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河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2022-05-30 07:18刘旸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转型升级

刘旸

摘要: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由一业向多业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等新特点新变化。但目前我省农业转型升级仍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型经营主体难当重任、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乡村人才队伍严重匮乏等多重制约和挑战。

关键词:河南农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是全面推进农业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由一业向多业转变、产品结构由高产向优质高产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经营方式由“小农”向产业化转变等新特点,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风生水起,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这些转变不断巩固和发展着河南农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省农业转型升级仍面临多重制约和挑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多年来,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电力、道路、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农业转型升级树起新的里程碑。但由于受各级政府财政实力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影响,我省与全国一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仍相对滞后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我省耕地总面积为866.7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523.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5.3%的有效灌溉面积虽大大高于全国46.5 qo的平均水平,但目前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据对我省豫西丘陵地带的一些县(市)调查,目前农村尚能发挥作用的中小型水库及引水工程大多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且年久失修,已很少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因缺少维修经费而长期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工程因产权不明、经费不足等因素导致“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致使许多地方农民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也使这些地方农业转型升级失去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力。

二、新型经营主体难当重任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整体上还不够强。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近年来,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在农业转型升级中起到较大的牵引作用,但目前我省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实力较强企业的数量占比仍然较少,在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初公布的893家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中,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仅有76家,入选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的仅有9家。同时,我省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滞后和带动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龙头企业在农业转型升级中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诸多障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迅猛发展,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强力辐射与示范效应。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持续影响,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数量、规模、结构设置、科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运行不规范、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主力军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要素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土地及其他资源等。由于宏观政策及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省与全国一样,农业生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流动.进而使城乡差距不断地扩大化。

在人才方面,随着打工潮的风起云涌,农村绝大多数有文化、有理想、有才干的青壮年农民都纷纷涌向城市,把青春和智慧都献给了城市,而给农村留下的却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空心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每年的高考,又使数百万农民优秀子女通过各类院校深造而最终流入城市,成为永久性的城市居民。

在资金方面,在农村普遍缺乏高回报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农民从城里挣来的血汗錢,除用于生产生活所需外,大都存入银行,回流城市,使农村的“钱途”更是雪上加霜。 在土地及其他资源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一座座新城的崛起,一批又一批农民在失去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获得微薄的征地补偿之后,成为新一代城市贫民。

在以上农业生产要素加速流失的情况下,由于相应的政策措施没有跟上,或者落实不到位,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羁绊。

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但据调查,在政府的扶持下,目前虽然各地所有行政村都建了图书室,但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很多;虽然有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培训,但应接受培训的对象绝大多数都进城打工了;虽然村村都订阅有报刊杂志,但往往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看到;虽然我省拥有一批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的大专院校,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回到农村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国家在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依然摆脱不了科技含量低的束缚,科技创新环境氛围不厚仍未有根本改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省农产品在省内外以及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对农业转型升级形成制约。

五、农村三产融合深度不足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层次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存在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深、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融合发展环境不够优等方面问题,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政策措施等方面还存在系统性、创新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强的缺陷,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还有比较大距离,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1]。

六、生产经营环境亟待改善

生产经营环境是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没有优良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就没有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农业转型升级的经营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省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如,乡村一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出现断层,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力量在农村一线严重不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迟缓,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群众参与率较低,带动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衔接缺乏长期稳定机制,农民切身利益维权仍不充分;农村经纪人和专业服务公司等其他社会力量所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小、数量少,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各种农业服务组织之间的角色和地位常常出现错位,本应由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承担的责任却往往推给了已实行市场化管理的农业服务组织,致使其在服务农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应有作用降低。

(二)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制度保障体系是支持农业转型升级的护驾者,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护驾”不到位的现象。如,现行城乡户籍制度的迁徙壁垒,抑制了城乡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了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和加速城镇化的桎梏;现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更多地照顾到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和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虽有照顾但微弱得多;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仍处于完善与发展阶段,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不足[2];金融支持政策很大程度上只向城市和一些大的企业倾斜,对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供给严重不足;土地流转制度方面,政府既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土地集中连片实施规模化经营,又要维护农民千家万户的经营自主权,很多情况下使土地流转成了一个难解的命题。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无论是在提升我省农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方面,还是在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受我国土地承包后农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以及不同地理位置和复杂环境的影响,目前我省还有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丘陵地区、深山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农村土地流转不顺利

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没有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就没有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用武之地。而在目前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特定条件下,不少地方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在当地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协调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在许多地方也遇到了较大阻力。其根本原因,一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农民仍“抱着”土地经营权不肯丢;二是许多地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农民即使想流转土地也无人“接盘”。[3]

由于以上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民仍单家独户地耕种着几亩承包田,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这已成为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之一。

(五)农村面源污染影响较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随着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农家肥迅速以至近乎完全退出农用肥系列,加之化肥利用效率长期维持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不仅导致了土壤污染、土地板结、农产品质量下降,还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单位土地面积使用农药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所使用的农药仅有三分之一左右被农作物正常吸收利用,大部分渗入到土壤、地下水及农产品中,不仅影响到我国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也给乡村环境和群众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六)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不高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为59.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贡献率仍有较大差距。多年来,虽然我省粮食产量连年位居全国前列,但因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所限,加工量仅占粮食总产量的30%,加工转化率仅为68%,精深加工更少之又少[4]。同时,不少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资金,生产规模、能力与效益只能在低层次徘徊。

七、乡村人才队伍严重匮乏

乡村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但目前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还处于发展初期,效益不稳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参与经营管理的农民虽是当地的“精英”,但绝大多数未受过高等教育,当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管理和技术难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往往求贤若渴,却极难遂愿。他们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也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本土人才,但当前农村种田和留守人员大都为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能接受政府“阳光工程培训”的人员不多,且因自身功底薄、培训时间短,使得培训效果不显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好降低“选人”预期,并因此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八、县乡财政缺乏雄厚实力

县域经济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迅速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尤其是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在财政收入总量中拿走的份额越来越多,给地方留下的越来越少,加上地方刚性财政支出的持续膨胀,县乡政府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除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之外,能够用于支持农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掣襟肘见[5]。此外,由于许多县乡政府还背负着巨额历史债务,每年都要用当年财力偿还大量债务本息,进一步导致了县乡财政普遍缺乏支持农业转型升级的雄厚实力。

参考文献:

[1]徐刚.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农村全面转型面临八大挑战[J].农村经营管理,2017(08):10.

[2]梁丽丽,杨文武,促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3):102-104.

[3]韩长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9(08):5-8.

[4]赵保华,强力推进农业大县转型升级[J]群众,2010(09):30-31.

[5]屈凌波.以县域经济为抓手,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02):9.

作者简介:刘呖(1970-),男,河南固始人,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曹雯梅)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转型升级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