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境遇与路径

2022-05-30 05:51康立芳
学理论·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全媒体

康立芳

摘 要:全媒体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集合体,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拓宽了覆盖面、增强了吸引力、提升了影响力、增强了时效性。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削减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传统优势、吸引力、影响力和时效性。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创新载体,净化和优化全媒体环境,更好发挥高校教师主导作用与大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全媒体;全媒体传播;执政党认同;执政党认同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9-0061-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1]全媒体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生成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生态。全媒体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分析全媒体时代賦予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提出全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新思路,对于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时代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新机遇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信息源相对单一,在传播内容上强调“统一口径”,在传播形式上突出“我说你听”。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信息源趋向多元多样,传播内容强调“差异化与个性化”,传播形式突出“交往互动”,形成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生态。全程传播,是指全媒体可以避免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向大学生传播执政党认同教育内容;全息传播,是指全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直播等多样化形式和手段向大学生传播执政党认同教育内容;全员传播,是指全媒体赋予各类教育主体向大学生传播执政党认同教育内容的机会;全效传播,是指全媒体可以精准地向大学生传播满足其个性化需要的执政党认同教育内容。

第一,全媒体时代的全程传播,拓宽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覆盖面。全媒体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延伸时间、拓展空间、扩大规模。在传统媒体条件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执政党认同教育内容有限,课堂教学持续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课堂教学所能覆盖的大学生规模有限。在全媒体时代,执政党认同培育可以实现社会化和大众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可以实现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步、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同步、“课上进头脑”与“课下进头脑”互补。便于携带的电子书、随处可听的有声书、随时可看的精品课等新兴媒体产品,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覆盖面。大学生是“学生”和“网民”“学校人”和“社会人”的集合体,全媒体时代的全程传播,使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时间不限于“学时”,空间不限于“课室”,对象不限于现场的“观众”与“听众”。

第二,全媒体时代的全息传播,增强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吸引力。全媒体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呈现形式多样的信息内容。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主要媒介是静态的文字与图片、动态的语言与影像,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吸引力有限。在全媒体时代,适应“读图时代”与“触屏时代”的新要求,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信息内容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交替或者集中呈现,给大学生以生动直观的视听体验、符号记忆与情节记忆,增强了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感染力。譬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创作和出版《新中国发展面对面》,推出纸质书、微信公众号、有声书、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读深入浅出、阐释通俗易懂、观点权威准确、文风清新简洁、形式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三,全媒体时代的全员传播,提升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各类教育主体都可以向大学生传播执政党认同教育内容,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主体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明显增加,各类学习资源与教育素材可以实现共享。在全媒体时代,各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各类教育主体在议题设置、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方面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大学生在提问、评论、分享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地位趋向平等、关系趋向民主,大学生对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逆反心理锐减,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思想互动与情感沟通加深。

第四,全媒体时代的全效传播,增强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时效性。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各类教育主体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向大学生传导执政党认同教育内容,教育主体的信息更新滞后,大学生的信息反馈延时,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在全媒体时代,各类教育主体在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同时,改变“大水漫灌”的单向传播,创造性地运用“键对键”的形式,注重传播差异化与教育个性化。教育主体通过微博、微信群、朋友圈、QQ群、QQ空间等新兴媒体适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愿,都会在新媒体这个‘晴雨表上有所体现。”[2]针对大学生在执政党认同上的思想困惑进行分类教育,增强执政党认同培育的精准性。同时,教育主体可以利用全媒体第一时间向大学生推送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最新资讯,引导大学生第一时间展开主题讨论。譬如,高校组织学生集中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第一时间聆听“思政大课”,是执政党认同培育的生动实践。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新挑战

第一,全媒体的全程性,削减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传统优势。全媒体的全程传播,使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突破了时空界限的束缚,多元多样的历史信息和政治内容“全天候”“全覆盖”地向大学生传送,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传统优势。在现实性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政治内容有限,其统编教材只能呈现中国近现代史的“纲”与“要”,其教学时间也只能满足讲清中国近现代史“纲”与“要”的需要;依托于通识类、专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时间有限,未能实现“全天候”与“全覆盖”。如何在进一步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传统优势基础上,推进通识类、专业类课程“课程思政”走深走实,发挥全媒体“全天候”“全覆盖”的技术优势,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全媒体”在教育时间与空间上相互补充、相互衔接,是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第二,全媒体的全息性,削减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吸引力。全媒体的全息传播,使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给大学生以深刻的视听体验;全媒体的全息传播,顺应了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感官刺激”的心理需要,他们往往满足于碎片化阅读和浮光掠影式的浏览,难以进行深潜式阅读和深层次思考,难以在思想认识上聚焦、聚神和聚力,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认知和记忆停留在感性阶段,对执政党的认知和认同停留在感性层面,难以走深走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方面存在“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土气”的短板,“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有待提升,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待增强。通识类、专业类课程在“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有待提升,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待增强。如何在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配方、工艺和包装的基础上,发挥全媒体优势,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全媒体”在信息呈现方式上相互补充,是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第三,全媒体的全员性,削减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影响力。在全媒体的全员传播图景中,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富于互动性,平等参与、即时互动的过程,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启示。与“全员育人”的目标对标对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工作队伍在数量规模、素质效能、同向同行等方面存在短板。出生与成长于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倾向于平等互动、即时反馈的教学范式,目前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未能圆满实现师生平等互动、信息即时反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开讲人”的全媒体素养不足。如何发挥全媒体在师生平等互动、信息即时反馈方面的独到优势,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全媒体”在师生互动与信息反馈上同向同行,是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第四,全媒体的全效性,削减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时效性。全媒体的全效传播,使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凸显时效性,与时俱进、即时更新的历史信息与政治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思想动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在充实最新时政内容与研究成果方面存在滞后,未能第一时间将最新时政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反映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中,未能第一时间将大学生在执政党认同问题上的思想困惑、认识误区、理论盲区反映到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中。如何在加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尤其是教学体系更新的基础上,发挥全媒体在推送最新时政信息与前沿研究成果、反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方面的信息优势,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全媒体”在信息更新方面相得益彰,是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新思路

第一,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思想为王”的理念,认真审视教育内容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同全媒体的关系,是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关系。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必须着眼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培育大学生的执政党认同,需要实事求是地叙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二,创新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载体。要将全媒体的技术优势与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传统优势有机结合,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网上与网下培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拓展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时间与空间。在“进教材”环节,推动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步呈现,在纸质教材中以二维码形式嵌入线上教学素材,增强纸质教材的可读性、观赏性与吸引力;在“进课堂”环节,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深度融合。既完善“面对面”的教育引导,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入脑”,又深化“键对键”“屏对屏”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使“键对键”“屏对屏”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走心”,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时代感。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上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强化全媒体内容建设,创作和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新媒体产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

第三,净化和优化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全媒体环境。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面临的全媒体环境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既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正面信息,也有干扰主旋律、传播负能量的负面信息。营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全媒体环境,是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3]面對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要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理论成果、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知识成果、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学术观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育资源,借助青少年关注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第一时间进行推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及时澄清模糊认识、修正错误认识、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思想性与理论性、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广泛深入地面向大学生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唱响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主旋律,壮大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正能量;“深入研究网络意见领袖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机理,努力培养扶持一些思想倾向积极、熟悉网络规则的骨干人才成为意见领袖。”[2]强化舆情监控,深化舆情分析,针对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上存在错误或者偏见的言论,开展有理、有力、有节的批判和斗争,坚定捍卫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思想阵地。高校要为净化和优化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全媒体环境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一是设置正能量文章池,加强时政要闻和正能量内容的人工干预。二是要增加正面内容弹窗比例,实现正能量内容的强效抵达。三是全力打压涉嫌违规低俗自媒体账号。依据“自媒体八大乱象”的标准,对低俗内容和账号采取强力打压,对违法违规和“标题党”内容采取“零容忍”[5]。

第四,更好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同样,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质量与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实现课堂教学“主渠道”提质增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要求:“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7]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都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都承担着“授业者”“解惑者”与“传道者”的三重角色。中国人民大学靳诺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教授课业知识和能力的‘授业者,还应该成为传播品德和价值的‘传道者。”[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8]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挖掘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找准本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结合点,实现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克服“标签化”“两张皮”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强化教师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健全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发挥校内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在课程思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课程思政前瞻性问题的集体攻关[8]。

另一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运用全媒体进行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能力与水平。高校要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全媒体专题培训,增强教师的全媒体素养,提升教师运用全媒体的能力和水平。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教师需要增强本领不足、本领落后、本领恐慌的紧迫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学习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需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半径、拓宽眼界视野、提升工作本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必须放下架子,弯下身子,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互动、讨论。”[9]高校教师需要以民主作风、平等姿态、开放心态通过全媒体平台走进大学生的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动态,走进大学生思想空间与精神世界,了解他们“怎么说”“怎么看”“怎么办”,感知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时、全面、精准地了解大学生对“四史”的认知状态、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状况,及时、全面、精准地点评大学生对“四史”的历史记忆与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提升思想交流的深度和情感互动的温度,增强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亲和力和精准度,优化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效力与效果。“新媒体中的原创日志、简短微博、共享状态、分享心情、撰写说说、发表评论等点滴记录,均是学生个人内心真切的感悟,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从认知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感悟的过程。”[10]高校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深入分析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个性化需要、差异化需求,洞察大学生在执政党认同领域的知识增长需求、能力提升需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需要,使执政党认同培育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无缝对接”。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需要着力推进教育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贴近“0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实际的鲜活语言和表达方式,“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善于汲取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资源和话语素材,积极反映大学生的现实需要”[11],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宏大叙事微型化、学术语言生活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大学生传导符合执政党认同培育需要的教育内容。

第五,更好发挥大学生在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全媒体为大学生获取“四史”的资料和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在接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历史记忆信息的同时,通过转发、转载、讨论、评论,深化和升华对历史记忆信息的理性认知与价值判断。全媒体所承载和传导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历史记忆信息,给大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听觉体验,激发大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触发大学生深刻的思考与领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朋辈群体以新兴媒体为媒介,通过集体学习、讨论、评论历史记忆信息,相互促进、相互教育、相互引导,实现大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譬如,大学生微信群、QQ群要真正落实“群主负责制”,真正做到“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规范微信群、QQ群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和观点表达。推荐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担任“群主”,或者由辅导员担任“群主”,定期组织大学生微信群、QQ群群主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大学生微信群、QQ群舆论生态的分析和研判,使大学生微信群、QQ群成为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助推器”。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微信群、QQ群的思想引领者,坚决摒弃“装聋作哑”的心态,积极主动在大学生微信群、QQ群发言发声,对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的言论要及时肯定、积极转发,对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的言论要及时矫正、澄清认识,对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错误的言论要及时批判、消除影响。辅导员要在大学生微信群、QQ群、朋友圈中发挥政治领航、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弘扬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主旋律、传递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正能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音;主动拣选最富精神营养、最具思想含量的信息,通过个人朋友圈、大学生微信群与QQ群向大学生推送;主动抵制和消解执政党认同培育效果的“噪音”与“杂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1).

[2]袁民.论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35-3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3,43-44,28.

[4]李骏.有的放矢:构建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9-08-07(17).

[5]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87-18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6)[2022-03-2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万玉凤,梁丹.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0-06-06(1).

[9]贺军生.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传媒,2017(5):80-82.

[10]王振友,趙星,石慧.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55-58.

[11]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