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弄清核心素养的内涵,而且要理清数学知识中蕴含哪些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此深化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以“定值问题”为例,在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抽象出一般结论,同时在运用结论和构造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问题;综合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侧重结论教学,满足“奇特”的性质推广,忽视过程的探究,从而使得学生对过程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的认识不够充分,不仅影响到了数学应用,而且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定值问题”不仅揭示了圆锥曲线的几何本质,而且体现了动中有静的辩证思想;它不仅是高考的热门考点,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 若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笔者以“定值问题”为例,以“问题”为驱动力,带领学生共同探究蕴含其中的有趣结论,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借助类比推理,诱发学生深度思考
利用类比推理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其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学中,将相似或相关的内容合理进行类比,引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认知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教学中切勿直接将结论抛给学生就急于应用,那样只能将学生培养成解题的“工具”,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案例1 探究“椭圆斜率之积为定值”.
师:如图1所示,已知AB为圆O的直径,点P为圆O上的任意一点(异于点A,B),连接PA,PB,试问k·k是否为定值?为什么?
圆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以圆为问题的切入点更易于引起学生共鸣. 问题给出后,学生很快就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这一性质得出k·k= -1,即k·k为定值,定值是一个常数.
师:如果将“圆”改为“椭圆”,你能给出完整的问题表述并加以证明吗?(学生思考片刻后都跃跃欲试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2:如图2所示,已知椭圆+=1(a>b>0),点A,B分别为椭圆的左、右两个顶点,点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异于点A,B),连接PA,PB,试问k·k是否为定值?为什么?
师:表述得非常准确,那么该问题如何求解呢?(与圆相比,椭圆略显复杂,教师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生3:设点P的坐标为(x,y),则+=1,再利用斜率公式化简消元易得k·k=-.
师:你们是否得出了与生3同样的结论呢?(学生纷纷点头)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灵活掌握了证明的方法,不过点A,B一定要是椭圆的左、右两个顶点吗?如果是上、下两个顶点是否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呢?(问题给出后,学生开始积极地进行验证)
生4:经过验证发现,当A,B为椭圆的上、下两个顶点时,该结论依然成立,即k·k=-.
师:很好,如果将该问题继续拓展,转化为一般性问题,你认为点A,B还可以如何变化呢?
生5:点A,B为中心弦AB的两个顶点.
师:分析得非常好,探究过程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请同学们课下进行验证. 这样我们从特殊出发,通过推理验证发现了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是推理公式、证明结论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探究容易发现,虽然点P为动点,但k·k却是定值,在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规律,这正是学习数学的有趣之处.
师:如果继续探究这个问题,你认为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扩展呢?
生6:接下来我们可以将椭圆换成双曲线.
师:很好,对于这一类圆锥曲线有很多相似之处,限于课堂时间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圆”入手,通过类比联想使问题由特殊向一般转化,发现一类问题的性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明晰证明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實践亲身推理验证,以此借助类比联想让学生再“跳一跳”,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了一类问题的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运用结论,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
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若“数”与“形”能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而且可以优化解题过程,尤其解答几何问题时,数形结合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思想就是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图形问题的,这样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与理解自然就是解决代数问题的关键.
案例2 如图3所示,已知点A,B分别为椭圆+=1的左、右两个顶点,点P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异于A,B两点),直线AP,BP分别交直线l:x=4于M,N两点,求线段MN的最小值.
师:观察图3,结合案例1,你能够得到什么?
生7:k·k=-=-.
师:很好,该图形符合案例1中的探究条件,因此结合基本图形可以得到对应的代数式. 本题要求线段MN的最小值,则先要求M,N的坐标,那么求解时如何选择参数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呢?
生8:可以将直线PA或PB的斜率作为参数.
师: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8:若设PA的斜率为k,由题意可知点A(-2,0),则直线PA的方程为y=k(x+2),令x=4,可求得点M的坐标;又k·k=-=-,故直线PB的斜率为-,同理可以求出点N的坐标. 这样求线段MN的长时可以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得到关于k的表达式,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师:很好,思路清晰,运算过程简洁,参数选择适当,很好地利用了案例1的结论,可见生8对基本图形已经掌握得非常娴熟了,值得表扬.
生9:我刚刚解题没有选择斜率作为参数,选择的是点P的坐标. 以点P的坐标为参数,根据两点式容易得到直线PA,PB的方程,接下来与生8的解答过程基本相同.
师:很好,大家可以顺着两位同学的思路“解一解”,比较一下优劣.
生10:将斜率作为参数的运算更简洁,求解更方便.
师:确实,因为生8在解题时很好地应用了图形的特性,从而使解题更加方便. 在研究解析几何问题时,如果能将“数”与“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往往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几何问题是被公认的难点问题,除“难”在思路外,运算也相对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算技能和运算技巧. 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思维难度,还要考虑运算量. 解题时要引导学生提升思维的高度,降低运算的难度,以此优化运算程序,提高解题效率.
[?]探究问题本质,激发学生创造力
若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凭简单地强化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问题的本质,提高思维的敏锐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案例3 如图4所示,已知点M
,-1为椭圆+=1内一点,M为弦AB的中点,求弦AB所在的直线方程.
师:对比案例1,观察图4,图4中是否有满足条件的基本图形呢?
生齐声答:没有.
师:那么是否能构造出以上的基本图形呢?
生11:如图5所示,连接AO并延长AO交椭圆于点C,连接BC,则k·k= -.
师:很好,基本图形构造好了,如果能够求出k的斜率,结合点M的坐标,即可求得直线AB的方程,那么如何求k呢?
生12:这个很简单,如图4所示,连接OM,根据已知可得OM为△ABC的中位线,则OM∥BC. 又k=-2,于是有k=,进而求得直线AB的方程为2x-8y-9=0.
师:很好,这样我们通过构造基本图形顺利地建立起了等量关系,使问题迎刃而解,可见同学们对基本图形已经了如指掌了. 其实在很多题目中,基本图形并不会直接给出来的,往往需要后面不断地尝试、试探,因此解题时要勇于尝试,发挥动手实践的优势,以此挖掘出问题的本质,提升解题效率.
纵观历年高考,圆锥曲线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门考点,尤其对于“定值问题”更是考核的重中之重,要想让学生将此类问题学懂学会,靠单一的“题海”强化往往是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引导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认清何为偶然现象,何为必然结果,如何将特殊推广至一般,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演绎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不仅要将知识理解到位,而且要理解学生、理解教學,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出科学的指导,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才能让学生掌握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