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
新一轮教改强调以学生本位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探究,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便成了当下较为突出的研究课题。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避开传统提问误区,探寻高效提问的路径。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出发,针对有效提问设计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旨在以高效的问题设计引领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问题设计要注重准确性
准确是问题设计最基本的考量,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切合实际,切勿过于笼统,让学生不明所以,出现卡壳、冷场现象。那么如何才能确保问题设计的准确性呢?教师在提问前需明确要提的问题是什么,需了解应该如何提问,即清楚提问的内容和形式,这样一来学生才会在问题带动下有所思、有所想。
如,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中涉及到了一些有关父亲身材、衣着和动作的描写,学生虽可以从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但其语言表达却容易出现盲区,如果此时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够准确的话,很容易出现卡壳、冷场的现象。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就听到了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这里描写父亲的身材和衣着的意图是什么呢?”班级氛围瞬间冷却下来,原本想要侃侃而谈的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表達,很显然,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过于笼统,不够准确和具体,导致学生满肚子的话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于这一现象,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问题设计,这种笼统的问题设计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满肚子的想法却无从道出,教师不妨转换思路,使得设计的问题更准确。“能否把‘胖改成‘瘦?将‘棉袍换成‘棉袄?将‘肥胖二字去掉?为什么?”这种颇具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会让课堂氛围瞬间沸腾起来。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开始的问题设计过“大”,学生无从下手,会让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如果教师稍加转变,以具体、直接的提问代替笼统的问题,便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提问效果。所以说,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准确性,要让每一个问题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二、提问设计要难度适中
在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的问题让一部分学生感到非常简单,却也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上的素养和感悟能力有所不同,而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进度的正常开展,往往采用“一刀切”模式,从中取一个平均值,即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名学生,这就导致学生群体中极容易出现“吃不饱”和“吃不够”两种现象。对此,教师应该在问题设计中下一番功夫,尽可能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就像猴子摘桃子,只有跳一跳,才能够得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基于层次性教学理念,将问题设计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学生从基础问题、中等问题和拔高问题中随意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在问题设计中感受到学习的满足感。
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学生比较关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为了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孔乙己最后到底有没有死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问题很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也在瞬间激活,学生可以就此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答案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学生的观点也自然无对错之分,全班各个层次学生均不会感觉到问题的难度。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来让学生思考:“如果孔乙己死了,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其背后隐藏的含义缺少深度的剖析,一部分悟性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着回答问题,而悟性较浅的学生则需要在其他学生启发和提升下探寻到问题的方向。最后,从文本主题出发,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结合文本主题,你对孔乙己的死有哪些看法呢?”上述提出的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在问题引导下层层深入,找到适合自己思维发展的节奏,可以说层次性问题设计,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尽情的施展。
三、问题设计要契合主题
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文本主题,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主题,即便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但更多时候教师和学生的付出皆付诸东流。问题设计应该契合主题,教师是文本主题的挖掘者和引导者,要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问题引领下深入文本内涵。
比如,在讲到鲁迅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紧扣文章主题:感受童真,体验童趣,热爱大自然和生活。在这一主题引导下,在读到“那时确是我心中的乐园”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为什么说那时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呢?‘乐在了哪里?”基于教师提出的契合主题的问题,教师可以共同讨论和交流,明确“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听有趣的故事,做有趣的事情。”
再比如,在讲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时,通过单元整合设计,教师进一步了解单元教学目标,清楚本单元讲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从“详略安排”角度把握文章的重点。那么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围绕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要围绕单元主题思想,做到从局部出发,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来审视单元整合教学。在教学《卖油翁》一课时,学生了解了《卖油翁》中的小人物是“卖油翁”,略写了看射箭事件,详写了亲自酌油事件,本着单元整合教学主题目标,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联系前面已经学习过的三篇课文,归纳概括四篇课文围绕中心任务写了哪些事情?是如何进行详略安排的?”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的问题对于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延伸有着较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课文主题和单元主题,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在的思想做进一步解读。
再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切合情境进行设计,在诵读设计中要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情调。古诗的美与其意境美是密切相关的,且每一首古诗不同的意境也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美。在学生开展诵读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古诗创作的诗人和背景,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学生诵读过程中要让学生代入其中,到意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在诵读《天净沙·秋思》时,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悲秋之作,诗人更是在其中表达出了悲凉的情感。在朗读中,要想读出其悲凉的情感,学生就要尽可能放慢诵读的速度,也要努力压低诵读语调,随着学生的朗读,枯藤、老树、昏鸦等由意向构造的一幕幕意境也从学生眼前拂过,很多学生在朗读中也自主生成了无限的感慨。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辅助学生品味出古诗的美,教师还可以为诵读配以背景音乐《潇湘云水》,当古琴音乐随声而起,学生的朗读也将在音乐带动下更快、更好、更深地融入到古诗意境中,由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力,深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
四、问题设计要留有空间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形式,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获取精准的教学反馈,可以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的提问逐渐流于形式,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本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便急于公布问题的答案,或者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点评便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便慢慢降低,提问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初衷。在高效问题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重问题空间的设计,即在提问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确保学生真正思考之后,再来与学生探讨和沟通,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才会大大提升。
如,在《老王》一課的学习中,文中呈现出了“苦”和“善”的老王形象,且在文本诸多细节之处体现出了老王的“苦”和“善”。为了促进学生的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将问题呈现出来:“你从文本的哪些地方看出了老王的‘苦?请你划出来,并简单概括和总结。”老王的“苦”主要体现在前三个自然段中,学生阅读起来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要事先对学生的阅读做一个有效的预设,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并结合课堂教学方式,再给学生留出独自思考、同桌讨论的时间,同时,在学生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到学生群体中,观察学生在文本上做的标记,倾听小组讨论的内容,审视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以确定学生的思考进度,结合学生表现,教师适当给问题留出科学合理的空间,进而使得学生可以真正走近作者,走近老王,感受老王“苦”与“善”的形象。
五、问题设计要增设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达学生心底的内驱力。问题设计的趣味性体现非常有必要,教师要让提出的问题重重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问题引导下,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趣味。从当前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的问题设计现状着手,教师要尝试从初中生视角出发,探寻契合初中生兴趣点的路径,减少无味的形式,在内容设计上增设趣味性,让初中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过桃花源记的传说吗?谁能来给大家讲一讲呢?”桃花源记的故事由来已久,在学生没有学习《桃花源记》之前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为大家讲桃花源记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讲故事学生的兴趣,更是调动了台下学生听故事的积极性,可见这种本身带有较强趣味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有吸引力。同时,在学生初读文本内容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同学们,在初读文本后,在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上一共出现了多少个人物和场景?”这样的问题与直接让学生展开文本翻译相比要有趣的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强烈。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客观角度出发,你相信会有‘桃花源这样的世外桃源吗?”将枯燥的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以发现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空间。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便面露疑色,有的陷入沉思,有的不可置信,有的急于向同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不时争论,不时欢笑,整个课堂氛围异常热闹,可见,趣味的问题设计给了学生趣味的学习体验,给了语文课堂趣味生成的各种可能。
总而言之,提问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切实创设提问的环境,并通过多样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到问题中去思考和研究,感悟和体验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魅力,从而让语文学科之美如一缕阳光般播撒进学生的心田,与学生同生长,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