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国惠 徐晓君
【摘要】本文结合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论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8+3+2”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以提升中职生心理素质的策略:积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八类人员的育人队伍,全程贯穿管理、课程、文化等三大服务环节,开展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全方位无缝衔接师生互动空间工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对中职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 中职生 心理素质教育 “8+3+2”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3-0014-0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成效。中职学校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新的方法。为此,中职学校应结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构建“8+3+2”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深入推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一)未能实现全员育人
要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全员性,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然而,大部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共有学生近1.1万人,但仅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人,兼职心理咨询教师4人。心理育人工作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师,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难免出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单薄、形式单一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以外的其他人员的心理育人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我校约有45.6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关心其心理素质,另有约50.0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其他学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心不足。
(二)未能实现全程育人
大部分中职学校侧重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教学,而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未能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贯穿中职生的整个学业生涯,主要表现在:一是仅在第一学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二是仅在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和排查工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校是否分学段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状况排查,结果表明,只有23.20%的中职生提出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排查;76.80%的中职生提出,学校并未将心理排查监测贯穿各个学习阶段。可见,学校无法全面掌握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三是心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渗透不足,55.90%的学生认为,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极少渗透与心理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可见,中职生缺少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而学校对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渗透的广度与深度相对不足。
(三)未能实现全方位育人
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常规工作,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等特點,中职学校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全方位育人。然而,家长对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不少家长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职责,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只是一时的情绪问题,家长没有必要时时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笔者通过调查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共育情况得知,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关心程度为“一般”“比较不关心”的比例分别为48.56%、6.76%,说明家校心理素质教育联动机制尚未完善,缺乏良性协作和互动。笔者在中职生问卷调查中提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时,结果显示60.00%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52.47%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宣传方式落后。这表明中职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师较少采用线上教育的形式,没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8+3+2”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路径
“8+3+2”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即组建“八位一体”育人队伍,全程贯穿管理、课程、文化等三大服务环节,开展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无缝衔接师生互动工作,实现中职心理素质教育“三全育人”的目标。
(一)打造“八位一体”育人队伍,实现全员育人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需要中职学校实现全员育人和协同育人。学校全员育人的主体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师、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八类人员,这八类人员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育人工作。
1.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师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师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力,对培养中职生良好心理品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课程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师主要承担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育工作,通过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自我认知、人际沟通等专题,优化教学互动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流,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心理咨询方面,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目前共拥有2个团体辅导室与1个心理咨询室,除了安排1—2名心理咨询师开展每日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还根据来访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加强对班级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和服务人员,以及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培训,达到普遍与特殊、团体与个体齐辅导的效果。在危机干预方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年开展新生普查,每学期进行老生排查,并根据普查、排查结果进行跟踪管理、完善台账,有效保障了中职生的身心健康。
2.以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2+1”德育援助团队为补充
班级辅导员、班主任是中职生在学业生涯中接触最为密切的两类联系人,学生干部是与中职生有相似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类人。学校应借鉴高校朋辈辅导制度,建立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2+1”为一体的德育援助工作团队,结合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和日常德育管理工作,坚持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推动集中性心理素质教育向经常性心理素质教育延伸;同时,立足于心理自助与助人理论,“2+1”德育援助团队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中职生日常管理的全过程,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宽度。如教师可以“交朋友”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适应学习环境、积极与人沟通交流合作,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3.以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为辅助
全员育人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与后勤服务人员提高责任和服务意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完善良好人格,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影响学生,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岗位职责、评优考核体系中;同时加强思想引导,树立育人理念,找准角色定位,明确细化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积极参与校内外心理素质教育的各类培训,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唤醒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自觉提高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贯穿管理、课程、文化三大服务环节,实现全程育人
1.坚持贯穿管理服务环节,全面掌握中职生各阶段的心理状况
为了更好地向中职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避免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学校需要全面掌握中职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利用心理素质测量工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从学习焦虑、情绪不稳定、意识薄弱等9个因子项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对有医院确诊记录中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短期内遭遇重大负面事件,有自杀倾向或非自杀性自残行为,有严重生理缺陷、情绪和行为等心理异常的10名学生建立了“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10名学生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进行统一整理和归档,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10名学生中已有6名无须重点关注,转化率达到60.00%。另一方面,学校加大排查力度,选用符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的权威量表,针对全体中职生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入学时期、关键时期、毕业时期等不同阶段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以精准化、差异化和个性化为目标,开展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育人实效。
2.坚持贯穿课程服务环节,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课程教学是中职教育教学最为常见的育人形式,影响着教师的辅导行为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是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中职生学习全过程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育人内容并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如语文课程中《沁园春·长沙》一课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发中职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梦想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耐挫抗压的能力;将基础护理课程与临床见习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医患沟通中,通过真实地感受和体验职业生活端正学习态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明确人生价值、加强自我管理。
3.坚持贯穿文化活动环节,在校园活动中育人
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包括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日为契机,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提升的相关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危机图文小贴士比赛、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比赛、QQ说说“集赞”宣传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其他常规比赛活动等,学生参与率为87.60%,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率为100.00%,有效地丰富了心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在一年级阶段,将重点放在中职生对新学校的心理适应、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二年级是关键期,教师关注中职生学习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耐挫抗压能力等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重点开展文明风采比赛、护理技能大赛等体现学生专业素养的活动;三年级是学生面临毕业的学年,学校主要帮助中职生缓解求职就业压力,合理规划人生道路,通过开展模拟求职大赛、职业规划书评比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增强自我心理修复能力。如21级医学检验班学生张某杰学习目标不明确,在课堂上经常睡觉、玩手机、讲小话等,常常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经了解发现,张某杰擅长打篮球,笔者与张某杰商量在班级里挑选几名同学组成班级篮球队,并由其担任队长。结果,张某杰在篮球新生杯比赛中表现突出,带领本班男生一路披荆斩棘夺得冠军,而他也赢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后来,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鼓励和帮助下,张某杰慢慢改掉了坏毛病,逐渐适应环境,各方面均取得了进步。可见,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中职生的自我认知、环境适应、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品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无缝衔接,实现全方位育人
1.构建线上“互联网+”心理素质提升平台
我校开展中职生心理素质提升工作时,借助互联网集音频、视频、图片之长的优势,以及及时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特点,并整合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社团、相关教师等心理素质教育资源,搭建心理健康网站,建设心理普查平台、咨询平台、朋辈互助平台、医校共建平台、家校联动平台,同时开设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向学生推送心理素质教育相关案例、心理素质教育微课程,如“诊治假期后遗症,构筑阳光心桥”“疫情下如何进行心理防护”“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悦纳自己”等,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的多重体验中获得立体化、全景化的学习享受。教师还不定期推送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动态及相关知识,如抗疫心“晴”故事征文、治愈系心理漫畫创作展览、开心笑脸墙征集活动等。在“比学赶超”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中,学生考核优秀率达到80.20%,知识内化效果好。此外,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公布教育部心理援助热线,申请心理咨询预约专用QQ号,向学生提供心灵驿站邮箱、知心姐姐热线电话等服务,打破了空间局限,通过师生互动空间功能开发,将网络心理素质提升工作常态化,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我校利用“互联网+”心理素质提升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情绪、意识、行为等心理变化轨迹,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困扰并实施心理干预,有效化解了约30起心理危机事件,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2.健全线下三级心理素质提升联动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提升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成效。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校园环境和氛围,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培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及时回应中职生的心理困惑,做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给予学生积极关注和心理疏导。对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中职生,除了寻求家庭支持,还应寻求心理医疗机构等社会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心理素质提升联动机制的作用,在排查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反馈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全方位监测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动態,积极为学生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法。如在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21级医学影像技术班龚某的心理健康量表测评总分大于65分,学校先对其进行专业评估和辅导,在征得其父母同意后,将其转入当地心理医疗医院接受治疗。由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积极配合,关注学生最为迫切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与外界环境建立稳定关系,从而使学生安身安心、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为了促进中职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中职学校应当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构建“8+3+2”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组建“八位一体”育人队伍,全程贯穿管理、课程、文化等三大服务环节,开展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无缝衔接师生互动空间工作,与时俱进、踔厉奋发,有效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罗梅.“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1+4+4+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5).
[2]卫吉,熊英.“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J].文教资料,2021(35).
[3]霍胤睿.“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22.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中职生心理素质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医科大学附设玉林卫生学校为例”(GXZZJG2021A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顾国惠(1990— ),广西北流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徐晓君(1981— ),通讯作者,安徽亳州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