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公民教育思想。通过对他的公民教育思想中提出的历史背景、教育目的及实施方法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同时肯定了其中的积极内容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比如教育要培养为国为民的具有正义感、使命感的人才;应该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在德智体美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等等。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公民教育 德性
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逐渐分裂、城邦制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权的更替、惨烈的政治暴动使得人们对神明的信仰和道德信条产生了怀疑,民主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公民的道德走向失序。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正是为当时日渐衰落的城邦治理寻找出路而提出的,是柏拉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著述的《理想国》中给予了系统阐述。《理想国》被西方思想界的人们视为经典著作,相当于《四书》《五经》在我国的地位。这本著作不仅对西方世界,就是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的思想也有深远的影响。《理想国》一书论述了柏拉图理想中国家的建构和治理。公民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是对当时希腊社会日益衰败的公民教育状况,以及人性的深入反思后所得。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正义”的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且愿意为国家做贡献的具有良好品质的公民。他认为公民教育重在培养公民精神,公民教育不是为了金钱和强壮的体格,而是成为一个完善的美德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可以可以依照正义的要求去统治和被统治,从而建立理想的繁荣国家。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了知识理论如何为实现正义铺路,并使公民的道德教育去情感化,呈现高度理性化的状态。理性主义是古希腊文明独居的特质。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才能认清自然的力量和规则而不被自然所支配。《法义》则指明美德教育应该是公民教育的首则,并其对公民德性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即情感秩序化与正确信念的坚守。苏格拉底也认为美德即知识,也即美德是客观的,是可以传授的。因此说,美德教育是柏拉图公民教育的核心。
虽然柏拉图的公民教育理念是在古典希腊时期提出来的,思想存在一些局限,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优秀思想,不仅对后世西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现在的教育也仍然有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公民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使各方面彼此和谐就是正义。他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能够调和体内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三者间的关系,培养的好公民不是会赚钱的人和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而是为全社会利益服务的人。
柏拉图教育思想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德性教育。苏格拉底式以讥讽为先的教育被证明是失败的教育,围绕德性是否可教这个问题,柏拉图思想在苏格拉底思想之上有所延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哲人德性与公民德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基于稳固的学识,后者源于坚定的信仰,两者需要准备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美诺篇》提出,坚定的信仰可以代替学识让人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这证实了德性是可以被教导的。区别于普通公民的哲人,他们的德性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可以通过问答法继续获得,而城邦公民的德性的提高则需要依靠音乐和体操教育才可以获得。柏拉图认为,德性的教导主要集中在公民阶层,因为哲人群体已经足够优秀,有能力且有权力去制定相对完善且可执行的道德标准去统治城邦。
柏拉图对于公民的德性教育异常重视且极度强调理性和统一性,城邦内所有的音乐与体操作品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检测合格之后才可以被用于教育公民就证实了这一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解答了“德性可教”的问题,他认为德性不需要通过高级的理论知识就能获得,信念和情感是第二条路,而公民的道德培养是建立理想城邦的第一步。
柏拉图的《法义》卷一中提到他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当他们成熟和年老时,他必须小心地正确分配荣誉和耻辱。他必须仔细地监督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使他们从恐惧、害怕以及不幸中及时恢复”[1],并且为公民教育制定了三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柏拉图思想中,德性与两大基本情感有所牵扯,快乐和痛苦。相对的,公民需要培养大胆与恐惧。柏拉图把恐惧分为了两种,“我们产生这种惧怕是当我们预期到坏事情要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和“我们常常惧怕他人的意见,如果我们做了什么错事,我们就会想到他们会把我们看的很坏”,前者是恐慌,后者是羞愧。对于恐惧和羞愧,公民要勇敢,但是勇敢也是辩证的,既要对快乐勇敢,也要对痛苦勇敢。
《法义》将《理想国》中提到的公民教育做了更加具象化的系统的阐述。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智的高度强调,和感性的过度压抑。柏拉图给出的教育理念是精英式的,他预设的城邦雏形也是极致理想化的,但他在过高的要求权力的同时也不忘记善良与爱在城邦中的存在。
同时,柏拉图认为,公民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小的灵魂可塑性很强,这有利于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增强公民对知识的追求欲望,使其个人思想和行为与国家意志相吻合[2]。他也强调公民教育要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最重要的音乐和体育教育。幼儿期以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式,以音乐教育为主,陶冶公民的情操,培养公民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理性的天生力量,调节和端正“激情”成分。这些故事以经过挑选的神话故事为主,描述了诸神和英雄们的光辉事迹。这些故事以诗歌和戏剧的方式教育公民。音乐也必须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必须具有合适的曲调和节奏以达到使公民从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即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公民心灵中理性的部分。到二十岁左右,则以接受体育和军事教育为主,通过体育和军事锻炼身体,诱导出忍耐和勇敢的品质。柏拉图所说的体育除了体育锻炼,还包括饮食和医疗等使公民具有健康体魄的方法。这与现在的说法不同。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护卫者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体育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锻炼身体和改造体质,同时也是为了改造心灵,强化心灵中激情的部分。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刚好可以使心灵中两种相反的力量即理性的力量和激情的力量得以强化并达到平衡。否则,偏颇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会使公民的心灵失衡,比如缺乏音乐教育就可能使公民由不受节制的勇敢而变得残暴。因此二者间教育需要恰当的配合。除了体育和军事课程,还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培养,为其以后成长为城邦的统治者和护卫者打下基础。柏拉图认为通过算術和几何课程的教育,可以使公民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利于纯化他们的心灵;而天文学的学习则对于公民从事农业、航海和军事都有很大的用处。这一阶段的教育是针对全体公民的。国家的军人阶层主要来源于初等教育。
柏拉图认为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只是培养了公民的理性、激发了他们的激情,并且调和公民灵魂中的各种力量,使美德在心灵中扎根。但是这个阶段的教育还只是基于情趣和想象,产生的“德性”还不是富有哲理性的“德性”,还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完全的理性,还不能达到能治理城邦的能力。因此还需要接受高级阶段的教育。高级阶段的教育主要针对那些能称为“哲人王”的人开展的,以使这些人能成为合格的城邦管理者,也就是为选拔国家统治阶层服务的。因此不是,也不需要所有接受初级阶段学习的人都参加高级阶段的学习,而是只有那些能通过层层选拔的人才可以。这个阶段的教育以科学和哲学教育为主。柏拉图认为只有国王掌握了系统的哲学知识,才能达到个人的完善和治理好城邦。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对追求整理具有非凡的热情,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能统摄全部知识,他们具有诚实、豁达、勇敢、贤良等高贵的品质。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眼睛盯着真理的人”,哲学家能够看到美本身,即“善的理念”。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除了要学习各门课程,还要通过各种考验以根除个人私利,最重要的是还要学习“善的理念”。只有这样,哲学家才能拥有真正的全知的知识,也才能成为最完善的守卫者。培养哲学家,就要使他们从可感世界中上升到可知世界,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和哲学教育,使人的灵魂由理智上升到理性。之后经过再次选拔,合格的人被挑选出来担任公务,即让他们在各种实践中应用并体验之前学到的理论。在经受住实践的考验之后就能看到并掌握“善的理念”。关于“善”,柏拉图用“日喻”来说明善,即用“善之子”--太阳来阐明善的真正含义。这个比喻的大意是:人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阳光经过物体的反射进入了人的眼睛。因此只有在太阳照耀时,人才能看见物体;如果在晚上或者在黑暗的屋子里,人的眼睛就看不见物体。太阳在“可见世界”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善”在“可知世界”中的地位。因此柏拉图认为整理和知识并不是“善”,而是“给与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与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东西。
因此在高级阶段的学习,除了对初级阶段学习的课程更深入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辩证法的学习[3]。辩证法的学习可以引领那些掌握了理性知识的公民的灵魂上升到看见实在的最善部分,可以使公民具有分辨美丑、善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从而能够按照正义、善、美的理念去塑造人的美德、制定能形成正义的社会的法律,从而有效地管理城邦。
当然,柏拉图认为,高等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延续,课程学习也应该是初等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在知识面上拓宽,在深度上扩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柏拉图安排的理想次序是:算术--几何--天文--谐音学--辩证法。这样的安排是柏拉图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抽象的思想做出的。可见,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辩证法是公民教育的顶点。柏拉图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挖掘出公民心中内心的特质并使其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公民。
二.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虽然有其局限性,比如他的教育思想中“正义”的观念、等级的观念显然已不符合现代的理念。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从属于某个有限阶层的整体,因而否定个性多元化的公民教育。柏拉图公民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人王”,说到底他提倡的就是一种精英教育,这也是与现代教育的目标相违背的。但是他的有些教育思想无疑仍然为当今的我国社会教育提供了启迪意义[4]。
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教育目的实践性,包括社会改革的时间和教育改革的实践性。柏拉图认为,通过公民教育,可以解决当前社会的政治和道德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公民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现今的教育目的仍然是为了培养有利于社会,为国为民的具有正义感、使命感的人才。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因此学前教育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他主张的对幼儿不能进行强迫式教育的思想在当今也仍然是有效的。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特性,通过优美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故事、游戏、音乐、戏剧等方式进行教育,这样不仅从小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建立起学习的强烈兴趣[5],而且通过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可以使幼儿的身心谐和,从小就形成对美好事物和善的喜爱。
教育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能力、不同学科的培养。比如儿童期以培养兴趣为主,在少年和青年期,以强健身体和发展智慧同时进行。而且要强调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深化。
在坚持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的同时,加强辩证法和理性知识的培养,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理智思考、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能在纷繁的世界中具有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也就是說,教育要文理兼顾,身心培养兼顾,不仅要学好数理化,也要学好文史哲。要强化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克服直接灌输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加强在德智体美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教育要随时代不断地改革。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改革教育科目,比如在机械工业时代增加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科目,在计算机信息时代增加计算机、机器学习等科目;教育的方式也需要随时而变,比如家庭教育、课堂教育、网络教育的多种选择。在课程设计时,在考虑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力。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同等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他拥有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破坏就会越大。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美好品德的人。正如柏拉图认为的,一个人应该从小就被灌输与正确的道德观,使其从小就养成正确的习惯和品格。之后在传授他们其他科目的知识,这样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
普世教育和精英教育结合。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国家各方面各层次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首先就应该面向所有的公民,使其拥有基本的现代知识和技能,同时使那些能力强和有特殊才能的人接受更加深入的精英化教育,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这样在国家建设中,每个人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形成合适的评价考核体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比如改革中考和高考方式、高校招生的录取方式,就可以直接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育是国富民强的根本。要获得好的教育成果,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自己的角色。正如韩愈在《师说》里所说的[6]:“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即老师要做好“传道”的角色,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而且整个社会都必须形成“尊师重道”的风气,而不能有“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7]。同时必须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互相成就,教学相长,使每个公民都能被培养成为合格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陈静宜,《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8:1-4.
[3]王嘉麟,《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6.
[4]但钰,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0.
[5]温云超,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
[6](唐)韩愈,昌黎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鲁文婧,韩愈《师说》中师道思想与现代教育浅谈,文学教育,2021,3:101-103.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