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策略

2022-05-30 10:04:15薛枫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货箱棱长正方体

薛枫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生本课堂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它是开放的、变化的、积极互动并且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而教学中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这些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亮点,及时跟进,促成有效资源的生成,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因此而活力四射。

一、精心预设,奠定动态生成的基础

左手钻研“教材”,右手熟悉“学情”。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教材,而不拘囿教材,依托学情,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摸清教材中知识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适时、有效地跟进课堂上的意外生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下“年、月、日”时,笔者鉴于学生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和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已经非常熟悉,还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年、月、日”的感性经验。基于此,笔者精心准备预学单:(1)说一说:你已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有哪些?(2)查一查:搜集身边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观察每个月的天数,圈一圈、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写一写:通过观察思考,关于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的?想要弄清楚预学单中的三个问题,学生必须对课程进行充分预习自学,学生完成的预学单还可以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知识起点。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年历卡,同桌协作探索,经历观察、整理、计算、推理、交流等活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解决了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

二、平等对话,拨动动态生成的火花

创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平等交流,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设定该平行四边形的底为7厘米,高为4厘米,斜边为5厘米,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出现了两种猜想:(1)底×邻边,即7×5,(2)底×高,即7×4。这时,笔者拿出一个可通过拉动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把其底边粘在画在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上,使它们重合,然后轻轻地拉动框架,把它从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学生们开始一脸疑惑,笔者再次演示,等待学生的反应。过了一会儿,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举手时,笔者请其中一位学生回答,生1直接走到黑板前,拉动框架,边演示边表达:“我发现拉动平行四边形变形成长方形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是重合的,可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就变成了长方形的宽,这样长方形的面积就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了这一大块。”他边说边用粉笔圈出多出的部分,“所以我肯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底×邻边,因为底乘以这条邻边相当于求的是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笔者追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该怎样求呢?”生2上台拿起粉笔边画边说:“平行四边形拉动成长方形后,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分割出小三角形,我可以把这个小三角形补到右下角,这样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小的长方形,其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笔者针对两位学生的表达均给予适当的鼓励,课堂的动态生成由此形成。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以尊重、宽容的态度拨动动态生成的火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善待错误,推动动态生成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更愿意各抒己见,畅言他们的“奇思妙想”。面对那些超出预设甚至与预设大相径庭的结果,就更需要教师沉着冷静,启动教育智慧,善待错误、捕捉亮点、顺势而为、调整预案,将错误的认知点化为课堂教学的妙趣,推动动态生成的深入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间长方体旧仓库,长10米、宽8米、高3米,这个仓库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棱长是2米的正方体货箱?很快有几个学生都完成了,列式:10×8×3=240(立方米),2×2×2=8(立方米),240÷8=30(个)。显然他们的思路是错误的,笔者正想纠正,可又转念一想:“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啊!何不让全班同学一起进行讨论?”于是笔者让生2把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并让他表达自己的想法,生2:“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棱长×棱长×棱长,我把长方体仓库的体积除以正方体货箱的体积,不就求出能容纳的货箱个数吗?”有部分学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也有别的学生有疑问,教师请生2表述他的疑问:“针对他的想法,我有一个疑问,仓库的高为3米,这种货箱叠一层后,仓库的高空出1米,怎么把棱长为2米的货箱再叠上去?”接着,笔者便让全体学生分小组针对生2的疑问展开讨论,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各小组代表充分发表组内讨论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1)当长方体仓库的长、宽、高都是正方体货箱棱长的整数倍时,可以用长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容纳个数;(2)当长方体仓库的长、宽、高不都是正方体货箱棱长的整数倍时,要先求仓库的长、宽、高分别能容纳几个货箱的棱长,列式:10÷2=5(个),8÷2=4(个),3÷2=1(个)……1(米),然后再求出能容纳多少个正方体:5×4×1=20(个)。因此,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带领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课堂动态生成的深入发展。

四、捕捉亮点,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捕捉亮点,善于发现细节中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让教学成为一种不断思考、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例如,在人教版四下“四则运算”的课程中穿插简便运算的教学时,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每排站29人,站了31排,一共有多少人做操?要求大家说说计算方法和理由。”学生很快就想出了两种不同方法:(1)29×31=(30-1)×31=30×31-1×31=930-31=899(人),(2)29×31=29×(30+1)=29×30+29×1=870+29=899(人)。这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说:“我还有不一样的方法。29×31=30×30-1=899(人)。”全班同学都愣住了,笔者微笑着问:“请大家讨论一下,他的方法是否有道理呢?”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过了几分钟,另外一名学生举手表达:“如果我把最后一排去掉,也就是拿走了一整排的29人,把这29人补在剩下的30排中,每排补一人,这样每排由29人变成了30人,但只有29人,第30排补不了,即少1人,所以简算步骤为30×30-1=899(人)。”听了他的解释,大家恍然大悟。在一节普通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却能远远地超出教師的预设,庆幸的是,笔者能及时捕捉这个亮点,通过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让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货箱棱长正方体
快来数数看
巧用体积公式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1 立方分米为啥等于1000立方厘米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高效倒运货箱及其相关专利检索和申请
连续传送问题的功能分析
基于SolidWorks方程式的自卸车货箱参数化设计
机械工程师(2015年9期)2015-02-26 08: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