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云 庄紫荆
摘要:华县皮影作为民间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艺术产物,有着独树一帜的语言表达方式。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引出华县皮影,分析华县皮影的人物造型、装饰语言、雕刻工艺、染色工艺,在掌握传统皮影艺术的基础上,探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华县皮影艺术的策略。在现代设计中,甚至是新兴的文化产业中,加入华县皮影元素,既能帮助设计师打破灵感的壁垒,提供新思路,也能达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华县皮影;造型特征;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3
1 华县皮影的艺术渊源
华县,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在古代称为华州,坐落于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经考证,华县于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氏族村落,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这为皮影艺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影又稱为傀儡戏、灯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汉书》记载,西汉文帝刘恒有一幼子被封为太子,自小交给一名宫女照顾,有一天他哭闹不休,于是这名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出各种人的形状,捏在手中舞动,一边借着纱窗的日光,一边哼着小曲,很快太子便被吸引转啼为笑。根据史料可知,北宋时期才开始出现影戏,兴盛于唐宋,在唐朝时,皮影原是宫廷戏,因安史之乱开始流入民间,与各地方戏剧、民俗观念相互融合成为人民的艺术,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自此,中国皮影开始在各地生花,其中以陕西华县为最。
由于华县地处偏僻,藏于大山之中,而皮影演出灵活方便,正与华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契合。“五人班社,小车一推,背篓一背”[1],皮影戏仅需五人操作便可开演,五人各司其职,主要是演唱和对白,其中演唱选用碗碗腔,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完成,另外还有挑线、二胡、月琴、碗、锣、鼓、唢呐等,每人都要负责四五种乐器,都有很强的表演功底和团队合作精神。
华县皮影的演出剧目多以历史戏、神怪戏最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其演出对象是当地庙会、节令习俗和百姓的红白喜事,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也以驱邪祈福为主。在清末时期,华县有一出剧目《白蛇传》深受人们喜爱,剧中人物多为海怪,正是水漫金山时白蛇请来的救兵。这些海怪姿态各异,虽说是来自东海龙宫,但蟹和鱼是淡水产,还有蛤蟆之类的淡水动物。因陕西地处西北,远离海洋,所以皮影艺人们便以淡水动物来塑造海怪,表达对海洋的想象。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皮影戏已经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审美观念密不可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艺术。
2 华县皮影的造型特征
2.1 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华县皮影戏是以戏曲人物为主的平面艺术活动,具有夸张、变形、乡土特色等基本特征。在造型上,皮影人物做工细腻,多表现在侧面曲线上,身长一般不会超过30厘米,观赏者距离舞台幕布会非常近,目光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人物头部。因此,皮影人的头部和表情的制作刻画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正因如此,华县皮影人物的头身比例并不写实,而是采用1︰5的比例,这样就有富余的空间对头部进行精细的刻画,也方便表演时有最佳的视觉表现,即使观众与舞台有一段距离,也可以将人物看得很清楚。
皮影人物根据角色的不同,派生为生、旦、净、末、丑五种类别。生角影人眉毛平直,独在眼部仔细雕琢,刻画眼球,目光炯炯有神,整体形象浑厚饱满,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旦角多为温文尔雅的形象,额头线条饱满高挑,鼻梁线条高挺纤细,嘴唇线条轻薄,神态微抿,配合光影的表现,呈现出玉颜丽质的色调,眉目如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女性妩媚动人的形象,独有一番风味。净角在影戏中又被称为“花脸”,多为神话传说人物或是英姿飒爽的大将军,在人物塑造上线条大胆,高额头,蒜头鼻,不怒自威,尽显骁勇善战、豪壮暴躁的人物形象。对比生角、旦角的白净斯文,丑角则有意思得多,眉毛吊高,双目圆睁,鼻孔冲天,龇牙咧嘴,以半张口表现其滑稽有趣的一面,虽然面目丑陋,但不会让人心生厌恶。另外,根据剧目的需要,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拟人化的鬼怪、妖精形象,有的是动物的头部、人类的身体,有的虽然面目五官和人类极为相似,却又是怪物的造型,极为鲜活。
2.2 质朴天真的装饰语言
华县皮影与其他皮影相比,更注重图案纹样的使用,图案装性效果强是华县皮影最大的特点。用简洁干练的实线去勾勒身段特征,再用虚线去表达服装中纹样的变化,强调简繁对比、节奏韵律。皮影人物的肢体服装,即“身段夹子”,款式与戏曲服装配饰如出一辙,主要以人物的身份、性别为出发点,不同人物的发饰有严格的规定,不同人物的服装纹样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例如,少女的形象必然为大发辫,少妇则是挽起的发髻,男性的官帽一定是戴在头上而不是“放”在头上,强调视觉上的和谐以及“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再如,贫民服装纹样简单质朴,突出贫民穷困但整洁、井然有序的特点,主要包括几何纹、花草纹等。其他有一定地位的角色在服装上会雕刻繁华复杂的花纹,样式瑰丽多彩,有龙纹、凤纹等,这些花纹基本用于皇帝和后宫妃嫔的服饰纹样。此外,虎纹、水纹等图案多用于男性角色;云纹、花草纹的装饰纹样多用于女性角色;“福”字、“寿”字及“禄”意图案纹样多用于老髯的服饰造型。
以旦角杨玉环为例,影人面部轮廓线条简练,额头高耸,一点朱唇,下巴微翘,眉毛纤细上挑形成完美的弧形,与眼角相交于耳际,于鬓角和梅花头饰下遮盖,凸显女性的妩媚。人物身着红橙两色“罗帔衫”,肩披粉绿两色绡,手执香扇,袒露颈胸,神态尽显婀娜。服装上以飞舞的五彩凤凰为主,以盛开的牡丹作零星点缀,丰姿绰约,明艳动人,发饰奢华,璀璨夺目,凤冠、金玉发簪一应俱全,极具装饰效果。
2.3 镂空有度的雕刻工艺
雕刻是皮影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手法之一,具有极强创造性的雕刻手法形成了镂空艺术的特殊韵味。华县皮影选用动物真皮材质,多使用驴皮与牛皮,经手工艺人精心雕刻而成。华县皮影的雕刻艺人们对技术要求十分精湛,出色的雕刻手艺如同书法家挥毫成作的笔法,艺人以刀代笔,通过刻、剔、推、转等手法,将雕刻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雕刻华县皮影时,一般配有十余把大小不同的刀,根据雕刻内容的不同,分为平刀、圆刀、凿刀、斜口刀、三角刀等。艺人在雕刻时刀法流畅、犀利、弯曲有度,充分体现出各种刀法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完整雕工技法。
根据不同的皮影造型,华县皮影艺人会使用不同的刀法。生角为男性各年龄人物,对应的皮影雕法要求线条平和,雕工要求刀法稳健;旦角为女性形象,对应雕工要求刀法婉转,以保证所刻线条柔和细腻;净角则要求刀法干脆利落,所刻线条粗犷大气。造型的雕刻需要花费艺人们巨大的心力,但也因此赋予了皮影人物充沛的生命力,这恰恰是影雕艺术美的体现。皮影造型中的镂空艺术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加上光线照射和阴影相配合,又增添了朦胧的厚重感与层次感,使人在平面造型中体会到立体感与空间感,这正是皮影造型雕刻艺术的奇妙之处。
2.4 渐变统一的染色工艺
皮影所使用的红、黄、青、绿、黑五种颜色[2],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五行色。老艺人在制作皮影时用色讲究,大多以传统手段将紫铜、普兰、银朱等天然物质炮制出大红、杏黄、大绿等颜色的颜料再进行着色。其中最常用的多数为较艳丽的色彩,主要通过工笔画上色,这种着色方式在皮影中使用率最高。而在上色过程中,皮影艺人们都遵循一定的上色法则:色彩一般互不调色,利用色彩原本的亮色使画面保持清晰,同时分深浅色区,由浅到深,整个过程一般多次染色,达到分层效果,从而使皮影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颜色上好之后,还要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让颜料经过高温后能够渗入皮质内,这样的皮影色泽鲜美,且不容易褪色,能够一直呈现明亮的色彩效果。另外,皮子的胶质在高温下融化可以封住皮子的毛孔,使做好的皮影不会出现变形扭曲。加热这一工序可使用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棉布包裹皮影的部件,使用熨斗熨烫;有的使用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使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再使皮影脱水。值得注意的是,加热的温度不高,皮影会卷曲翘起,温度过高则会烤焦皮影,因此火候掌控必须恰到好处。这是艺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得来的不传之秘。
3 华县皮影的传承创新
3.1 表现多样的民间剧目
皮影戏来源于民间,它的题材内容都是基于百姓的生活、审美、信仰而产生的,内容广泛,具有地方性的乡土气息。华县皮影也是如此,华县当地的人们爱看历史戏、神怪戏,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如《大闹天宫》《白蛇传》《武松打虎》等。這些故事的取材大多分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取材于发生在民间的故事,以影戏的方式编写;二是根据历史流传下来的神灵鬼怪故事进行编写。在这些剧目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地域特点突出。除此以外,剧目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框架形式。这些框架结构大体一致,情节少有差异,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每个剧目当中定有一个山大王的形象存在,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并从侧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二是每个剧目当中一定有神仙下凡、妖魔作乱,然后双方斗法,最终神仙取胜,以此来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即邪不压正,恶不胜善。但是受到时代的限制,有些剧目的思想必须摒弃,如对下层民众的鄙视、对愚忠愚孝的肯定、对女性的歧视、对低级趣味的迎合等。华县皮影戏是华县民众获得文化知识的通俗教材,所以绝大多数剧目的思想和情节还是积极向上的。
基于对华县皮影戏传统剧目的继承,编剧可以吸取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涵,以传统皮影戏为基础,选择恰当的主题与内容,编写符合当代审美的现代皮影戏,深化情感,增强底蕴,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风格时尚的造型变化
华县皮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创造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人物造型整体简洁、精致,在统一的外轮廓线内刻画了精细、复杂的图案。小生形象背部挺拔,头部上扬,表现封建知识分子儒雅清高的传统形象;小旦形象通常梳发髻、戴发饰、挂珠串,体现传统女性端庄、柔美的形象;武将形象勇猛,着战甲、戴盔头、佩宝剑,身背大旗,皱眉瞪眼,尽显正义之气。
传统皮影角色造型多变,元素丰富,对现代造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在研究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设计出皮影现代人物造型。如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抵抗侵略者的红军战士;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在田间辛勤耕耘、甘于奉献的工程院院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中勇当先锋的医务人员等。只有不断丰富皮影角色造型,赋予其一定的时代内涵,不断创新,为其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与生机,才能避免皮影艺术在时代潮流中落幕。
3.3 多元范畴的现代皮影
皮影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蕴含着丰富的视觉元素,无论是平面造型、不同意味的装饰图案,还是其鲜明的雕刻、镂空特色,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皮影通过光和影的方式搭建了场景的立体感,另外还有戏曲唱腔的加持,形成了多维度的视听舞台。在当前,可以将这种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在静态的作品中加入动态元素,让人们能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实现听觉互动,增强作品的趣味性,也由此形成一种多维度的表达方式,为之后的平面设计提供新的灵感与可能。
再如,文创产业与平面设计紧密相关,都是以视觉传达为基础赋予文化创意实体形态,最后产出包含文化理念的艺术衍生品[3]。在进行与皮影相关的文创设计时,可以保留皮影的原材料,即各种皮质,这样能够为产品带来传统气息与时代触感。然后提取皮影中具有视觉性的主体图案,将其印在丝巾、文具、冰箱帖、书签等产品中,让传统文化变得具象化,有助于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产生兴趣和共鸣。此外,还可以利用皮影的相关技术,提取其镂空特点并呈现在文创产品中,如在灯具的相关设计中,将皮影放置于灯的外壁或者内嵌在灯具中,在使用时既可以增强产品的趣味性,也能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4 结语
在岁月长河中,民间艺术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新,呈现出精彩多样的视觉盛宴。皮影作为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因此,应当深入挖掘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从内涵到形式,从传统到现代。
文章从华县皮影入手,深刻分析了皮影这一传统艺术的渊源与造型特征,了解到皮影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受众少、传播难等困境,同时论述了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找到能相互链接的桥梁。要用辩证的思维挖掘出不同传统艺术中契合现代人审美的元素,探究其可以展现的艺术形态和历史文化,并运用在平面设计中。这样的现代平面设计才会具有民族和历史的气息,而皮影艺术乃至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才能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318.
[2] 贾楠.皮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6(1):157-158.
[3] 荣跃明.论文化生产的价值形态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2009(10):13.
作者简介:陆晓云(1971—),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
庄紫荆(1997—),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