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以来,我国一直大力投入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拥有丰富农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农科大学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臂膀。通过对农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及能力提升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更好实现农科大学生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乡村振兴;能力提升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做好乡村振兴这个大工程,谁来做是关键,《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对农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农科大学生作为扎实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臂膀,能做到“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担负起“知农、爱农、兴农”的时代责任。因此,引导农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是促使农科大学生发挥所长,更是乡村振兴项目精准发力的体现。
一、農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利益保障,体系完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农村基层各方面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环境生态逐步向好,乡风文明有效治理。不少农科大学生返乡创业、招商引资,给当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各级管理部门对农科大学生前往基层创业就业提供了持续完备的服务体系,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愈加完备,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治安情况持续向好,各项权益得到保障,能够保证其安心、热心、用心在乡村能干事、干实事。
(二)形式多样,渠道通畅
国家通过“三支一扶”、苏北计划、特岗教师等项目定向招聘大学生前往基层服务,畜牧兽医站、渔业发展中心等公考职位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了专业性的岗位。由于农科大学生农业相关学科知识扎实,不少毕业生返乡创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除了职后引导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或返乡就业创业等途径,在职前,各高校通过志愿支教等志愿服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农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
(三)热情服务,积极性高
农科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与农科学科密切接触,在平常文化课中感受农业文化,在生产实践课程与实习等劳动教育中更是与农业直接接触。涉农院校积极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召开涉农培训班,培育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因此,农科大学生服务基层适应性较好,其所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极大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二、农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作祟,浮于表面
有些志愿服务团队和毕业生在服务乡村工作中不重视甚至忽略工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只注重照片是否拍得好看,是否能出宣传报道吸引眼球,而忽视工作结果是否能令人满意,忽视工作过程,往往导致工作不能做深、做实、接地气,实惠和红利也因此不能送到群众手里,效益不能被带到当地。这一方面是个人投机取巧的心理,另一方面是不少高校“重宣传、轻实效”的错误行政思路所致[1]。
(二)功利主义作怪,实效性差
许多农科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服务乡村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跳板。一方面为了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享受升学加分、考公加分的优惠政策。许多农科在校大学生和其他学科大学生一样具有一个共性问题,下乡进行志愿服务是为了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等方面“加分”[2],一旦分数封顶或者条件达到便即刻退出。这些功利性的想法便催生了不端正的工作态度,不仅不能够给自己足够的锻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不能为乡村振兴发展积蓄足够的力量。
(三)自身能力不足,有心无力
高等学校大学生接受的大都是面向城市的现代化教育,没有受到过乡村工作的职业化教育,因此,将自己的知识能力与乡村振兴工进行匹配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无法胜任基层工作,作为具有先天优势的农科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时也有相同的困境。在交流沟通方面,经常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在交流障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逐渐丧失工作的热情。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对基层服务的农科大学生也提出了一定要求,然而部分农科大学生自身学科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将文化、技术带给农民,也就无法在乡村大显身手。
(四)创业困难重重,步履缓慢
农科大学生返乡创业,除了需要扎实的农业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市场经济相关的知识储备,对农科生来说这无疑提高了创业的门槛。随着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带货直播、旅游创业等一些新兴经营方式层出不穷,更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的经营模式才能盘活项目、创业富民。如果没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再没有硬实力支持,那必然错失发展的大好机会。
三、农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提升路径
(一)加强爱农学农意识培养,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无论是职后工作还是职前志愿活动,服务乡村振兴不仅要有能力干,还要能主动干、用心干,这些都需要农科大学生从内心出发,有热情、有激情建设美丽乡村,有一腔热血服务基层。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涉农校院要多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优秀企业家论坛、走进乡村等活动,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作用,请老一辈农人用自身经历、故事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思想站位。团委要指导学生组织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严把审核关、严格培训关、严守出口关[3],对报名学生进行培训,再综合思想道德、行为品德、个人能力等方面的考察,选派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前往乡村进行志愿服务,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真做事、有实效,在用心服务过程中找出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探索解决的有效途径。在了解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成长的收获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乡村就业意愿,他们再同样以自身经历引导后续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形成“选拔一育人用才一回馈”的良性循环。
(二)拓展提升练就过硬本领,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高校则应该严格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确保学生学到真本领。涉农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學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动物科学技能大赛、全国水产技能大赛、“牛精英”挑战赛和“渔精英”挑战赛等,以赛育人,在全国性比赛中锻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在同台竞技中检验自身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此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也是锻炼学生能力、拓宽知识面的重要平台,在项目中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创造出有足够价值的产品。其次,还要学习新颖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提前了解市场的运营规律,为返乡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引导农科大学生利用好随手可得的资源信息是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政校企合作同频共振,创新涉农专业实践教育路径
新时代的农科大学生得益于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等教学理念,在理想信念、综合素质、工作能力、沟通表达等发面都有均衡的发展。作为涉农校院,进一步“精耕”已有的政校企合作育人品牌优势,为培育社会主义“新农人”聚势赋能,成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重点。应引导学生做好个人生涯规划,提前“把脉”行业发展机遇,为个人生涯发展下好“先手棋”;企业可以提前“把脉”行业后备军的发展状况,为企业良性发展下好“长远棋”;高校可以提前“把脉”人才培养的趋势短板,为培养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人才下好“关键棋”。在创新开展涉农专业学生实践教育路径的影响下,学生在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凝聚起了应将自身生涯规划融入行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向心力”,涉农单位与高校则共同肩负起了绘制出培养胸怀大国“三农”情怀的社会主义“新农人”的“同心圆”,实现高校、涉农单位和学生三方共赢。因此,应持续探索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促使政府、高校和农科生自身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完善和改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性进展[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是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作为与“三农”最贴近的农科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诸多优势,然而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育人摇篮的高等学府和肩负育人责任的社会与企业,应将资源联动结合,以促进农科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专业优势,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小龙.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引导机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6):164-170.
[2]管淑波,袁爽.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胜任力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12):128-129.
[3]肖苓.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胜任力提升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02):51-55.
[4]代兴梅,张艳,刘彦博.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科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105-107.
基金项目:2021年度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xjjxg2021-12。作者简介:周静鹏(1995-),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