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
教师只有把握游戏的内核,才能从根本上厘清当前的活动存在什么问题,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状态与教师的设想相去甚远。
一、存在的问题
话题中,幼儿园在户外设置了多个游戏区,不仅每个区域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制,而且留给每个班的名额也有限制,此外,教师还规定,孩子一旦选好了去某个区域,这一天就不可以更换了,种种限制使得孩子很可能没法如愿去自己喜欢的区域开展活动;教师通过区域活动检核表了解孩子的进区情况,以此为依据鼓励和提醒孩子去尝试不同区域的活动,这很可能会中断孩子在某一感兴趣的内容上的深入体验和持续探索。
教师限定参与者人数是为了确保活动有序;引导孩子去不同的区域参与活动是为了丰富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发展得更均衡、更全面。这些安排看起来都没错,但这是基于成人视角的考虑。其实,一日生活中处处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孩子不是只有去各个区域逐一“打卡”才能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孩子如果有特别感兴趣的区域活动,教师应支持他专注于此。某个区域的参与者太多、容纳不下了怎么办?其实,孩子懂得为了自己热衷的活动而排队、等待、轮流,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学习。如果不想等待了,孩子可能会转而自主地去找一个同样喜欢的且有空位的区域。孩子的这种考量与权衡不正体现了思维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吗?
话题中教师说到“在同个区域中活动的孩子彼此不熟悉”“孩子时常因为争抢材料等而引发矛盾和冲突”。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是很难获得愉悦的体验的。在话题中的滑草区,教师没有投放能使每个参与者都独享一块的足够数量的滑草板,也许是为了制造机会让孩子们交往、合作,但同时也限定了滑草板的玩法,这也是孩子们在游戏中无法全情投入的一个原因。孩子想和同伴一起玩,却发现很少有同伴是相熟的;想换个法子自己玩,却发现滑草板不够。也正是因为玩法单一、限制多,所以负责定点指导的教师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该怎么玩,可是大部分孩子对此是听不进去的,因为在他们眼里游戏就是游戏,好玩最重要。
二、改进的建议
我认为,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游戏,步子确实不能迈得太大,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不可忽略孩子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纵然教师设计得再精心,赋予了再多价值,若无法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也是枉然。
第一步,熟悉场地。全园户外混龄游戏的顺利开展要基于孩子對户外场地的熟悉,孩子不仅要知道每一块场地在哪里、是玩什么游戏的,而且已在前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户外活动中充分玩过,熟悉了场地环境,知道在这一场地上通过操作哪些材料可以开展哪些不同的游戏。
第二步,积累经验。孩子需要了解跨班的、混龄的游戏是怎样的,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以有怎样的解决办法。在孩子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可将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编成一组,进行户外混龄游戏的尝试,让孩子体验“带着弟弟妹妹玩”“跟着哥哥姐姐玩”是怎样的。对于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教师在集体研讨后可编制简要的《混龄游戏指导手册》。
第三步,按需调整。在组织全园户外混龄游戏时,可将户外场地划分为几大块,不必切分得过细,这样,孩子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根据兴趣、需求和游戏开展情况自主安排。每天游戏结束后,班级教师可组织孩子讨论:今天玩了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明天想怎么玩,有什么想法和需求。教师在相关教研中可对孩子提出的需求与想法进行讨论,从而优化活动设计。
(江苏无锡市水秀实验幼儿园 黄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