是学习散氏盘之路径。据当代最新古文字学之研究成果,余对散氏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散氏盘;集联;临摹;创作;金文;溯源
著名书家胡小石评曰:“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可见散氏盘的结体与众不同。
一、散氏盘概况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造型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之风,其文字线条宛转灵动,共357字,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盘高20.6cm,腹深9.8cm,口径54.6cm,底径41.4cm。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清阮元《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清吴大瀓《愙斋集古录》等有收录。其内底铸有铭文19行共357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中内容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之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之经过。首句“用夨扑散邑,迺即散用田”说明纷争伊始:因夨国偷袭散国之田邑,使散国损失,便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作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纪录,继而记录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之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之三员首长与第二区之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氏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此盘乃研究西周土地制度之重要史料。据学者考证,散氏盘乃周厉王时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进一步考证,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及武功一带,散国之疆界如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其出土地点于散国地界之内。其铭文书法结体扁方,遒美凝重,豪迈朴茂,乃西周金文书法之代表。
二、散氏盘的历史价值
散氏盘,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众多青铜器铭文中,散氏盘铭文书法风格颇为独特。孟浩然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道出了历史的价值,散氏盘亦然。散氏盘,由铭文内人物推知,此盘铸作之年代约于西周厉王时期。据清张廷济所著《清仪阁题跋》等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收藏于民间,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寿辰,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之口头传说。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无意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于何地。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1924年,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之事,再次发现其盘,而后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实属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同年溥仪出宫,筹办故宫博物院。经后来马衡鉴定,故宫所藏散氏盘为真品。
散氏盘之造型、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銅器简约端正之风格,盘中铭文之历史记录与书法风格,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此乃散氏盘艺术之价值。
书法浑朴雄伟,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作为西周时期粗犷劲利之金文书法,乃学习大篆之极好范本,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为金文瑰宝。其盘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之厚实、多变,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之美。字形结构不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而是活力四射,随势生发。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之规则,却展现出种种意想不到的趣味来。
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字,结字、运笔、章法都有一种壮美之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圆笔方笔交叉使用,今天学习,仿佛感觉到顶纸涩行,润笔枯笔,大开大合,痛快淋漓。此乃散氏盘铭文之技巧。笔法豪放粗犷与凝重含蓄、字法飘逸潇洒与稚朴可掬,显得朴茂而空灵。于体势上,造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粗质中见精到,将恣肆与稳健、粗放与含蓄、稚朴与老辣十分完美地结合,此乃散氏盘铭文之魅力。
散氏盘字体大小在1cm左右,与平时书写小字差不多,当今字帖却通过放大进行印刷,如同拿着“放大镜”来观看,此种以“大”见“小”之视角,难免会对其风格特征产生误解。由此可见,学书法也要尽可能“走万里路”,去现场探究碑帖之本来面目。其书法奇崛古朴,烂漫自然。其字形无一字不欹斜,而相互呼应,随字赋形,又无一字不稳妥。正如胡小石先生所言,散氏盘之横势在同期乃是独特,是日趋整饬秀美风格之对立面,横向开张显示出更加古拙之意味。散氏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周及以前的历史,可以让我们领略当时金文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散氏盘的路径
觉斋诗云:莲花山下鸟声停,素色苍茫月满庭。研墨溢香飘竹径,挥毫出彩入兰亭。三杯陈酒提清气,一盏新茶抒性灵。舒卷闲云作心画,萧萧风起静中听。研读散氏盘,快哉。
余新作《新编散氏盘集联》一书,书中以图版对联形式呈现,把握了散氏盘之笔法意韵,补足缺损字,纠正错别字,为散氏盘研究者、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参考资料。
开编部分内容,将散氏盘原拓本以高清扫描、整合。读者通过浏览原拓本高清图片,对散氏盘之线条特点有整体感受。由于原拓本高清图片采用黑白之效果展现,其黑白之分明,使读者一目了然。原拓本高清图片下配上简体字译文,读者在释读过程中通过译文与原拓本的对比读帖,方便对照学习,加深初学者对散氏盘内容之了解,知道铭文的历史背景。
散氏盘(局部)
从古到今,散氏盘之译文争论不休,笔者译为:
第二部分内容,左边两图分别是散氏盘原拓本集字、清朝李瑞清集字。集字之内容都以正能量之对联,既有“为人”,又有“处事”,既有“大孝”,又有“修身”,除此更不失优美之名句,如“至孝同虞德,大雩用周正”“湖心微月至,墙东新柳斜”。
至孝同虞德,大雩用周正。
内容以对联形式呈现,尽最大可能还原西周时期的社会面貌。集字对联内容中,结合今人对金文之研究成果,对释读中有争议的字进行修改,为初学者进行书法和历史的学习提供最真实的参考材料。
右图为笔者创作,通过对比、溯源,全文更真实还原金文其艺术之美。经过多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文字经历了多次演变,本书对前人出现的理解提出新见解,故重新出版。对联以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之序,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既能进行临摹,也能进行创作,还能找到古文字的笔法、金文的笔法,既是临摹,也是作品,学习起来有“抓手”,循序渐进,这是学习散氏盘之路径。
新柳门东微月湖右,大田道左同舍城南。
为方便学习,将三个不同时期作为参考对象,对古文字的发掘,每字有它独特的意义,从字形能看出当时的社会形态。这更突出正确的古文字字形的重要性。西周时期,出现了大量青铜器,文字被铸刻在青铜、钟鼎、石鼓上,称为“大篆”,或曰钟鼎文、石鼓文。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很多古文字的写法还没有固定,有些字的结构可以互换,上下互换或左右互换。
在漫长的文字转化过程中,大部分的字已经丧失了画面性。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指导,我们即使认识了这个字,会写这个字,却很难知道它的原始意义。谁能想到,“虹”的原意是一条横贯天空的双头蛇,“身”的原意是腹中有孕的女子呢?当我们拂去古老汉字身上厚重的历史尘埃,用一颗重新认识世界、发现美的心来审读,才会发现,原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或充满想象,或血腥残忍,或温馨有趣的专属故事。
阅读本书内容,有益于读着陶冶情操,也为读者进行文字探索提供方向性指引。
四、散氏盘风格的“创意”
觉斋诗云:欲究羲之草楷行,金笺信札始参明。转毫曲直阳刚气,切笔方圆骨肉情。长短砚踪尤意重,按提墨法显身轻。珠江不尽才思跃,追溯源头活水清。溯源,永远是书法之正道。
余初学金文,潜心研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刘运峰主编的《周散氏盘铭集联》、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李瑞清临本《散氏盘》原拓本。此书籍向读者展示散氏盘之原貌,笔者以其作为第一手资料,笔法从中而来,重新编著了散氏盘集联,以供初学大篆之爱好者学习。
2021年9月10日至13日,余赴湖南长沙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考察,与湖南省文联、湖南省家书法协会、湖南省书法院交流,并出席“豪情潇湘”全国行书十家展。结合自己之所感所得,紧扣金文之风格,从《说文解字》等古文字书籍中汲取精髓,通过大量资料,对释读中有异议之内容重新编著,对学习散氏盘的路径作了规划。
根据当代最新古文字学之研究成果,余对散氏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
“德”,查阅过所有古文字书籍后,发现其他金文中无原文之写法,唯独散氏盘有,甲骨文“德”乃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更形象,左侧两画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在甲骨文中,“德”的左边为“彳”,表示道路或方向,右边是一条向下垂落的直线,垂直线的下方是一只眼睛,表示目光向前直视。垂直线上有个小符号,表示前进的目标。在金文中,将“心”字加在“目”的下方,表示不光要目正、心正,还要行动正直才算有德,至此,“德”字含义更为全面。“德”字的本义到现在也是这个意思。“眼直”“心直”“行直”,心地正直乃有德也,本文中用
“乎”,是会意字,本义为吐气。甲骨文的“乎”字,下部像人舌头的形状,上部的三点为指事符号,表示说话时从口中呼出的气息,也是“呼”字的本字。原碑集联中写成“于”,易使初学者产生歧义,笔者在集字与创作中改为
“道义为田”此句在原碑集联中把“義”写成“鲜”,《说文解字》中描述,“義”由“羊”和“我”组合而成。“义”为“仪”的本字。甲骨文的“義”里一个长柄的木杆上面挂着一个羊头,中间还横插着一把三叉戟一样的武器,象征着威严。据此,“义”字的本义为威仪,是古代礼仪的象征,后引申为仪制、法度。今天,“义”道德、行为或道理。这也是该字现在的常用义。故用
“图史自镜”,原碑集联的“镜”写成“竟”,初学者认读不易,然“镜”在古文字中通“鉴”。一个人跪坐在盛满水的盆子前,弯下腰,睁大眼睛,细细地查看自己倒映在水中的画面。这就是“监”字的字形。“监”字本义为“监督”,这个意义至今未变。故改为
“同”,原碑中没有错,只是右上边之竖画特别弯,将其稍微写直一点。“同”为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同”字上边为“凡”,下边为“口”,表示说话。整个字形整体来看,就是“大家都说话,并且发出的是相同的声音”。据此,“同”字的本义是相同、共同。变成
“湖”古通“沽”,但在原碑原帖中展示为 ,右上边“古”这部分中间的横只有一点,初学者容易与“油”字混淆,因而把右上边的点,改为短横,变成
“微”,甲骨文之表意乃长发老人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故改为
“环”与“还”通假,集字与创作中内容是“环”字,用,内容是“还”字,则保留其字之原金文写法。
“刚”,原碑左下方的豎没有任何符号,而李瑞清的临本中则有小短横,故笔者在集字与创作中,左下角的竖上加了小圆点,为 。
“虎”,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都如一只巨口、利爪、纹身、长尾的猛虎盘踞之形,金文中的“虎”依然保持着虎的整体形态,后来的金文“虎”突出了虎口、虎牙、虎爪,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字形设计创意中,并不能总是将“口”“爪”“牙”三者兼顾到,常常是突出“口”“爪”“牙”三者中的其中一处,笔者在集字与创作中保留虎为 。
“却”,依《说文解字》,按古文字之书写笔势,改为。
“相”,原碑集联写成“省”字,读者在认读中容易产生误解,《说文解字》中“相”字是用“目”去看“树”,即“木”也,据此字在甲骨文的演变,改为 。
“表”,本意是“穿在外面的上衣”,小篆的字形外面是“衣”中间是“毛”,改为 。
“从”,原碑集联中写成 ,表示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在后面跟着走,金文左边加“彳”,下部加“止”表示行动,故改为
散氏盘笔画一改典型金文的横平竖直,均稳工正。余更是把此盘艺术之美引申到生活之处,以散氏盘笔意创作了一批作品刻在红木笔筒上,生活有书法,有艺术,艺术离不开生活。
以散氏盘风格创作的工艺品
诗书多逸事,艺海最从容。月色融杯里,风尘入墨中。美景、美酒、美文,不亦乐乎。
屈已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在人类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甲骨金文、隶草行楷,一路走来,以象形为内核的基因不变,繁衍生息,笃定前行。敬请方家正之!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刘运峰.中国历代碑帖集联:周散氏盘铭集联[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华夏万卷.散氏盘原拓本李瑞清临本[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4]许慎.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