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问题设计四策

2022-05-30 10:48杨韵茹
新校园 2022年8期
关键词:两难思辨性辨析

杨韵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辨析式问题是基于辨析式学习路径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冲突性、思辨性等特点。辨析式问题旨在呈现价值冲突,引导学生发现价值差异并进行分析鉴别,促进学生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反思调整,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行为取向。有效的辨析式问题设计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深化自身的知识理解、思维发展和意义建构。本文呈现四种设计辨析式问题的具体路径,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基于思维盲点,制造观点冲突

冲突是指一种矛盾、对立的状态。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着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生立足于以往经验去思考,往往会觉得有困惑。困惑正是学生思维的盲点,也是深度理解的突破点。直面困惑,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感到“解渴”,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关键途径,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冲突性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厘清自身思维盲点。首先,深入分析学情,剖析学生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學生基于以往生活经验所形成的稳定思维规律。消极的思维定式会成为学生把握科学观点、形成科学精神的阻碍。其次,对立呈现偏执观点与科学结论。营造冲突之势,能启迪学生分析与思考。最后,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引导学生去分析、辨别、思考观点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涵,最终做出选择。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经历冲突,分析冲突,化解冲突。

例如,在《经济与社会》第一课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设计之中,教师可以设置“非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吗?”“有人认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因而主张搞单一的公有制,你怎么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指学生思维盲点,是学生把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厘清的知识点。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若仅凭经验作答,则容易混淆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对“唯公有制”教条主义的回击。对该问题的分析,可以从理论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逻辑,深度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的关系。

冲突性问题针对学生知识难点、思维盲点进行设置,具有迷惑性和复杂性。依靠浅层认知,学生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核心。只有深度剖析、反复揣摩,才可“抽薪止沸”、破疑解难。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拨开表面障碍、挖掘知识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观点得以树立,科学思维得以发展,科学精神得以培育。

二、基于具体情境,设置思辨挑战

思辨性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深入剖析、仔细辨别,最终得出结论的问题。与旨在促进识记、理解、应用的一般性问题不同,思辨性问题侧重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分析、判断、推理、辨析等思维活动,有利于点燃学生探究兴趣,振奋学生精神状态。

思辨性问题意味着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观察,立足抽象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述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辨性问题必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若是问题一目了然,就无法引导学生经历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思辨性问题可基于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置,在课堂上多花时间进行突破。但是如此复杂的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必然是困难的。为防止本应“百家争鸣”的课堂变为教师独一人的“曲高和寡”,思辨性问题不止应“顶天”,着眼于理论原理,更要“立地”,立足于具体教学情境。教师层层引领、步步启发,为学生铺桥搭路,引领学生体味“追根辩底”的获得感。

如在第四课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学中,教师可基于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民们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修路致富的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在突破“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这个议题时,呈现居民们对于采取何种分配方式的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村庄足够富有,可以实行按需分配”;有的人则认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希望进行平均分配”。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该实行何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该问题是基于不同的视角所设置的评析性思辨问题。无法实行平均分配,是因为平均分配难以调动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辨,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方面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辨有助于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帮助学生学会从辩证的、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培育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思辨性问题之所以可“辩”,正是因为兼具结构的复杂和观点的冲突。该类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挑战的兴趣,相较于一般陈述性问题,更能激活学生质疑、批判等复杂思维,启迪学生审慎辨析,深入思考。

三、基于利义对立,构建情感两难

两难是一种包含有两种及以上互不兼容的价值准则的情境,每一种观点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也存在片面性。两难之难,归根结底在于价值选择之难。较之单纯的思辨性问题,两难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立场的认同和责任感的确立。问题之中所包含的差异性、冲突性、思辨性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看待问题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并将其中蕴含的价值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

创设两难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两难要真难,避免具有明确指向的“形式之难”。对于学生来说,“利义两难”是最为常见的价值冲突。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部分。其次,两难问题的设计应为学生留下明晰自身内心的空间,点到即止,让学生把答案留在心中,而不必为了从众而违心作答。再次,变换视角,寻求破局之点。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也能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最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分析、辨别的基础之上,教师加以总结,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坚定的立场信仰感染学生,最终实现价值引领。

如在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第一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问题:“在网络视频市场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正版的教学视频内容优质,但价格昂贵。盗版视频价格低廉,甚至可以免费使用,但侵犯了创作者的权益。如果你是视频创作者,你希望看到怎样的局面?”

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学生会发现,购买盗版,会侵犯创作者的合法权益,这样的现象会打击创作者进行原创的动力,长此以往,形成盗版猖獗的风气,导致市场被严重破坏,不会再有人去创作优质的内容。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己私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只有经过深度思考和分析,学生才有可能从私利与责任的挣扎之中“破茧而出”,而此刻恰恰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生长之时。在两难情境之中经历价值冲突,学生才能在内心坚定自身的正确价值选择,发展道德品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核心素养需在深度体验中生成,价值认同需在情感共鸣中树立。因此,价值引领应扎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矛盾与困境,辨其所惑,探其所困,深入其心。两难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困惑和情感无奈,教师引导学生化解冲突、消解无奈的过程,就是“交递”思想武器的过程。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科学论证抵御不良思想,以实际生活经验为落脚点回应成长难题,解决矛盾,实现价值引领。

四、基于劣构问题,搭建开放空间

学科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要养成学生在复杂情境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品格。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将知识迁移进新的情境,并能创造性运用的能力。具有开放性的劣构问题为其搭建了实现的平台。

劣构性问题,是相对于良构性问题被提出。良构性问题是指问题的状态、问题的目标、解决的路径都清晰明确,学生通过掌握一套程序化的策略知识,就能够顺利回答。而劣构性问题的状态、目标、解决路径都十分模糊,需要学生先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思考,最终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迁移,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开放是劣构形问题情境的最大特点。问题指向的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发挥自身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过程。劣构性问题的题干设置无须删去干扰性、提示性信息,為学生的自主发挥留下了空间。

例如,在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第二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笔者呈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难以与传统燃油汽车竞争、因缺乏充电桩而导致消费者需求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汽车存在安全隐患等困境,设计如下问题:“仅靠市场的作用,该产业是否能够得到迅速、良好的发展?”“针对该产业困境,你认为政府可以怎么做?”

第一个问题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理论、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市场是具有局限性的,一切都交由市场调节,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仅靠市场更难以促进那些社会效益良好而微观效益差的产业发展。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第二个问题的创设关注策略的提出,为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创造性迁移、应用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也为学生搭建了发挥自身能力、真实解决问题的平台。衡情酌理之中,能够有效避免对情境的“浅尝辄止”,在深入思考中把握知识本质。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为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奠定了思维和情感上的基础,促进了政治认同的树立。

劣构性问题是学生整合知识、实现创造性迁移的重要平台,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真实空间,更是学生核心素养自发生成的关键步骤。以往的问题设置往往是为了教而教,指向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这种问题无法真正驱动学生的思考,只能引导学生猜出正确答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创造性解决问题。

辨析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亲历冲突、分析、争辩的过程,并使之在此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辨析式问题则是实施辨析式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辨析式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也是落实价值引领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闵 婕

猜你喜欢
两难思辨性辨析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两难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两难的选择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