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农《语音答问》的创新性与趣味性

2022-05-30 15:02王亚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新性趣味性

王亚妮

内容摘要:朱晓农的《语音答问》出版于2018年,这本小书讨论了语音学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最新理解、前沿研究中的最新发现,也回答了一些长期以来被误解的问题。这本书并没有对所涉及到的问题面面俱到,而是集中讨论了新发现较多的领域,并且一改传统语言学著作中的体例和论述方式,不管是作者的观点还是论述风格,都极具创新性和风趣性。

关键词:朱晓农 《语音答问》 创新性 趣味性

语音学是描写语音的科学。不同的语音学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语音进行描写,有的语音学家对语言音质差异感兴趣,而有的更关心语音的病理现象。近些年来对语音研究的论文著作层出不穷,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某一地的方言语音研究;其二是关于语音教学实践的问题等。

朱晓农对语音的研究讨论讲的是“语言学的语音学”,他在《语音学》一书中曾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定义:1.在语音学大学科中它是研究语言发音的“语言学语音学”。2.语言学语音学是实验语音学。3.在语言学里它是“音法学”,具有三大方面六个分支:基础音法学(发音生理、声学传递、听觉感知),共时音法学(音系内部的组织结构、世界语音的分布格局),演化音法学。[1]

《语音答问》是沈家煊先生主编的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出发点是响应“摆脱干扰、大破特破”的呼吁,因此也可以叫“破立丛书”。每一册书就某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先对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评析,指出破除传统观念、摆脱干扰的必要性,然后摆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目的是让读者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所在,活泼思想,减少执着。朱晓农的《语音答问》也确实做到了“摆脱干扰、大破特破”。

一.主要内容

《语音答问》虽然不是很厚,却很详实。内容丰富不说,还很新。作者讨论了语音学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最新理解、前沿研究中的最新发现,也回答了一些长期以来被误解的问题。与作者2010年出版的《语音学》相比,观念上、整体理论上和分类系统上都有很多更新,可以说,《语音答问》是作者对语言语音学的最新理解。

1.基本概念的最新理解

这本书从“音法学”和“音节音系学”的角度摆正了一些基本观念,而对这些基本观念、基本理论的整体把握,是从一个个个案研究入手的。

比如说,在本书第一章提到的对元音的重新定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元音是用两条生理标准来定义的:a.外部标准是与辅音相对的:口腔通道比辅音宽,气流外出时不会产生噪音;b.内部分类使用三个生理参数: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嘴唇的圆展。像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对元音的定义: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母音[2]。而现在它已经被两条新的标准所取代。第一,引进一条音法标准,更具体点,叫音节学标准,用作音节的核心——韵腹。第二,元音空间由头两个共振峰来定义,因此成了声学空间。

2.前沿研究中的最新發现

这里的“前沿新发现”指的不是整个语音学各领域的前沿,而是“语言语音学”的最前沿。所谓“前沿”,就是站在语言语音学这个知识周的圆周上,往外伸手勉强够到或者稍稍够不着的地方。

比如说新发现了很多空白地带,像声调的发生态成分、长中短三分时长、类型与分布、起源与演化等。

3.长期以来被误解的问题

比如说声调,一百多年来的标准定义认为:声调就是区别词义的音高。这是从刘复[3]、赵元任以来国内外都普遍接受的观点。像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给声调的定义就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型式”[4];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对声调的定义:声调是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的变化[5]。作者认为这错得很离谱,并在第四章第一节中进行了自我批评。其实早在作者2010年出版的《语音学》中就对声调进行了更加细化的描写式定义:声调是音高在语言中系统地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具有音位意义、落实在音节上并多于两个的类别[6]。但作者认为,这样的定义,从逻辑分类、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离合格还差一步。具体的错因和重新定义讨论参看《语音答问》第四章第一节。

二.学术价值

汉语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突出的热点问题,有些问题经过多番讨论,依旧热度不减。而近些年,汉语语法学界在进一步认识到汉语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重要的新问题。面对海量的论争资料和纷繁的观点,很多学者特别是初学者,存在无所适从甚至盲目跟从的倾向。鉴于此,沈家煊先生主编了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筛选出十几个理论相关的语言学的热点专题。

《语音答问》为丛书之一,书中对于一些语言语音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空白地带的涉及,在学术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摆脱了印欧语的眼光,摆脱了传统主流观点的束缚,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发现了未曾涉及到的新领域。

比如说作者对发生态的研究为语音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从而带动了一连串的突破:带领声调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为 辅音提供一个新的更合理的分类框架,同时打通了元音、辅音、声调中盲人摸象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解决了很多语音学和音法学中的长期难题,建构起一个新的音节模型,并最终为语音学建立一个全局理论做出贡献。西方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发生态,但可能因为欧洲、阿尔泰等语言是调音为主型,发声简单,历来将其简单处理为音段的附加特征,然后以偏概全地推广到全世界语言中。而本书对发生态的阐释打破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将发生态研究浮于物理和生物学圈子里的局面,从音节层面上观察它的非线性、跨音段的属性,在语言学中将它音法化、概念化、范畴化、形式化。具体内容参看本书第三章。

三.本书的特色

(一)跨学科建立联系

1.生物学

书中较多地运用了画树状图的形式来展现各种概念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亲疏远近,这就是联系了生物学上的谱系树。其实语言学界早在划分语系的时候就已经运用了生物学上的这种概念,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很好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比如说,在代引言中说明什么是定义时,画了一棵逻辑分类树来按图索“张老三”。再比如说第二节什么是音节结构,书中把音节结构画成一个类似生物里面门纲目属的逻辑分类树形图,把各种音节成分的概念按照在这棵树上面的节点位置来进行定义,这样就从结构上把音节及其成分确定下来了,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书中还通过一些器官分布图来说明那些不太容易被理解的发音或音变。比如说第六章中阐释“什么是龈化辅音”的时候,引用了发“鸡”这个音时龈颚位、舌位和下齿位的照片,直观地展现了这个音是如何产生的,让人更容易理解龈化的概念。

2.化学

书中第八章第三节阐述“什么是通用调型库”,这里参照了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建立了一张通用调型库表。通用调型库又叫普适调型库,这张表用四个参数来定义声调,表内的数字不是调值,而是调型的代码。表中调型按“降平低升凹”五大拱类排序,次序按出现频率。书中提到,到目前为止,在作者统计过的三百多个官话调系中,降调最常见,其次是平调,凹调最少。这些在通用调型库中都直观地被展现出来,具体表格及内容参见该书第118頁。

3.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本书很好地运用了这项工具。在方法的使用上,结合了数学中的表格和折线图等,比如说第三章中的“声素系统表”“三种气声及其语音特征表”,第六章“非肺部和肺部辅音语音性质比较表”“汉语声韵和谐音节表”等等,全书一共有二十多张表格和近五十张图,使得一些概念、变化或者区别特征更加清楚明白、浅显易懂。在概念的引用上,结合了数学中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取值范围的定义域及值域的概念,比如说上文提到过的通用调型库表,里面就采用了上域、常域、下域来给“降平低升凹”五大调型限定调值范围。

4.逻辑学

其实本书在阐述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观点以及一些分析过程的时候,作者就融合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在里面,并且特别强调逻辑的重要性。比如作者在一开始的代引言中就强调了要明白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要确定其逻辑定义(包括外延定义和内涵定义,主要是指内涵定义)。再比如书中第八章论及什么是音法类型学,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理性认识,就是把认识对象归类到一个逻辑分类系统中,属加种差,本质全认识清楚了。如果缺乏理论认识框架、缺乏逻辑分类系统,那么,尽管一些具体描写可以很细致,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声调,怎么表达,怎么跟其他语言的声调相比较、相区别,仍属未定之天[7]。

(二)突破传统思维

沈家煊先生在总序中说到:“长期以来,在语言学领域,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来自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面成效还很显著,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觉得运用在汉语上不免捉襟见肘、圆凿方枘,至少勉强不自然”。因此,这一套丛书就是为了“摆脱干扰,大破特破”。朱晓农在《语音答问》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非常完美地契合了这一目标。

1.对音节结构的重新分析

中国传统的音节概念时直接声韵调三分的,比如说黄廖本现代汉语对音节的定义中提到: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带调音节。20世纪以来从结构主义那里学来了层层两分法,音节的直接成分就是声母和韵母,而把声调划分成为元音的附加成分。朱晓农提出这两种分析法都少了一层音合(线性成分)和声合(非线性成分),声合、音合与音节的结构关系也通过一张图展现得很清楚,参看该书第二章第三节。

2.对声调的重新认识

除了在上文已经提到过的对声调的概念进行了更加细化的逻辑定义之外,还对声调的成分、声调目标等一些未曾涉及过的新空间进行了开拓挖掘。比如说关于声调成分,作者认为一个声调有三个组成部分:调头、调干、调尾。调头指的是声调前端受到声母辅音、初始态等因素影响的部分。调尾指的是声调终端受到音高自然衰减、非音位性喉塞尾等因素影响的最后音高段。去掉调头和调尾,剩下的就是调干。除此之外,声调目标,还有关于怎么描写表达声调等,这些都是这本书中提出来的一些突破传统的新发现,具有创新性。

3.关于“零声母”

零声母究竟是有声母还是没有声母,这个问题向来就引发了很多争论。有人认为零声母有个零形式的声母,但是传统观念上更多的是将其视为没有声母。关于这个问题,朱晓农在书中阐释得非常清楚明白:零声母是一个声母。声母是音节学概念,它在语音上实现为辅音。零声母是没有辅音实现的声母。可以说,是“零声母”这样的表达引发了歧义,它实际上是零辅音声母。声韵调是一种音节学的理论分析,而辅音元音才是语音事实的判断。因此,传统观念上认为零声母就是没有声母的这种看法实际上就是把音节学理论分析当成了语音事实判断,是错误地把声母等同于辅音了。

(三)幽默风趣,形象易懂

本书在每一个章节前面都会有以“竹子”署名的一句话,以此来概括这一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并且常常采用比喻、拟人或者其他形式,不像一般总结性话语那样刻板生硬。比如说第二章讲音节:音节是音法学中的初试单位,就像家庭是社会学中的基本单位一样(竹子);第五章讲元音:元音在音节中的功能和地位就像家里话事的贤妻良母(竹子)。再比如,第三章发生态:蓦然回耳,那音却在声带嘶裂处;第八章音法类型学:百年老店了,该盘点一下库存了。这些语句不仅精准地概括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而且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和阅读兴趣,具有趣味性。

除此之外,书中在涉及一些概念的介绍和逻辑推理的时候,也运用了不少比喻来类比说明,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比如第七章最后论及佤语研究中的松紧元音分布问题,他认为,这是个弛声发生态问题,是整个音节的问题,它同时表现在韵母、声母以及声调上面。只不过不同的研究传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弛声。这里用了“盲人摸象”的比喻,有的人说是柱子,有的人说是堵墙,还有的人说是蒲扇,不一而足,其实就整体而言,那就是个“大象”音节。柱子、墙、蒲扇只是整体投射在不同部位上的表现形式而已。作者自己说这个比喻有点逆耳,我却认为很形象生动。

在第九章回答演化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长江作比喻。要是在崇明岛那儿发现点什么,如果是源头沱沱河里面带来的,那就是谱系遗传;如果是支流汉水、湘江里面带来的,那就是接触传播。大部分长江水当然在干流里面,那是自然演化。而且,不管是源头水,还是支流水,流进了干流自然就跟着一起自然演化了。

《淮南子》曰“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归去来兮辞》曰“觉今是而昨非,实迷途其未远”;而竹子先生在这本书的跋中说到:“几十年来,走走停停,做做改改,所幸总算悟出:若真识得今是而昨非,所走弯路则不算太远。”

可能也正是因为前面弯路上面的经验教训,才成功写成了这样一本既有科学性创新性又不乏趣味性的佳作。对个人而言,这本书给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以前课本上面学到的那些死知识真的是会让人形成思维定式,原来有的概念从定义就已经错了,原来语言学作品还可以写得这么跳脱调皮,原来我们的学科也可以很科学很理性,还可以跟其他各种学科结合起来。竹子先生说他自己是踟蹰摸黑前行,那么我很庆幸自己可以在前人已经照亮的大道上继续出发。只要你踏上了学术之梯,就没有理由在哪一级上停下了。

最后感慨一下:既蕴涵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亦不失感性的人文关怀温度,更有甚者,启迪深刻的宇宙人生思考,上升至哲学高度。这就是我爱的学科,我爱的老师。

参考文献

[1][6]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272.

[2][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65.

[3]刘复.四声实验录[M].上海:亚东书局,1924.

[5]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二版)[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9.

[7]朱晓农.语音答问[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8:13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性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浅析趣味性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