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现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初探

2022-05-30 02:14:48黄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表现性笔者同学

黄霞

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满腔热情地讲授知识,学生机械地听记知识要点。这样的课堂毫无生机,无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一致,顺应了儿童“爱表现”的天性。学生为了完成表现性学习任务积极参与,主动实践,获得知识并形成技能。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创新性,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并挖掘其潜能,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营造和谐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表现有以下几点原因:①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学生担心表现失常;②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很少给学生表现的机会;③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學观念,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做学生的引导者、赞赏者。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图片、声音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心平气和,面带微笑,让学生倍感亲切。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表现力。如表情要丰富,声音要抑扬顿挫,语言要有感染力,甚至可以运用夸张的动作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心情愉悦,思维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丰富,表现欲望强。

例如,在教学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一课时,笔者播放欢快活泼的音乐《金色童年》,学生一听音乐情绪高涨,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笔者也融入学生中,和他们一起摇头晃脑哼唱歌曲。接着让学生观看一组儿童快乐玩耍的图片,一下子勾起了他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此时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满怀期待地看着老师。“童年如歌,婉转悠扬;童年如画,五彩斑斓;童年如诗,令人回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童年的水墨画》。”通过声情并茂的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前置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前置”是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其放置在学习活动之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只是在教师指引下被动地接受学习,目标意识不强,学习过程与效果不尽如人意。表现性学习课堂是要制订表现性任务并通过恰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并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做到有备而来,积极主动地向着目标努力。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笔者制订表现性任务学习单:动物王国要开展“我爱我家”演讲比赛,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一个代表当以下动物(燕子、蟋蟀、蜜蜂、松鼠、蚂蚁)的代言人,介绍它们的家。一提到当动物的代言人,孩子们都兴致勃勃。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动物家的特点,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上网搜索,有的向家长请教,有的参观博物馆,还有的在树林间、草丛里寻找……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加上对文本的研读品味,孩子们不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讲清楚了它的优点,称赞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在表现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主动地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表现自己,达到“学以致表”的目的。

三、及时点拨,鼓励学生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确能为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合作协调、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但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向学生抛出一个讨论的话题,任由他们讨论也许收效甚微。教师要合理地分组,可以把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分为一组,选好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让合作学习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职责,齐心协力地完成表现性任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另外,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要全程参与活动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点拨并鼓励每个学生踊跃展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时,笔者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出示活动要求: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交流。笔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学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及时点拨,“你们可以通过读诗表现春天的美,还可以说说脑海里呈现的美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们一定会有更好的设想”。组内学生豁然开朗。经过讨论,他们汇报: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画出来;要唱一唱这秀丽的春色;要演一演生机勃勃的春天。经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积极交流并踊跃展示。

四、多元评价,提升综合素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让不同的评价方式贯穿课堂。评价要多方位、多角度,客观、公平,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表现的动力。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这样多元的、多层次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逐渐走向深层的、立体的思考,走向深度学习,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时,笔者告诉学生班级要举行“故事大王”争霸赛,在小组内选拔的基础上,每组评选出一个代表参加班级决赛。出示活动要求:①小组成员轮流讲故事,声音响亮,注意语气,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②组内同学认真倾听,适当点评,推荐一人展示。同学们讲得绘声绘色,听得极其认真,评价客观公正。有的对同学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有的还提出中肯的建议。通过同学互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参加班级决赛,笔者请其余同学来当裁判,并出示评价标准:①内容完整,口齿清晰;②语气恰当,情节生动;③感情到位,声情并茂;④仪态大方,动作适当。同学们根据选手的表现打分并进行客观评价,笔者再结合选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选出班级“故事大王”。活动中,通过多元的、多层次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表现性学习是适合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唤醒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作为一线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他们的表现力,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于‘表现性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JY2020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表现性笔者同学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4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新校长(2018年7期)2018-07-23 02:58:58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