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彩云
摘 要:项目化学习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主要指向。海宁市硖石中学开展的“江南水乡孕育的蚕桑文化”项目化学习,从项目规划、入项与实施、结项与反思三个方面由浅到深地实施,努力使学生具有从“外驱”走向“内驱”的学习意向,实现从“浅层”走向“深度”的学习卷入,得到从“脱嵌”走向“印嵌”的学习生长。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深度实践;学习进阶
项目化学习主张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造高阶思维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1]。在实践中,学校的项目化学习可从项目规划、入项与实施、结项与反思三个方面由浅到深地实施,以使学生具有从“外驱”走向“内驱”的学习意向、实现从“浅层”走向“深度”的学习卷入,得到从“脱嵌”走向“印嵌”的学习生长。其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
海宁市蚕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周王庙镇云龙村是全国蚕桑生产先进单位,并两次受到国务院的表彰。云龙蚕桑生产习俗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动体现了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体现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民间蚕神信仰。此外,蚕具的制作体现了各种传统手工技能,与养蚕密切相关的传统缫丝工艺及各种制品具有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
近年来,海宁市硖石中学开展了“江南水乡孕育的蚕桑文化”项目化学习。该项目化学习主要围绕“如何运用地理工具获取信息,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理解其相互关系,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关注现实问题,关联经典历史事件,并以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思想认识为核心导向。它注重让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获取信息,描述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蚕桑文化特征,探讨江南水乡和蚕桑文化的相互关系,提出当地蚕桑文化发展的合理建议,并逐步培养空间—区域意识。
一、项目规划:从“外驱”走向“内驱”的学习意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规划是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前提。项目化学习要加强规划,从目标、分工再到评价,让学生有从“外驱”走向“内驱”的学习意向。
(一)围绕目标,问题驱动
“江南水乡孕育的蚕桑文化”项目化学习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获取信息,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学生通过学习,要逐步形成空间—区域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学校提出了相关的学习目标:(1)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了解并掌握认识一些基本的地图、图表;(2)根据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图表,并学会运用地图、图表获取信息,多角度描述江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养蚕关系;(3)了解江南地区蚕桑文化的表现,探讨描述江南地区自然环境和蚕桑文化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4)参观丝绸企业,为江南地区蚕桑文化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结合这一目标,学校提出了驱动性问题:地域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是什么孕育了如此辉煌的蚕桑文化?蚕桑文化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哪些关系?当地蚕桑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作为学生,我们对蚕桑业的发展有何合理建议?
(二)分工合作,规划学习
班级学生分成3个大组6个小组,分组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学校设计学习内容(详见表1),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等时间开展项目化学习。
(三)制订规则,注重评价
项目化学习实施前,有必要制订评价方案。学校从组内合作、活动参与度和行为规范等不同维度,对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预设,以便学生在活动时更有方向。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分基本水平和较高水平(详见表2)。
二、入项与实施:从“浅层”走向“深度”的学习卷入
入项与实施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项目化学习要让学生有真实、深刻的体验,要让学生产生解决驱动性问题的强烈意愿,要让学生有探索空间,以充分展示他们对项目及其解决过程的理解,也要让学生产生与个人相关的关联感,以实现从“浅层”走向“深度”的学习卷入。
(一)知识与能力重构
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的展现,而是知识与能力的重建。高质量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成果离不开学生对核心知识与能力的习得。项目的推进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建构的过程。各组提前做好准备,如准备海宁地图、云龙蚕桑基地的平面图等,并上网了解海宁的蚕桑文化和蚕桑业的发展。自然条件组研讨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蚕桑养殖过程,蚕桑文化组深入农户了解主要的蚕桑农具、蚕桑文化,未来发展组深入丝织企业了解蚕桑业的发展前景。
(二)合作与探究再塑
各组结合前期制订的计划任务分组进行项目化学习,并根据内容梳理活动提前列出问题清单,还要确保每位成员分工明确、操作可行。自然條件组整理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了解家蚕养殖过程,并探究江南的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和蚕桑养殖要求是否符合。蚕桑文化组主要通过走访蚕桑基地和农户收集海宁的蚕桑文化,开展认识蚕具、制作茧圆、吃蚕花包子、包蚕讯粽、画蚕匾画等活动,认识土法缫丝技艺并进行体验。未来发展组主要到丝绸产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情况,了解传统的蚕桑产业该如何重新获得产业竞争优势,并对企业发展的困难和前景进行调研。
(三)情感与价值延伸
学校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区域作深入探讨,以便在迁移运用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延伸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进而形成学科素养。例如,自然条件组在查找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再查找蚕桑发展的人文条件。海宁地处杭州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双重经济辐射范围内,经济区域优势明显,同时交通多样便捷,为夯实现有蚕桑产业基础、提高工业制成品的运输和技术、加强人才的引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海宁种桑养蚕历史悠久,面积广,数量大,是浙江省农业(蚕桑)特色优势产业、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小桑苗和蚕茧的重要产销基地。项目化学习能让学生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结项与反思:从“脱嵌”走向“印嵌”的学习生长
结项与反思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结项就是成果凝练和展示,即将自己或团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展示給观众。它突出核心知识与能力的深度转化和迁移,既从一般的教学中“脱嵌”出来,又形成项目化学习的“印嵌”,使学生实现从“脱嵌”走向“印嵌”的学习生长。
(一)成果梳理,回归学科
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凝练和展示,要求各组做到:一是细致梳理收集到的信息,重现学习过程、思维灵感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对接;二是积极汇集项目化学习成果。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每位参与的学生都应积极撰写较完备的学习心得。成果梳理可回归本学科,也可以跨学科。如从综合学科角度梳理当地的蚕桑业发展,可梳理出当地重点发展的“三产”“四区”:“三产”包括桑苗种植、家蚕饲养、套种套养、蚕茧收烘、桑枝木耳,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蚕茧精深加工、丝胶丝素健康产品开发,蚕桑丝绸品牌建设和营销、农文旅服务;“四区”包括蚕桑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核心区、蚕桑产业科研中心及延伸产品精深加工核心区、蚕桑农文旅融合核心区和国际丝绸小镇品牌营销核心区。
(二)学以致用,落实素养
在项目化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学生能学以致用地为当地蚕桑业的发展提出别具一格的建议,如:(1)开拓“蚕桑+健康”领域,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蚕桑系列健康产品;(2)实现“蚕桑+研学”互动,如与旅游运营团队合作;(3)做好“蚕桑+时尚”文章,开发有浓厚蚕乡气韵的丝质服装、穿戴品及其他生活工艺品,深度开发丝绸丝绵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4)加快蚕桑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将旅游产品的设计与蚕桑产业深度融合;(5)产业融合,致力建造优质丝绸科研创新基地,启动蚕桑乐园项目建设,并通过电子商务营销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力;(6)品牌建设,如注册商标,将品牌推向全国,建设蚕俗文化园、蚕桑记忆馆和蚕桑生态馆。这份建议可作为成果反馈给当地政府,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科素养。
(三)对照自查,反思提升
项目化学习完成后,学生要对照事先确定的目标进行自查总结。本次项目化学习,学生能学会从地理学视角重新发现生活中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并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一个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次提升,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中学教方式的转变、课内和课外知识的结合。同时,学生更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学生要探讨:学习中有哪些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体现?项目的开展与自身的知识储备、基本能力是否衔接?实践中会随机生成许多问题,小组成员可以一起总结反思,以便使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增值,使后续的学习活动更顺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个体的被动学习转向协同的主动学习,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培育,努力成长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之人。[□][◢]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