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顺应时代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在“双减”背景下,新课标的出台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次修订的包含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统一指向一个关键词——“核心素养”。与现行课程标准比较,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内核,旨在进一步驱动教学从学科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型,推动教师树立大育人观,突出体现国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要求,并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细处与实处。
重整学生发展维度,厘清核心素养概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对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要求,目的在于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课标对现行课程标准中零散、孤立的对学生能力等方面要求的内容,进行重整与具体化,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内涵,如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等。新课标以各科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发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程涉及的核心素养指向学生的特色发展。学者余文森等在《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一文中指出:二者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找到本门课程在促进人的一般、共性、整体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个性、局部的价值和作用,并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于人的一般、共性、整体的发展。
延展学生发展程度,寻求课程结构化方式。现行课程标准较以前的教学大纲能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三个目标往往是笼统、模糊与割裂的,落实了三维目标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学生的发展。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教学措施层出不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让学生成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却不多。新课标将学生作为实施课程的第一要素,有意识、有目的地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在课程与学生之间建立关联,以达到让学生进入课程的目的,通過核心概念、大观念、主题或者任务群来结构化课程内容,为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提供了前提。对于结构化,学者郭华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一文中指出,实现课程的结构化组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正确反映课程内容的结构,又要找到恰当的结构化方式,新课标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找到不同的结构化方式,如数学的“主题”、语文的“任务群”、科学的“核心概念”等,以达到既体现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思想及其联系,又能预设、隐含学生的学习活动。
关注学生发展进阶,打通一体化课程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课程标准的编制“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做好“幼小衔接”与“初高中衔接”,为理顺衔接路径,关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保持一致。在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倡导学习目标的连续性与进阶性,以促进学生发展进阶,如数学新课标第二学段“教学提示”中,在第一学段侧重认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量的基础 上,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度、量、衡等更广泛的量,而且要引导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应用性的数学问题和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参考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可以设计长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等。英语新课标各学段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顺序性与进阶性,如在“语言能力”学段目标“表达与交流”一项中,在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方面,一级目标为进行简单的交流;二级目标为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三级目标为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注重各个目标与环节的连接与循序渐进。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