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强 梅淑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给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领导是学校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周村二中坚持以党建引领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
一、加强政治引领,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
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突出政治引领。学校把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发展、抓稳定。学校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规划协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制订方案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全过程。
引领思想建设,强化教育管理。发挥党支部理论学习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学习研讨、专题宣讲、党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性锤炼、筑牢信仰之基,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筑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二、发挥支部作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组织基础
引领组织建设,发挥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争当表率、树立标杆、做好示范。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班级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员,把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宣传好,成为宣传民族团结、维护安全稳定的一面旗帜。少数民族党员教师通过讲述成长经历、分享“家风”故事等活动,宣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悟与理解,引导师生自觉为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成立民族教育教研室,组建民族教育科研团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教育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通过骨干教师着力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设立名师工作室,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公开课和示范课活动。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主动服务大思政育人格局。
党员带头示范,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党员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实时帮扶。学校形成“入户大家访”活动的常态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反馈和建议,营造关心爱护学生的家校共育氛围。
三、豐富文化载体,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阵地基础
营造文化氛围,有形、有声、有色。打造校园红色教育阵地,建成“雷锋精神馆”、“井冈山精神馆”、“四史”教育长廊,将红色的基因、信念的种子根植于各民族学生的心田,用红色文化引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政治认同。建成我区第一个学校内民族展室,内有实物模型、图书画册、书画作品等共300余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同时创设了舒适的参观、阅读环境。学校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宣传教育,在办公楼、教学楼、宣传栏随处可见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知识,让师生在校园伫立行走间学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丰富文化宣传形式,入耳、入脑、入心。学校依托每年9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组织开展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初一年级的新生在入学的时候就能体验到学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班队会,利用“国旗下讲话”“民族知识大讲堂”等方式,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画出来、舞出来、拍出来”,让更多学生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以及“九一八”等重要时间节点,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故事,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拓展文化建设载体,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积极创建优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作用,发挥校园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现代传播手段的优势,同时,发掘校园广播、黑板报以及校刊、校报等传统媒体的作用与价值,讲好红色主题故事,唱响党建主旋律,打造新模式智慧育人平台。疫情防控期间,在网课教学的基础上,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行动,牢牢把握“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战疫”这一主题,开展线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公开课和主题教育宣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抗疫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线上线下有效衔接,构建一个立体、系统的教育平台,打造一方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欢迎的网络空间。
四、聚焦课堂课程,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
深挖教材资源,共同体意识厚植心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蕴含在《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教材中,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让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水到渠成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教材中出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章节,给予足够的重视,教研组深入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处理和利用好教材,通过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实现课堂优化;党员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团结进步从概念到实践,烙印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在不断熏陶中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实施学科渗透,巧妙融合德育元素。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任课教师深入挖掘各科教材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点,与自己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找准切入点和渗透点,适当、适时、适量地渗透民族团结进步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德育含量”。譬如,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歌曲进入音乐课堂,民间舞蹈、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推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民族英雄事迹等进入语文课堂、历史课堂,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开设专题教育,深化教育效果。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校本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题教育,从文学到文化,从历史到未来,讲好多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发展的故事。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编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饮食文化》,使每位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民族知识,了解56个民族的风俗,感受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探索电影课程,丰富教育形式。电影课程凭借鲜明的艺术形象与巨大的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帮助中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奋斗历史,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好地完成培养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提高学生民族交往能力的课程目标。例如电影《红河谷》以英军入侵西藏为背景,讲述了藏族与汉族联合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那山那人那狗》介绍了汉族邮递员在长期送信过程中,与侗族老乡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用影像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认识、理解和信任,增强“五个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探索与研究,我校开发了适合六、七年级使用的电影课程,研究并提出了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制作了电影课程的教学课件,探索了电影课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电影课程体系。
五、坚持活动育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内涵
创新主题教育,提升育人实效。多举措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建党百年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活动,在“宪法宣传周”开展“与法同行,争做普法小卫士”活动,五一劳动节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整洁家园齐共建”活动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與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法治教育、品格教育、劳动教育、团建队建等相结合,形成立德树人联动效应。通过“石榴籽讲堂”开展“中国故事我来讲”“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主题宣讲活动,充分挖掘中华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事迹,树立爱国敬业、固土守边的榜样,为各民族学生提供现实的学习榜样和持久的精神鼓舞。
发展特色、特长,社团活动精彩纷呈。聚焦“双减”下提质增效,以党建引领,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展兴趣的平台,让学生在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中提升素养、滋养心灵。举行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手抄报宣传展评、绘画比赛等活动;书法、剪纸等社团也纷纷用一个个精美的作品宣传民族团结进步;舞蹈社团的教学,更加侧重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普及,让学生“跳一支舞蹈,了解一个民族”。学生们在活动中沉浸式了解、体验民族文化,在各种竞赛和活动中大放光彩,获得了多个市级、区级奖项。
知行合一,筑牢实践新阵地。组织师生到灯塔民族社区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马耀南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等地,实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厅,观看宣传片、文化墙,了解我国的民族发展史、少数民族名人事迹以及各民族共同奋斗打造幸福周村的辉煌历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适时组织师生与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深入推进“手拉手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研学实践等活动。学校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中学结对共建,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增进各族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ZJZ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