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猜想成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拐杖”

2022-05-30 03:08姜小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猜想拐杖文言文

姜小艳

【摘 要】借助注释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贯穿整个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然而注释中只会出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大多数的字词解释不会出现在注释中。因此,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离不开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已有的积累进行“猜读”“猜译”。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比较、联系上下文前后对照、组词入句、借助义项等方法,让猜想成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拐杖,从而达到理解文言文字词的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 字词理解 猜想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离不开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已有的积累进行“猜读”“猜译”。而这两个练习要求分别在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后才出现,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应该如何落实三至六年级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呢?

一、起始年级启蒙渗透

三年级是文言文教学的起始年级,对一些字词,只需掌握大体意思,不需要精益求精,可以通过前后对照来猜一猜字词的意思。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兔走触株”的意思,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出示“兔走触株”中的“走”)

师:说说看,“走”现在指什么?

生:走路。

师:速度怎么样?谁来走一走?

(一生慢慢走上前来)

师:当时这只兔子是像他这样走的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是这样走,它就不会折颈而死了。

师:很好。由此可见,这里的“走”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跑,速度很快地跑。

师:那你能再猜猜“触株”的“触”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猜可能是“碰到”或“撞到”的意思。

师:到底是碰到还是撞到呢?再联系后面的“折颈而死”想想看。

生:应该是“撞到”,说明力量很大。如果是碰到的话,兔子不会死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当我们不理解一个字时,可以前后对照,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这个字的意思。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联系下文的“折颈而死”,来猜测“走”和“触”的意思,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兔子死了来猜出“走”是快速地跑,“触”是“撞到”的意思。这样不刻意讲解,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同时传达给了学生一种理解字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测字意的方法。

二、中年级掌握方法

(一)组词入句猜一猜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课后题中出现了这样的练习题:

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胤恭勤不倦。(疲倦)

家贫不常得油。()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道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古今同义词的练习题。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能熟练运用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的方法,也能运用其他方法理解文言文字词,此时提出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古今同义词,应该是水到渠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知晓这一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谁有好的方法读懂文言文?

生:看注释。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现在请同学们看注释后来读一读第一句,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懂。

(师出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生朗读)

师:谁读懂了?你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胤恭可能是个人吧,他很勤奋,学习永不疲倦,所以他博学多通。

师:我很好奇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生:胤恭。

师(笑着问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不同意,這个人叫“胤”。下面的注释中说“恭勤”是“肃敬勤勉”的意思,就是说他谦逊有礼,又勤奋,人们才说他是博学多通。

师:这个人你刚刚说他叫什么?

生:胤。

师:胤是他的名字,这个人姓什么?

生:这个人姓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第一个注释说“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

师:你很会学习。我们刚刚说借助注释去读书,她做到了。这个人就是车胤。这篇文言文不是每个字都有注释,如“倦”字,我们该怎么理解?

生:疲倦。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给“倦”组了一个词,他想到了“疲倦”,这样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板书:组词)

师出示读古文小诀窍:

反复朗读是关键,课文注释结合看。

据字组词入句中,牢记方法在心间。

师:那我们再看一看这个句子里面还有哪个字也可以用这种组词的方法来理解。

生:勤。

师:你想到了哪个词?

生:勤学。

师:你们还能想到哪些词语?

生:勤奋。

生:勤学好问。

生:勤劳。

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词语,哪一个放在这个句子里面最合适?

生:勤奋。因为第一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车胤谦逊有礼,勤奋学习、不知疲倦。

师:这个同学用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选“勤奋”,不选“勤劳”?

生:因为这里是说胤好学,所以选“勤奋”不选“勤劳”。

师:是的,我们可以扩很多词,但是还要选择一个适合句子意思的词。谁能用这种方法再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出示“家贫不常得油”)

生:我由“贫”想到了“贫穷”“贫困”,由“常”想到“经常”,由“得”想到了“得到”,这句话是说车胤因为家境贫穷而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师:真棒!古文中有些字跟今天的意思差不多,这类字我们就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句中的重点词和整句话的意思。当遇到没有注释的古今同义字词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法进行理解,并用顺口溜揭示“组词入句”也是一种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诀窍。接着通过“勤”字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会组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联系文言文内容进行选择和验证。最后再学以致用。引导—新授—巩固—运用—小结,一气呵成,从而达成让学生习得方法的目标。

(二)结合上下文猜测理解古今异义字

到了五年级,理解字义又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猜测理解古今异义字。猜测古今异义字和多义字的意思,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还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只要引导得好,学生还是能掌握方法、形成技能的。

(1)联系词的色彩猜一猜。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后第2题中的“誉”“弗”“立”三个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尽相同,而且又都是一字多义。习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字意。这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还停留在组词入句猜测字意上,很显然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了。如“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的“誉”很显然不能只理解为“称赞”“赞誉”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陷”的注释,理解卖者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在贊誉自己的盾。但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很显然是带有贬义的。从词的感情色彩上来推断,“誉”应该是“夸耀”的意思。

(2)借助义项猜一猜。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字意,借助工具书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师:对楚人卖矛和盾这件事,后人是如何评价的呢?

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通过注释,我知道了“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在同一个世界站立。

师:你认为这里的“立”是什么意思?

生:站立。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这里的“立”有站得住脚的意思。

师:能说一说你的理由吗?

生:就是说这两种事物不能同时立身在同一个世界里。

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词典里“立”的解释,再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哪一个解释最合适?

生:我明白了。“不可陷”指无法穿透,“无不陷”指什么都能穿透。“之”指“的”。“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两种事物。“同世而立”就是同时存在的意思。

师:同学们,当一个字有多种意思,你们又不能准确说出时,不妨借助工具书,查找它的解释,再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能使理解更准确。

以上教学片段,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整句的意思,学生对“立”的理解有三种意思:①站立;②站得住脚;③立身。显然都不太准确,教师便引导学生查工具书,了解“立”字有哪些解释,让学生结合前文,说说“不可同世而立”的东西是什么,再根据常识判断出“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两种事物,进而明白“立”在句中的意思是“存在”。这样对词意的理解就更精准了。

三、高年级综合运用

到了六年级,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这时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其中,通过归类比较再进行猜想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归类比较法就是对一些特殊字进行归类性学习,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的现象进行归类比较,从而理解它们的意思。

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一课的课后习题:联系上下文,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的意思。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到“之”的解释,再出示文中带有“之”字的句子: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通国之善弈者也。

③惟弈秋之为听。

④一人虽听之。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生通过归类比较,联系上下文,对照解释,进行猜测辨析,就能准确地理解“之”的意思了。

总结上文的几种猜测字义的方法,笔者教给学生如下口诀:诵读全篇,掌握停顿;借助注释,粗通全文;猜测字意,多法相联;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自我验证,成功相伴。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是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是个难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猜想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拐杖”,这样必将在小学文言文字词教学这块沃土上种出最美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猜想拐杖文言文
相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爷爷的多功能“拐杖”
不倒拐杖,让老人出行更方便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多功能运动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