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的探索

2022-05-30 07:51覃雯峰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促进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以河池市民族高级中学为例,论述民族地区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有益尝试,提出“多举措激发学生对蜡染技艺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蜡染艺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专业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材料,确定蜡染技艺核心技法”“成立‘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开展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等实施蜡染艺术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高中 蜡染艺术课程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3-0141-04

蜡染是一种用蜡刀蘸熔蜡,在织物上绘制图案后再用染料浸染的古老民间技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蜡染具有古朴清新、特色鲜明等特点,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被誉为民族技艺的活化石。河池市民族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所在地河池市地处桂西北,辖区内生活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白裤瑶女装便采用蜡染工艺制作,手工繁琐,工艺精湛,图案样式简朴古老,是河池本地一种标志性的民族工艺。我校是河池市唯一一所民族高中,学生大部分来自瑶族、苗族、水族、壮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因此,我校充分利用这样的区位优势,开设了蜡染艺术课程,通过引进蜡染这一古老民间印染技艺,探索将校本课程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路径,带领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学生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重任。

一、开设蜡染艺术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民间技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认同,对传承民族技艺缺乏较高的兴趣

为了解学生对开设蜡染艺术课程的意见和看法,笔者在本校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做了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有50.3%的学生表示对本地少数民族艺术“了解很少”,有56.8%的学生没有听过“蜡染”这个名词,有30.6%的学生没有掌握任何一门当地的民族艺术,仅有4.4%的学生对蜡染技艺具有浓厚兴趣。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包括蜡染工艺在内的民间技艺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掌握“蜡染”这一技艺缺乏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在学生中非常有限,青少年学生对身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缺乏必要的认知和认同感,民族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存在断代危险。

(二)缺乏真正掌握蜡染技艺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有3位美术专任教师,3人均在市区长大,从未长时间在白裤瑶聚居地生活。虽然这几位美术教师在大学期间曾到民族地区采风,亲身体验过蜡染的制作,对蜡染技艺有一定的了解,但熟练程度有限,更不能说是真正掌握了蜡染技术。缺乏真正掌握蜡染技艺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开设好蜡染艺术课程的一大难点。

(三)蜡染技艺主要通过手口相传,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核心技法很难做到统一

据笔者观察,蜡染技艺主要是通过少数民族妇女手口代代相传,在传承的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传承者往往还会因地制宜进行再创造,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各地制作方法有差异,制作标准不统一。这对未能充分掌握蜡染技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相关技艺。

二、在民族高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多举措激发学生对蜡染技艺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蜡染技艺的兴趣,笔者主要采取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白裤瑶等少数民族进行蜡染创作的视频,让学生对蜡染这项传统技艺有基本了解;二是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白裤瑶等少数民族制作的蜡染服饰,让学生对蜡染技艺形成直观印象;三是利用假期时间,带领部分学生深入白裤瑶聚居地采风,实地考察白裤瑶的民族服饰,观摩当地人制作蜡染制品的全过程,感受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民情。通过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少数民族蜡染技艺的兴趣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为开设蜡染艺术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蜡染艺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专业师资力量

蜡染技艺是一种工艺性较强的技艺,因此要开设好蜡染艺术课程,就必须有一支真正掌握蜡染技艺的专业教师队伍。开发蜡染艺术课程以来,我校注重课程教师的培养与提升工作,致力培养一支蜡染技艺传承人队伍。一方面,我校坚持“以教研强师资”的工作思路,要求教师成立课题组申报立项区级课题,对蜡染理论知识、技艺技术等进行专业研究。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艺术组教师团队不仅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还深入白裤瑶聚居地采风,同时在学校进行蜡染实验,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借助课题研究,我校蜡染艺术课程教师的蜡染技艺、理论水平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我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原则,多次聘请河池市南丹县的蜡染技艺传承人到校做专题讲座,对艺术组教师做蜡染制作技术培训,手把手示范、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本校教师的蜡染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我校还组织艺术组教师前往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贵州省荔波县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这既开拓了教师的眼界和专业视野,又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通过这些举措,我校培养了一支以艺术组教师为核心的蜡染技艺传承教师队伍,开设蜡染艺术课程的条件渐趋成熟。

(三)充分利用现有材料确定蜡染技艺核心技法

白裤瑶的蜡染制作过程相当繁复又非常独特,如白裤瑶制作蜡染的染料是从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粘膏树”的独特树木里提取的,因此当地人又称蜡染为“树汁染”或“树浆染”。但对我校教师和学生来说,这种染料不易随时获得,所以必须找到替代品。为此,我校教师团队在查阅资料、咨询蜡染技艺传承人等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反复比对效果,最终确定了将易于购买的靛蓝(或靛蓝粉)作为染料,同时对其他一些过于繁复的工艺也进行了一定的简化。我校教师团队对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藝都进行适度变革,最终确定了适用于教学的蜡染核心技法,为深入开展蜡染艺术课程教学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四)成立“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开展进行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经过前期的研究及较为充分的筹划准备,我校蜡染艺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升师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我校凭借地域文化优势,创办了“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以下简称艺术工坊),把蜡染工艺纳入美术特长班的总课程。艺术工坊向全校师生开放,除了美术特长班,普通班级每月安排一次蜡染课程,让每名学生都能近距离接触民族传统技艺,学会制作蜡染的基本方法。为了充分发挥艺术工坊的育人功能,我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任务等方面,明确了蜡染艺术课程的具体教学流程。

1.确定“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教学目标

艺术工坊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全程参与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亲自动手,最终掌握蜡染的基本技能,并制作出蜡染成品。为此,我校明确了艺术工坊的教学目标为:在艺术实践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

2.确定“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教学流程

在实践教学中,艺术工坊教师带领学生从了解民间蜡染作品开始,通过不同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制作蜡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通过实操逐步完成蜡染作品的制作,最后真正掌握蜡染这门民族传统技艺。我校确定了艺术工坊的教学流程主要为技艺学习、作品创作两个阶段,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学主题,确保每一教学阶段的实效性。

一是技艺学习阶段,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兴趣为主要任务。在此阶段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作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种和艺术特点,然后展出各地的蜡染作品,让学生对蜡染艺术有初步认识。同时,教师还准备民间传统蜡染实物让学生观看、触摸,对实物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分析,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产生学习民族技艺的基本意识后,教师带领学生观看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制作视频,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体会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为作品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作品创作阶段,首先确定蜡染作品的创作主题,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蜡染作品。在此阶段中,首先由学生小组根据教师拟定的创作主题,讨论确定本组创作作品的内容,然后由小组分工设计、绘制作品图形。如教师要求学生创作以冬奥会为主题的蜡染作品,经过各小组内部讨论后,有的小组决定创作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作品,有的小组决定以冰雪赛道为作品主体,有小组的则决定以北京冬奥会标志为作品内容。明确作品内容后,各学生小组自行绘制作品草图,并将设计好的图案誊到布料,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按制作工艺流程完成蜡染作品。整个创作阶段为期大约一周的时间,期间全部由学生合作或分工完成,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在各小组完成蜡染作品后,教师组织课内展示,让大家共同欣赏、品鉴,特别优秀的作品则会收藏于艺术工坊的展览厅。

3.明确蜡染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蜡染作品的制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明确每个作品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因为每一步失误都可能导致作品创作的最终失败。所以,在蜡染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校非常注重教授学生蜡染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掌握蜡染技艺。

一是明确制作蜡染作品所需工具,主要有蜡刀(三寸竹柄一头夹扎着铜片即可)、蜡块、蜡染熔炉、布料(用本地土棉布)、染料(主要为当地农民自己栽种和泡制而成的蓝靛,购买靛蓝粉也可)、染缸、垫板、铲刀等。这些是制作蜡染作品通常用到的工具,当然制作不同的作品会用到不同的工具,学生应当根据具体作品具体选择。

二是明确制作过程:熨烫→绘图→上蜡→浸染→晾晒→漂洗→脱蜡→漂洗。具体而言,就是先将布料熨烫平整,设计好图案并誊到布料上;然后溶解蜡汁,沿图案浇于布料上;接着调制染料,将已浇好蜡的布料投入染缸浸染,待布料浸透后取出晾干;下一步是视布料着色情况反复浸染、晾干若干次;最后是将着色达到要求的布料放入沸水中进行脱蜡,脱蜡后再将浮色漂洗干净,晾干之后蜡染作品就制作完成了。

三是明确每一个制作步骤需注意的事项。①熨烫环节,选布一定要洗涤干净,根据所选图案对土布进行裁剪,然后要进行熨烫,使之平坦,便于上蜡;②绘图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揣摩民间服饰图案,特别是本地区的蜡染服饰图案,总结图案特点,然后根据观察、体验、提炼并融入自己的想象、时代元素等进行再创作;③上蜡环节,需将蜡加温至90°以上才能使用,点蜡时将白布铺于平整的桌面,下面可放垫板,上蜡建议使用铜蜡刀,上蜡既要保证蜡液足够停留在布的正反面,又要注意蜡液不能过多,更要注意时刻保持心平气和,以免出现蜡液滴在作品上、描边时上蜡不稳超出图案外等情况;④浸染与晾晒环节,染色前先在染缸内放入一定比例的蓝靛和酒,加以调和,使其发酵出色,点过蜡的布放入染缸前要用清水泡透后浸染15分钟,取出后晾15分钟,称为1“封”,这道工序一般要经过8“封”至10“封”才算完成;⑤脱蜡环节,脱蜡前用冷水漂洗布上浮色,然后将布放入沸水中煮至蜡熔化,并在沸水中涮尽布上蜡的残渍;⑥漂洗环节,脱蜡后将花布在沸水和冷水中反复交替清洗,除去布上浮色,然后晾干。

三、开设蜡染艺术课程取得的成效

(一)创建“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使蜡染技艺传承常态化

开展蜡染艺术课程之前,我校学生对蜡染艺术的认知比较浅薄,大多认为蜡染只是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民族技艺;开设蜡染艺术课程制后,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深入了解蜡染艺术,并参与蜡染制作的全过程。学生从设计图样到上蜡再到浸染、晾晒、漂洗、脱蜡,最后完成作品,每个步骤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互助友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创建了“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艺术工坊主要分为制作坊和展览厅两大区块:制作坊是蜡染技艺教学、作品制作的教室,展览厅则是展示师生亲手制作的蜡染作品,以及使用蜡染布制作的服装、抱枕、背包、手提袋、饰品等成品的地方。我校蜡染艺术课程依托艺术工坊的建设,让蜡染技艺走进校园,实现了让学生与蜡染艺术的零距离接触,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蜡染技艺传承常态化。

我校通过推动蜡染艺术进校园,增加了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扩大了美术课程的育人范围。近年来,蜡染艺术课程成为我校一大特色课程,吸引了不少希望培养艺术特长的学生前来就读,艺术生人数逐年增长。如今,蜡染艺术课程已成为我校向外展示学校形象的一个窗口,我校多次接待到校视察、参观的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教师,同时该课程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窗口。

(二)守正出新促进民族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

民族传统技艺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开设蜡染艺术课程过程中,我校既注重蜡染传统工艺的学习,也重视工艺的创新发展。如在图案绘制的笔法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学习幼儿简笔画的画法,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使绘制的蜡染作品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稚之趣。在取材方面,我們也不囿于传统的花、鸟、虫、鱼,鼓励学生在蜡染作品中反映时代,记录时代最强音,如在疫情期间,学生有感于白衣天使的无畏病毒、勇于逆行的高尚精神,创作了名为《医者》的蜡染作品,表达了对医务人员的钦佩之情。

(三)在各级比赛中获佳绩,蜡染艺术得以推广

为让更多人了解蜡染技艺,了解民族技艺传承的新方式,我校教师团队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类比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如2016年,在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国中小学生文化展演中,笔者指导学生叶江恬创作的蜡染作品《坊》,获得了中学甲组艺术作品类节目一等奖;2018年,我校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在梧州市举行的广西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师生现场制作并展示蜡染作品,获工作坊展演活动一等奖。在各级比赛中频获佳绩,使我校蜡染艺术课程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成为各兄弟学校争相观摩学习的对象,蜡染这门传统技艺得以广泛传播,被更多人了解。同时,我校传承蜡染技艺的做法启发了很多兄弟学校、同行,使更多传统技艺得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发展。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使命。但在全球工业化及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吸引力不足,传统技艺继承人出现断层,一些传统技艺日渐式微,面临失传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加大对承载着民族文化、镌刻着民族记忆的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便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校开设的蜡染艺术课程,将蜡染这一古老民间印染技艺引入校园,在校本课程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方面进行了有深度的实践研究,摸索出了创建艺术实践工作室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不仅有效保护了传统蜡染技艺,还使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燕.蜡染在高中美术课程“工艺”模块的教学探索[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2]玉时阶.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

[3]磨现强.白裤瑶服饰文化刻录的上古文明[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雍佳.“六进双融合”苗族蜡染扎染技艺传承与创新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

作者简介:覃雯峰(1977— ),广西河池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