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沙波
比较阅读,指的是把不同的阅读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归纳、辨析,发现文章在内容、写法、主题等方面的异同。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力。本文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指导为例,谈谈如何应用比较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单篇故事巧比较,读懂寓意
在我国古代,人们往往会将在生活中感悟的道理,借助寓言故事转弯抹角地表达出来。《中国古代寓言》一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因为寓意被隐藏在故事中而不好理解。所以,在单篇寓言故事的阅读教学指导中,可以借助比较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寓意。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叶公好龙》这一故事时,在学生读完故事后,笔者借助表格支架,让学生完成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态度前后比较的学习单。学生在比较后发现,叶公在看见真龙的前后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并在交流分享中认识到,叶公之所以会有这样判若两人的表现,说明他内心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表面上装着很喜欢的样子而已。由此得到启发:生活中要真诚处世,不要盲目追求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事物。
在单篇寓言故事的比较中,除了可以把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来理解寓意外,还可以把寓言里另外出现的故事和寓言中的主人公遭遇的处境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巧借生动故事理解深奥的寓意。如在《涸辙之鱼》的故事中,庄子因为贫穷去跟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满口答应说等收租后借他。庄子见他虚情假意并没有真心想要借,于是就给他讲自己与涸辙之鱼的故事来讽刺他。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庄子的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学生比较后发现,涸辙中的鱼和贫穷的庄子都遇到了急需帮助的困难,而求助后得到的答复都是远水解不了近火的虚假承诺,进而归纳出故事的寓意是:那些爱讲空话、大话的人,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在单篇故事巧比较中,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本身的结构特点,灵活应用比较策略,将故事情節、故事中隐喻的故事、故事结局等进行对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多篇故事妙对比,探索规律
《中国古代寓言》中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各有不同。在指导学生读懂单篇故事寓意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书中的不同故事进行比较,找到故事间的纽带,发现寓言行文的规律,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当学生共读完该书后,笔者让学生回看该书的目录,并根据目录回想书中故事的内容和寓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在交流探讨中,学生发现古代寓言故事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故事的主人公各不相同,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种类。二是故事情节虽各异,但都比较简短凝练。三是故事寓意多种多样,带给人警醒的力量。四是有些故事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寓意却相似。如《井底之蛙》和《望洋兴叹》。前者中的青蛙因为一直生活在井底,没有到过外面的世界,所以就一直认为世界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以自我认知为中心,拒绝相信小鸟的话。而后者中的河神原来自高自大,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直到看见了汪洋大海,才觉得自己的无知。这两个寓言中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不同,但都启发人们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内容不同,道理类似的故事还有《三人成虎》和《神鱼》,《掩耳盗铃》和《一叶障目》等等。
此外,有的学生还发现,书中的故事有的寓意虽相近,但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反面的。如《愚公移山》的故事通过讲愚公带领子孙坚持移山,表达了做事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道理。而《揠苗助长》的主人公因为过于急功近利,为了让禾苗快点长高,就动手去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不然会弄巧成拙。在比较阅读中,学生的阅读思路拓宽了,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因为寓言都是独立完整的故事,因此,可以让学生将多篇故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寓言篇与篇之间的异同,发现更多寓言写作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三、跨文本细斟酌,发现异同
在“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推荐中,不仅有中国的寓言,还有外国的寓言,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不同国家的寓言又有怎样的异同呢?在阅读指导中,笔者再次应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让学生进行跨文本比较,梳理总结国内外寓言故事的异同,打开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在学生共读完《中国古代寓言》和国外寓言故事后,笔者先让各小组自主设计比较阅读学习单,以学生的视角自主发现国内外寓言的异同点,然后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分享会。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梳理、总结集体的智慧,形成了一份国内外寓言比较的表格。
通过表格学生发现,国内外寓言故事在写法上是相同的,都充满幻想色彩,都广泛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都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但国内外寓言故事在主人公、取材、寓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取材上,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动物故事、神话传说中汲取大量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创造,故事语言表达虽然平淡,但寓意却深刻隽永,需要读者反复琢磨,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而国外寓言故事大部分从动物故事演变而来,故事情节丰满生动,富有童话色彩,寓意浅显,让人一目了然。学生在发现两类文本的异同之处后,有助于之后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来更好地阅读,也能更好地深化对文本特点的理解,助力思维更好地进阶。
另外,学生还对国内外两种寓言的故事内容进行了比较,发现虽然地域文化不同,但也不乏故事内容不同,道理却相同的寓言。如有的学生把国内《鹬蚌相争》和国外《狮子熊狐狸》比较,发现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道理却相同。前者讲鹬要吃蚌肉,被蚌夹住了,二者相持不下,结果被渔翁捉走了。后者讲狮子和熊为了争夺小羊羔,相互打起来,两败俱伤,被狐狸趁机抢走了羊。来自不同国度的两则寓言都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如果只顾与对手争斗,没有关注外部情况,就可能导致两败俱伤,从而使第三者得利。类似的寓言还有不少,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应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不再只是浅层故事内容的获取,而是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有更多的惊喜和发现,从而提升深度阅读力。
总之,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读懂古代寓言的寓意,发现了其中更多的寓言写作规律,并能够跨越文本发现国内外寓言故事的特点。在比较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阅读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