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沽静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之际,以河南省职业教育为例,总结了该省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短板,提出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优势,使其培养的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破解乡村振兴的发展难题,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职教力量。
关键词:河南;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现状;策略
乡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尤其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应抓住这次机遇,主动承担起服务和振兴乡村的重担,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河南省職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现状
(一)河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
河南省较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22年的河南省职业教育大会显示:从职业教育的规模来看,全省共有职业院校554所,职业院校数量在总体规模上居全国前列;从政策来看,国家及河南省所颁布的跟职业教育和技能型社会相关的意见和方案使得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从职业教育的体系上来看,全省建立了中职一高职一职业本科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办学水平上来看,河南省的省级“双高工程”项目建设了102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2个高水平专业群,其中有6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高职“双高计划”;从社会服务能力来看,河南省职业教育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产教融合项目,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绩
河南省职业院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扎根基层,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例如,“互联网”+电商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河南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以“互联网”+电商技术为开发点,通过搭建电商平台、送课下乡、技术助农、青年红旅等方式使当地农产品销售模式由传统向电子商业新型进行转变,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十电商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职校学子巧手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鹿邑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深入郑家集村街头巷尾,用巧手勾画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不仅改善了乡村居住环境、弘扬了传统文化,师生自身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偏差
(一)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足
河南省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业经营单位中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比超过70%,高中或中专的占22.1%,大专及以上的仅占6.2%。由此可见,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应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提速器”[1]。但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0.78%、41.38%和40.12%,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却只占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的39.41%、38.97%和39%,当年中职教育在校生数占比低于招生占比。高职教育更是如此,当年其在校人数占比远小于招生占比。这都说明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不足。
(二)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设置较少
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以培养能够服务现代农业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然而,从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可以了解到,河南省涉农的高职院校仅有5所,仅占河南省高职院校数量的5%。从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来看,2019年,我省专业布局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8.93%、37. 19%、53.88%,各产业的专业中学生比例分别为1.42%、21.85%、76.73%。专业布局以面向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涉及到的专业数量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从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来看,2022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拟招生的专业中,与农林牧渔专业相关的专业仅占招生专业总数的1.5%,“农业+”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对缓慢,加上如今职业院校更多是面向城市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农学特色淡化,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去农”倾向较为明显[2]。
(三)职业教育对毕业生扎根农村的引导性不强
随着农村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对能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物流等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但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返乡建设的热情不足,农村出身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见过大城市的繁华后,会有是“返乡就业、创业”还是“在大城市打拼”的思想困惑。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引导毕业生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乡村振兴。
(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等非农领域流动,这导致乡村的教育、科技、医疗、文化和管理人才较为短缺。而目前,职业教育中相关课程的设置却未能根据乡村振兴的需求做出调整,其培养的人才仅仅是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才,而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
三、河南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一)在人才培养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
1、加强职业教育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首先,应筑牢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即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使全省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其次,应开展高职院校的“双高工程”和职业本科试点建设,努力把职业教育办成深受社会、家长和学生认可的高质量教育。
2、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优势。首先,职业院校应深入农村开展乡村志愿服务等正面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其次,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应深入农村开展公益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增强农村从业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最后,应完善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让农民能够持证上岗,以证就业和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3、夯实职业教育地位。首先,应大力引导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其次,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最后,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宣传表彰力度,改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积极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人人愿意参与其中的大众教育[3]。
4、完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河南省职业院校中,一部分学生来自青海、西藏等贫困地区,贫穷与落后导致这些地方的学生辍学人数较多。而为了让这些濒临辍学的学生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继续落实甚至是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资助,确保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资助政策落实到位,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使之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服务地方产业,推进乡村振兴[4]。
(二)在人才培养上——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1、加强专业建设,全方位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第一,加强跟农业相关的职业院校以及专业建设,建设以农业为主的高水平专业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第二,职业院校应丰富教学内容,找准自身的教学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知名度,增强专业吸引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职业院校应对接现代农业、满足农村人才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精准培养学员。第四,在涉农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应丰富涉农教师的实践经验,使其加强与农村及农村企业的交流、联系与合作。第五,在教师引进方面,应打破“唯学历”的选人用人标准,破格聘用一些从基层出来的农业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才,以此来激发其他农民学员的学习劲头[5]。
2、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多元成长通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稳步发展高职教育和职教本科教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路径与渠道能使职业教育变得更有吸引力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在人才培养上——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优势
1、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三農”情怀。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技术,还要政治知识过硬、思想先进,更要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情怀。因此,职业院校应通过班会、党课、团课、思政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市情以及乡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正确定位自身价值。潜移默化引领学生积极扎根农村,切实投身专业学习,培养其“三农”情怀,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2、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日渐凋敝,这些都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可使更多贫困学子、返乡农民工、基层农技人员、村“两委”干部有学可上,进而更好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结语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河南省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党为国培养更多愿意扎根农村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带领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41-49.
[2]卢文凤,徐小容,赵福奎.困境与突破: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偏差与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7):21-27.
[3]苏于君.发展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N]。经济日报,2020-12-02(11).
[4]陈小刚.陕西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4):83-85.
[5]赵军.让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提速器”[N].通辽日报,2021-01-17(03).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22-ZD-JH-00217。
作者简介:张洁静(1991-),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
(责任编辑 张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