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娜
淄博市张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多年来致力于智障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实用、开放、多样的课程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模式,为智障学生将来能生存、会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生活适应”课程资源开发的缘由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开发和建设开放、多样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目前在培智学校就读的学生残障类型越来越多,且个体间的差异大,入学时大都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约束,无法实现更多的实践与体验;与“生活适应”学科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已有的课程资源仅为校本教材、教师的教案以及在教学中制作的课件、搜集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单一、零散、不系统,使用面较窄,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生活适应”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过程及做法
“生活适应”课程资源开发是在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培智学校“生活适应”学科课程进行的资源补充和拓展,更好地将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进行了整合。
1.健全组织,开拓研讨渠道
学校成立了专家指导组、项目骨干协作组、技术指导组及3个“生活适应”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创建团队研讨群、讨论组等,资料共享,随时随地进行研讨交流。
2.夯实科研基础,提升理论素养
项目组全体成员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已出版的《生活适应》教材,针对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时的目标、内容进行研讨,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此外,为保证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前沿性,邀请省内知名专家进校开设专题讲座,对项目进行全面的专业指导。
3.全方位同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基于新课标,从文字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环境课程资源三方面着手同步进行“生活适应”课程开发。开发的课程资源既与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配套,也是国家課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途径。
4.签约实验校,验证项目研究成果
为确保项目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推广性,我校与四所省内特教学校结成“合作校”,共同验证、推广项目成果。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到合作校、实验校进行实地考察,商讨合作事项,并与合作校开展了“送教”、课堂指导、线上研讨、学生生存技能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探讨交流活动,检验课程资源的异地应用效果。
5.开展课堂研讨,发挥引领作用
始终坚持项目研究立足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的宗旨,创新课堂模式,把传统的课堂变为生活化的场景,如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家政室教学生叠衣服、整理橱柜等,在洗漱室教学生洗脸、刷牙、洗澡等。在教师中进行研磨课、同课异构、优质课评选和微课制作大赛等,来检验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优模式。
6.举办展示活动,提升生存技能
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生存技能大赛,展示的项目贴近生活实际,可切实锻炼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活动的开展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验证了项目研究的成果,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吸引更多家长的参与,家校联手,共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生活本领。
三、“生活适应”课程资源开发的创新性成果
1.重构“生活适应”课程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实施课程
结合学校已有的生活类课程及学生实际需求,我们对“生活适应”课程内容进行梳理,以国家课程中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国家与世界五大领域为主,重构“生活适应”课程内容。
个人生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础且生活必备的自理能力。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操作练习、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在每学期一次的学生生存技能大赛中,选取个人生活领域技能的学生较多,从展示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得非常好。
家庭生活:该领域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及其关系,掌握居家生活技能。教师主要通过讲解示范、观察、讨论、实践练习等形式进行授课。家庭生活课程大都是实操类的内容,需要长时间学习与练习,学校在课时安排上也从原来的单节课设置调整为2节或4节连上的大课,方便学生操作练习。此外,我们也将家长邀请到课堂中,这样家长既能明确老师所讲的内容及要求,便于在家精准指导,也起到了课堂助教的作用。
学校生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在校学习、参与活动及与同伴交往的方法、规则、技能等内容。学校处处是教育的场所,我们可以将课堂搬到操场、各个功能室,也可在各项活动中进行教学,这些方式更易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
社区生活:社区是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将来生活的主要区域。该领域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社区,了解社区,学会利用社区,并能尝试参与社区活动,从而提升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主要通过社区资源、创设情景、教师讲解、家长带领实践练习等形式展开教学。
国家与世界: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民族、节日、文化、环保常识及我们的世界。这一领域的知识以了解、欣赏为主,在具体实施时主要采用视频欣赏、故事会、教师讲解、活动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
2.研发“生活适应”课程资源,倡导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化
(1)文字类课程资源——《生活适应文本课程资源手册》
我们研发的文字类课程资源即《生活适应文本课程资源手册》,它既是我们的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手册的选择和编写上,我们转变观念,评估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寻找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残障程度及实际需求,编写教学内容,把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在教材编写时注重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学段间的衔接。目前已研发手册共18册,可供1~9年级学生使用。资源手册图文并茂,突出生活的实践性、操作性,真正体现培智教育的特殊化、个性化、人本化,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生活、自食其力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2)信息化课程资源——生活适应信息化课程资源包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发主要以微视频、VR为主。我们根据课程内容、领域,研发了涉及技能类、欣赏类的微视频、VR资源近百个,形成了5个生活适应信息化课程资源包。该类课程资源直观性、可操作性、交互性、立体性强,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练习及家长指导使用。同时,我们还将制作的每一个微视频嵌入《生活适应文本课程资源手册》每一课中,方便教学使用。
(3)环境课程资源——《生活适应环境资源图册》
培智学校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相对比较弱,说教千遍万遍,不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练习数遍,因此环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配合项目的研究,学校根据项目设计和学生的需求,打造了烹饪室、家政室、洗漱室、情景模拟室等配套功能室,研发了《生活适应环境资源图册》。在环境资源图册中,既包含每个功能室的设计图、室内设施配备清单,也有实景图和使用说明,直观性、实用性强。每一个功能室的设计与配备都按照真实的情景进行布局与装修,增强真实感,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为他们从学习技能到生活应用的转化提供了便利。
四、“生活适应”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创新之处
1.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多样化
“生活适应”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开放性非常强的学科,我校开发的《生活适应文本课程资源手册》、生活适应信息化课程资源包、《生活适应环境资源图册》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既有文字类资源又有信息化资源,还有环境课程资源的有力支撑,极大地解决了原来课程学习受时间、空间、场地等限制而无法实践练习、体验的问题,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实践练习,丰富了生活经验。
2.创新教学模式,把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
在项目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一边尝试改革创新,形成了学校学习、家庭实践、生活应用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学校学习(步骤分解、模拟练习)—家庭实践(家庭任务单、个别指导)—生活应用(场景检验、社会实践)。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作用,成功地实现了教学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从学校到家庭的延伸、从家庭到社会的延伸,实现了从传统的说教到学生主动参与的转变,让书本知识通过生活实践而变得生动、丰富、有活力,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五、“生活适应”课程资源的实践效果
创新性的“生活适应”课程实施及丰富多彩的生活技能展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习得各种生活技能,出现了人人争当“生活技能小標兵”的喜人场面。据项目初测、中测及后测数据显示,低年级学生洗漱、穿脱衣物、如厕、个人卫生、安全自护、卫生保健常识等方面自理能力的掌握,由初测时的不足10%达到现在的90%以上;中高年级82%的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另一些学生也能在家长指导下进行家务劳动,学生由原来的靠家长监护生存,到现在成为家长的助手,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参与度明显提升;高年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在手工制作方面斩获多项市级大奖。项目合作校的师生用上了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并在我校教师的带领下,激发了进行课改、科研的热情。我校教师的教学热情、研究意识和能力也不断提升。近三年来,项目组成员获得市区荣誉表彰10余项,执教市级以上公开课、优质课7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可以说,在推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将根据教学需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继续因地制宜地挖掘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适用、实用、有用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其生命品质,实现其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刘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