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14-08-18 03:50陈曦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建设

陈曦

摘 要: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大学文化伴随着大学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丰富完善,逐渐成为一所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对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文化 文化建设 传承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体现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精神内涵,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引领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纵观中外知名大学,她们最具魅力和传承价值的,往往是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好大学文化,对于高校发挥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功能,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现代大学具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1.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现代高校要着力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学校实际,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重点,打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传承创新、立德树人、统筹协调、提升品质。

其一,传承创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向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需要,不断赋予学校文化以时代精神,既要发掘传承学校的历史与文化,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秉持科技特色的同时,发展人文精神;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借鉴。

其二,立德树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学文化对师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文化育人作为学校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师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诚信合作、学术民主。

其三,统筹协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方式。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衔接,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协调。既注重顶层设计,也要做好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既彰显学校文化的共同特征,也鼓励基层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个性文化建设。

其四,提升品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注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把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适应学校建设需要作为衡量文化建设质量的根本标准。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文化创作和文化活动,培育高质量文化产品,提高品牌活动对师生的感染力,提升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效果。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着力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全面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推动和促进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讲好大学故事

关注学校的人、物、事,研究学校发展脉络、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特色、核心价值观和知名人物、重大事件等。组织校友采访团,专题采集知名校友口述资料,征集实物文献,及时整理出版。成立校史校情讲解团,通过精心策划校史馆参观项目和校园讲解项目,讲述校园历史、校园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采用编撰学校文化系列丛书,拍摄校史纪录片、校园纪实片,演绎原创舞台剧,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发生在学校的大小故事。

2.弘扬大学精神

通过梳理学校发展历史脉络,凝练学校精神,完善校史校情宣讲机制,传颂校徽、校训、校歌内涵,传承学校文化精神。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教风、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文化育人,将独特的、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全校师生基本行为规范和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3.传递文化力量

探索并践行现代大学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凝聚学校文化精髓,鼓励和倡导多元文化融合,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优秀文化成果,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推动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中外师生文化交流项目,建立面向国际一流大学的优秀文化交流共享机制。

4.打造文化精品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坚持创新性、原创性和品牌化原则,为广大师生全方位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空间,构建大学文化品牌体系,打造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亮点,拥有系列文化精品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全面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广泛宣传,多角度立体传播,增强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提升学校知名度和软实力。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大学精神,在于文化;大学文化,重在建设。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的建设入手。大学精神是广大师生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目标,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的行为规范,是维系校园师生人际关系的纽带,是学校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行为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实践与集中表现。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存在的物质载体。

1.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不断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特征。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发挥校史育人作用。拓展校友文化,加强校友会建设,充分利用校友的文化信息资源,传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拓展实践载体,发挥校训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与影响力,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

二是着力提升育人理念。全面深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加大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宣传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促进师生、校友对办学理念高度认同,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和动力源泉。

三是提高师生人文素养。进一步明晰人文学科的发展定位和思路,促进学校人文类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学术期刊的发展,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注重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达到文理渗透、相得益彰,全面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

2.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逐步实现规章制度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深度契合。通过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科学、规范、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各项制度高效、有力执行的良好局面。

二是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模式,实行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突出教授治学原则,确保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科学划分与独立行使。积极推进二级单位党政共同负责的管理方式。

三是着力营造民主氛围。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学生代表大会制,保障师生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广开言路、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行党务、校务公开,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激发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注重对领导干部制度执行能力的培养,确保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强化对制度的监督检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好制度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推动制度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3.行为文化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加强校风建设,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通过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挖掘文化育人内涵,孕育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富有特色、生动活泼的行为文化。

二是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职工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不断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着力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健全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及考核评价办法。强化全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倡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是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精心培育具有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师生价值追求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形成符合广大师生实际需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活动体系。积极汲取社会先进文化元素,邀请文化大家、学术大师来校举办高水平的讲座、报告,邀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提升文化活动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味。指导各二级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学院文化和部门文化。

4.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优化文化景观建设。结合现有条件,做好校园环境与景观的整体设计,规划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学校传统、彰显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重点景区,不断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工作,建设卫生、文明、安定的和谐校园。

二是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加强现有各类文化设施的规范管理和日常维护,提高使用效率。推进公共文化教育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完善网络等新媒体阵地建设,不断拓展大学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注重信息化校园建设和互联网管理,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学校校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传播作用。

三是注重品牌形象建设。规范使用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标、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名片、办公用品、纪念品等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定期开展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使用督查。做好新建楼宇校内建筑的内部装饰,注重彰显学校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袁贵仁.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傅林.世纪回眸:中国大学文化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建设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