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君
摘要:当前,互联网对教育越来越具有积极影响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智能技术已经日益普及,混合式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文章立足于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混合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在大学英语课堂应用混合式教学时,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要素,将从互联网上获取的素材与教学文本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高效沟通,构建一个多方位的教学交流平台。
一、现代大学英语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一)“哑巴英语”现象严重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缺陷,部分教师只重视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忽略了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英语是一门语言,用于学习、交流和沟通,想要学好英语,学生必须掌握运用英语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也不够上心,还有部分学生存在英语口语问题,达不到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
(二)课堂互动性不足
在传统的英语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目的,有时只顾着玩手机。
同时,在课堂互动时还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而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只坐在教室的后排,逃避教师的提问。这种流于表面的课堂互动,削弱了英语这门学科应有的高互动性,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动”起来,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一乏味,无法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着备课的内容,无法与学生开展交流,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探讨的途径。
二、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策略的优势
(一)通过互联网获得优质学习资料
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精神。在互联网上,学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积累丰富的英语词汇量。同时,教师也通过互联网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而不局限于课本中,既能开阔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又能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二)营造生动有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运用互联网,能使原本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讨论,营造生动有趣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趣味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有针对性地接受学生的反馈,从而开展高效的课堂讲解。
此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能运用科技手段来优化和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通过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化。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的安排是由教师统一设置,讲授什么内容,也是教师在备课时已经提前决定好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学生满足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通过互联网能选择多种主题和角度的英语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多元化的视角讲解英语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积极主动地延展英语教材中的知识,培养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知识层面的提高。
如在讲授“fight with force of nature”时,教师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料,简单介绍拿破仑这个人物,并设置一个人物简介模块,让学生对这个模块进行补充。很多学生做了比较充足的课前预习,并通过互联网获取了大量资料,运用播放视频、口头讲述等丰富的形式,对这一模块进行补充。有的学生选择口述拿破仑简介,有的学生制作课件,介绍拿破仑的生平,并在课堂上播放自己收集的相关视频资料,分享自己的感想。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变得更好,教学效率也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现教学内容紧跟现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的文本,而教材的编订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更新,而互联网则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补充。大学英语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能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内容,营造一个丰富而立体的课堂环境。学生也能從现实出发,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英语学习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来延展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知识,拓宽大学英语学习的广度。
如在讲授“the pace of life”时,单元课文与当前的现实情况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能让学生把文本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同时,互联网的资料能紧跟时代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趣味性互动。
(三)增强学生多样化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单方面地接受知识,始终处于被动的模式中,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生的思维日趋成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观念,他们对“我要怎么学”“我要学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教师通过互联网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升英语素养。同时,学生也能自主地将课堂内容与社会发展热点相结合,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如在讲授“fight with force of nature”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what is the nature? what are the forces of nature?”这两个问题,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的图片。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向其他学生展示。通过这样的启发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为学生展示洪水、干旱、火山爆发和地震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并英文标注volcano、earthquake、snowstorm、avalanche等。这些图片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加贴近,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The forces of the nature mean the power aspects of nature and weather.”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开展情景对话,围绕自然灾害这个主题,还原自然灾害发生前后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以及师生交流的多样性。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单方面讲授知识,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为主,这种模式无法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而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英语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究英语知识,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将课堂上的英语知识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的动态过程中,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升英语素养,各项能力都能平衡发展。
如在讲授“the pace of life”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播放一个介绍当前生活快节奏的全英文视频,并让学生根据视频,归纳出段落大意。这样一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是大学时期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将传统课堂的优势与智能化教学相结合,真正落实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混合教学模式具有在线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应用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为大学英语改革开辟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列斌.智慧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湖北经济学院U校园智慧平台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
[2]王越.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路径提升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
[3]刘爽.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线上線下衔接问题探讨[J].山西青年,2022(7).
[4]章素苹.基于移动APP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
[5]王亚敏.新媒体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报业,2022(4).
[6]何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英语广场,2022(6).
[7]郑娜娜,张金焕.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课堂为例[J].校园英语,2018(44).
[8]黄菜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英语广场,2022(5).
[9]刘悦.基于线上平台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J].现代英语,2022(1).
[10]孙光宇.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9).
[11]邓奕华.蓝墨云班课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智慧课堂效果探析——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6).
[12]蔡立颖.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究》[J].高教探索,2020(1).
[13]刘凤,何芳.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与评价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9(2).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