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以德促行

2022-05-30 10:48毛希妍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在注重德行教育的基础上,以德行为先,以思想教育为重点,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模式,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品德思想和德育行为,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在感受中成长。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3-0055-03

引  言

在现代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指导人才教育的重要理念。任何学科教学都应以德行为指引,以建立德行为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尤其如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导学生向善、向美的重要学科,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思想行为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塑造[1]。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启示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由此可见,道德是引导人才的关键,比才学更加重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十分深远,他提出的“生活教育论”全面地阐释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将教育行为落实到真实的生活中,指导我们结合生活实践开展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来自生活的艺术。它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知识和思想都需要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体验其思想和内涵。这正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构建活的教育,在生活中感受“德行”的力量,最终培养德行品质,收获

“立德树人”的成果。

陶行知先生强调“在生活中实践,以实践推动学习和教育”。因此,教学不仅是思想和规则的传授,还包括言行的引导与实践的摸索。教师要通过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开展知識探索和体验,更好地感受生活教育的魅力[2]。

二、陶行知思想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的思想活跃,极具可塑性,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灌输式、固化式的教学方式,而应当以创新的“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文化体系,开发属于自己的文化宝库。

(一)问题化模式,在自主思考中提升

巧妙的问题设置是激发学生思考动力的重要媒介。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之心,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得他们争相思考。在灵活而开放的问题环节中,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以自主的方式开展探索和讨论。相较于传统模式,这种问题化模式更具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师适宜地提出问题,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适时提出开放式、探索式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思考,提升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探问生命”为例,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来源于哪里?”“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可以永恒吗?”诸多关于生命的问题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同样也吸引着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对于生命还没有形成系统和直观的认识,但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提出开放式或探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开展自主探索。例如,“有人认为生命是短暂的,你的想法呢?”“生命的接续和传承意味着什么?”等。结合这些具有启发性意义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怎样的生命才算是短暂的,怎样又算是永恒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会从各种渠道获得他们认为能够解释或有用的信息。有的学生会看到不同的生命消逝的实例,也能够看到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物实例,有些生命逝去了就不再留下任何痕迹,而有的生命虽然逝去了,但是有很多人怀念他、纪念他。通过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得对生命意义的初步理解,而后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现生命价值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即使在历史长河中拥有短暂的生命,也能够创造出值得永恒记忆的价值,从而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进而获得思想水平的提升[3]。

(二)小组化模式,在合作探究中深化

众所周知,德行教育贯穿于生活的全过程,同样也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思想与品德构建的基础环节。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是帮助学生促进探究能力的手段,更是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德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合作中获得协作能力,在竞争中推动思想进步,奠定德行品质的基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化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带领学生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德行思想和法治观念,同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深化德行品质。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揭开情绪的面纱”教学为例,情绪是极其复杂的存在,但正是有情绪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何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情绪、接纳情绪,从而做情绪的主人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小组为依托,以情绪为对象,开展对情绪的探索和研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并设置几个产生不同情绪的事件或案例,而后让学生在组内分工合作,一部分学生模拟并体验,另一部分学生从旁观察记录。亲身体验的学生在事件结束后可以说出自己刚才经历这些事件的感受,而观察的学生可以写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角色的情绪变化,以及他们认为可能影响情绪的原因等。这样的合作活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随着情绪主题活动的深入,学生在过程中可以对组员之间所展示出的情绪进行分析和收集,而后客观地分析和看待小组成员的任何情绪。在相互帮助和协作中,学生能够逐渐于情绪之外看待情绪。使得情绪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进而以更加客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情绪,对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三)生活化模式,在实践环节中体验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生活中教育、教育中实践”是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它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生活化模式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到教材思想知识的内涵,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行为表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融入生活化模式,将实践活动带进课堂,将课堂融入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德行能力。

例如,在教学“遵守社会规则”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开展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社会规则,如公共图书馆的规则、交通规则等。生活中的规则不仅体现在这些可见的要求上,还体现在那些看不见的规则中,如对长辈的尊敬、对幼小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等,这些都是从生活中萌发出的促进人成长和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隐形规则,它们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牵引绳,引导着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和思想。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古往今来的规则,如《元史·许衡传》中记载的“许衡不取道旁梨”的故事,探索“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思想观念,借助故事的解读和探索,让学生懂得人的内心也是需要建立规则的,而这个规则就是道德的体现。只有在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则相互协同的作用下,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规则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因为规则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只有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有深刻的体验,更好地促进道德和思想意识的建立。

(四)开放化模式,在解放思想中创新

良好的思想形成于有效的自主与自由的空间,而不是压抑和倍感束缚的环境。思想引导行为,因此,思想的培育在德育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曾倡导学生教育应当实现“六大解放”,即双手、头脑、嘴巴、眼睛、时间、空间的解放,这无疑给德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向。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不仅需要受到关注,还需要受到呵护,这样他们才能放飞思想,激发潜力,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德行。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运用开放化的课程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动力,继而解放学生思想,促使他们敢于前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内容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是从幼稚转向成熟的重要階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也需要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好地从事社会活动,进行行为实践。而教师与其将学生的责任直接告诉他们,不如通过开放化模式,让学生在解放双手、头脑、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自主形成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空间,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置于生活场景之中或者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逼真的场景中自主体验,解放自己的感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自己亲历的事件来进行情境演绎,如设置如下情境:“有个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踢球,不小心踢碎了路边商店的玻璃”。而后让学生结合这个前提,解放自己的思想,开动脑筋,创新设计后面的可能场景。这个补充场景既可以是好的结果,让观者和表演者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责任,也可以是负面的结果,让观者和表演者更深入地反思行为的正确性,从侧面理解自己的责任。这样开放式的模式是解放学生思想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官和思想的协调运用,不仅释放了思想的束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地活跃,还能够在其中看到更加深层的内涵,从而触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综合化模式,在正反案例中获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不仅是知识的凝练,更是生活情境的缩影,其中的内容是无数生活事件的总结,也是真实生活的体现。要想深刻地理解和内化德行思想,就需要对生活进行探索和研究,而在探索生活的同时也离不开对理论知识的剖析和理解。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要综合化模式的推动,将教材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甚至是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重大冲击,让他们正确地理解道德约束和法规,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的内容时,网络的两面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具有截然相反的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综合化模式,利用正反不同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存在两面性的客观规律,继而使其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一方以网络改变生活的优点为依据,一方以网络对生活的消极影响为依据,双方明确自己的论点,并充分地收集相应的论据来加以支撑,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辩论。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辩论过程,有的观点被否定,有的观点被支持,这让学生看到了与自己对立的观点和看法,也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了网络。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正反案例的过程。而在这个正反案例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挖各种观点,还能够在辩论中获得网络两面性的真实依据,从而形成客观的认知能力,使自身的道德与品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结  语

道德品质是现代化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的。因此,生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提升道德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所以教师应当秉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以生活为源头,以实践为手段,培养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行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继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06):7-8.

[2]王崇峰.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技管理,2021(01):15-16.

[3]韩金宝.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07):56-57.

作者简介:毛希妍(1990.10-),女,江苏苏州人,任教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陶行知思想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陶行知教学思想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渗透行知思想做好班主任工作
在绘画中将创新教育与陶行知思想相结合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