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022-05-30 10:48:04张学岩刘春荣
新校园 2022年8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语文

张学岩 刘春荣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阅读当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依据,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在时代背景下追求大众化和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历史进程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以人为本、还是尊师重道等思想观念,都促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在广袤的土地上。同样,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中也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对于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部分应当主动扬弃,去伪存真,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本文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论述,以阅读为例,探讨现行语文课教学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国际化道路上开拓自身的必然优势。習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文化思潮影响着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程当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能使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二、目前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文学素养不足,理解较为困难

学生大多更加偏爱阅读美丽的语言文字,或者是曲折多变的情节,注重人物感情语言的逻辑和表达。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这种学习特征,根据课文的特点灵活地进行授课,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那么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就很容易了。在阅读课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跟随教师,被动地整理“说明对象”“指导顺序”“指导方法”“教育语言”的要点,学生自我学习动力不足,认为只要跟随教师就行了,减少了对学生独立思考、知识迁移、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许多学生并不是很喜欢阅读,对于语文学科也提不起兴趣,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欠缺,知识经验也不够丰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许多古代的诗词歌赋进行了收录。如先秦时期的《诗经》《论语》,唐代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宋代的《如梦令》《蝶恋花》等词;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我国传统文化大多以文言文、古诗词、散文为主,由于内容太过晦涩或者距现在的生活太过遥远导致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都十分困难。许多初中生不能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甚至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如何对一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和阐述?对于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应该如何理解?对于名家名篇如何解读?

2.教学方法单一

当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深度阅读的能力时,如果仍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造成教学方式的僵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进则退。

固化的问题类型设计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套用参考答案,从而产生模型式答案。固定问题的设计不仅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理解、筛选、总结和应用文本信息的能力,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固化阅读考试的内容和对问题的构思,也将在深度教学中起到不良的指导作用。

比如一些教师设计的书面教学问题包括:有哪些说明对象?顺序是什么?使用了哪些方法?你能不能在文本中找到一个反映所讲语言准确性的例子?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便感觉已经完成了阅读课。实际上,这使得教学变得浅薄、固化,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千课一面”。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

1.建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这门学科令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所以在培养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注重多为学生提供帮助,并建立自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今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教学中若是不讲究方法试图通过树立权威来教学生学习语文,或是将接受程度稍弱的学生同接受程度较强的学生进行对比,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法树立信心是教学之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心态去换位思考,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应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某一知识点、某一词句后带来的满足感,从而建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2.朗读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最佳途径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强调:“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针对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早读时进行背诵,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通过不断地背诵加强记忆,慢慢地也会渗透进学生的思想当中,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诵读过程中,唇齿之间更易体会到语言的书香之气,在精神上逐渐与作者贴近并引发共鸣。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有声音的教学,通过朗诵等形式使学生透彻掌握文学作品,借此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古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

3.让学生体验语言的古典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激活教学理念,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一些文言文中的语言也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让学生知道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作品意义离不开反复咀嚼文章中的文字。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验语言的古典美。

4.注重实践教学

语文阅读的世界包罗万象,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人物、情节不胜枚举。在语文教学当中想要提高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不只是针对课堂和教材,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延伸,语文阅读本身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应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洞察世事、不断自我提升。比如针对《范进中举》一文的文本研读,许多学生并不能理解主人公的心态。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儒林外史》当中对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描述,如,马二先生、周进等,小说中对他们的描述和范进这个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阅读过这两个文本之后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范进为什么会高兴得像发了疯一样,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除此以外也可以指导学生去观看一些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教育节目。学生在课外活动当中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态,在观看这类节目的同时进行学习,也是一种劳逸结合,学生自身也能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后期在课堂当中进行渗透教学。

有些课文中会有科学类知识渗透其中,比如为什么会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自然景观,如果能与自然科学等学科融会贯通,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其科学知识,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后设置综合性的探究活动,以生活当中的自然情境为调查蓝本,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在课外实践活动当中观察花卉等自然景观,在课堂外进行阅读的渗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更加有理有据,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结语

如今各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本国的文化自信,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大气磅礴的文化观念,同时也拥有着海纳百川的气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顺利建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张学岩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育秀中学;刘春荣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界牌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9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