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莲
【摘 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会使用特殊的符号、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来记录生活。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绘画水平也随之发生着改变,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一幅幅作品孕育而生。如今,一线美术教师时常会在课堂上用丰富的内容来激起学生的绘画兴趣,但即便如此,有的学生对绘画也提不起兴趣。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关键词】绘画兴趣 探索研究 情境课堂 课外活动
美术教学也称为美感教育即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通过美育提升学生的认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美術课堂在注重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绘画兴趣,愿意用画笔记录、表现美好。美术课更多的是直观教学,本应比其他课程更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呢?笔者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想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导入新课时适当运用情境,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教学。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导入,如可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欲学”;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学生因探究而求学;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引起关注而要学;描绘画面,呈现现象,产生美感,使学生因爱而恋学……这些都能引发学生努力探究的心理。
如在教学“装饰瓶”一课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瓶子,并清洗干净,这个过程在学生心里就悄悄地埋下了想象和创作的种子。在课前笔者播放了大量制作装饰瓶成功的视频,学生仿佛进入了瓶子的世界,他们在欣赏的同时感知装饰瓶的独特魅力,并不由自主地思考视频中装饰瓶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等,看完视频后一个个富有特点的装饰瓶在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下产生了。再如,在“什物拼贴”一课中,笔者以“牛仔布的奇妙之旅”的故事导入:一块牛仔布从小朋友的衣服上落下来,想去寻找自己的朋友。它走着走着碰到了其他的牛仔布头,它们在一起游戏,一会儿组成了一座房屋,一会儿组成了一条小溪、一座桥、一座山……朋友越来越多,不同“肤色”、不同纹理的牛仔布们在一起欢快地组合、移动、叠压、旋转……一幅妙趣横生的布贴画便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们再定睛一看,布贴画贴出了一头大象。神奇的布贴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出现不同肌理的材料,它们又可以变成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什物拼贴。”通过导入环节的激趣,以及在联系学过的“感觉肌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运用感知和想象力创作了一幅幅立体的拼贴作品。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求知,让学生在创作中发散思维,尽情地彰显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巧妙设疑,探究生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人,并能用他那精妙的语言让每一堂课“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想法,巧妙点拨,就可以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和广泛的共鸣。
例如,在“亮眼睛”一课中,笔者出示猫的眼睛在一天中呈现的不同变化的图片,问学生:“为什么猫的瞳孔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为什么猫的瞳孔有时会缩成一条线?为什么这根线还有区别?为什么猫的瞳孔有时候是圆形的,有时候又是椭圆形的?为什么猫的瞳孔还会放大和缩小?为什么它的眼睛会发红光?”这一系列问题抛出后,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讨论,家中养宠物的学生兴致格外高涨。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原来猫的瞳孔很大,负责瞳孔收缩的肌肉很发达,猫眼会一日三变,猫的瞳孔在白天或者光线强的情况下是长的,而且光线越强则越细长,在夜晚或光线暗的地方呈圆形,其他时候是不同程度的椭圆形。猫的眼睛还有反光膜,这就是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显得特别亮的原因。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经历、表情的人的眼睛的特点。再如,在“相同图样排排队”中,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二方连续图案?它们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方法做成二方连续图案?这三个问题逐渐深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二方连续图样原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二方连续图案指一个单位图案沿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做有规律的连续反复排列,并且,二方连续图案不仅可以画,还可以采取剪纸、实物拼贴、拓印等多种形式表现。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和喜悦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有趣得多。
学生在教师的设疑中探索、思考,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兴趣悄然生成。有了兴趣的支撑,学生在作业中才能以持久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在作品中体现出思考的痕迹。
三、分层作业,尊重兴趣
在作业环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面对作业迟迟不下笔,或者空白。教师问:“怎么不画?”学生会回答:“不会。”很多时候学生的“不会”会被理解成智商不高或懒惰,但调查发现有些学生真的不会画或者不知道该画什么。鉴于此,在“双减”政策之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内容与层次有别的作业;基于学生学习基础与精力差异,设计弹性作业,让学生选择完成。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指出,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界,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例如,在“看花灯”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①画出你喜欢的花灯,从造型和色彩上画出独特花灯。②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花灯,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群体的。③元宵节,赏花灯,置身于花灯的海洋里,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用画笔记录下来。从画花灯到设计花灯再到灯市氛围,三个作业层层推进,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进行习作。再如,在“色彩的纯度渐变”一课中,笔者的作业设计为:①尝试用彩铅或水彩笔中的颜色,表现出色彩纯度的变化,注意色系的选择。②运用水粉颜料中你喜欢的色彩,逐渐加入灰色,有序排列。③精心设计画面,用色彩的纯度变化表现出层次感。作业由易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绘画水平有目的地选择作业,有效地避免了无从下手的问题,在游戏中、尝试中顺利地完成作业,让学生更加自信。
由此可见,在作业布置环节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精心设计不同层次、难易有别的作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有换位思考,尊重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四、多元营造,升华兴趣
一般来讲,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活动中,更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美术课外活动是提升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课外创造的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美术体验。教师可以多元营造艺术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外组织一些形式多样、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如校园内的班级黑板报比赛、主题手抄报比赛、运动会标志设计、班级班徽设计、墙绘、六一儿童节“童心童画”美术作品展等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舞台,以巩固拓宽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如在学完“我造的车”一课后,教师可以举办一个小小的车展;在一系列的泥塑课后,可以举办一个陶艺展。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及热爱学校的情感。在活动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愉悦地交流与合作,整个过程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学生们的参与下,校园艺术氛围越来越浓烈。
除此以外,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多加辅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比赛。对于获奖的学生,学校可以额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我们知道,在学生的心中都有渴望被表扬、渴望成为偶像的愿望,教师充分运用这种心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画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教学的首位。总而言之,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努力营造活力课堂、动感课堂。在课外应该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塑造美育环境,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展现自我,同时树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不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