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
【关键词】方法类读物,致用性阅读,节选片段,情境性理解,迁移应用
阅读,总是某种阅读类型的阅读。自我导向的致用性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类型,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普遍应用。让中小学生经历自我导向的致用性阅读,形成这种阅读类型的阅读经验并初步掌握其阅读方法,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但这种阅读类型以往较受忽视,语文教师对这种阅读类型的了解也很不够。本文阐述方法类读物的特征,解说致用性阅读的要领,以增加语文教师对这种阅读类型的了解,提升对这种阅读类型的教学指导能力。
一、方法类读物的类型特点
信息是资源,知识就是力量;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目的都是致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任何传达知识的书籍、信息类文本,都应该是致用性的。但本文所讲的致用性阅读,含义要狭窄得多,特指方法类读物的阅读。
方法类读物,是为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的实际问题提供具体方法、策略或者方法论指导的图书和文章。它们的书名或篇名,常常有诸如“技巧”“方法”“策略”“如何”“艺术”“有效”“高效”“学会”等词语,或者隐含着上述词语的意思。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说清楚,听明白》《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高效率读书法》《有效沟通》《思考的艺术》《倾听的艺术》《当众说话的艺术》《超级聊天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
方法类读物的内容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讲述某个专业领域,如教育、管理、商务等各项工作的方法或策略;一类是较通用的,涉及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如思维方法、阅读方法、学习策略、沟通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
方法类读物的语篇类型特点,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比较来认识。
1. 方法与原理
方法类读物大致相当于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所界定的“实用型的书”[1],但偏向于他所界说的第一个小类。按照艾德勒的界说,实用型的书有两个小类[2]:
第一类以行事的规则为主,例如烹饪书、驾驶指南、他这本讲如何阅读的书等。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方法类读物。
第二类重在阐释规则背后的原理,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经济、政治、道德巨著就属于这一类。阐释原理的书,看似纯理论的书,但它与纯理论的书之不同点在于,所论述的是人类行动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终究是可以做得很好或更糟的实用的问题。因此,尽管论述经济、政治、道德原理的书籍中并没有明说,但高明的读者总能从所论述的原理读出言外之意,并衍生出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一些方法、策略。
把论述经济、政治、道德的书籍,包括涉及人类行为的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书籍,归入实用型的书,这是很有见地的。确实,从严格意义上说,“一本实用型的书没有被实用(致用)地阅读……就是失败的阅读”[3]。
然而,讀这一类看似纯理论的书,并且从其所论述的原理衍生出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在阅读方式上,毕竟与以说明方法或策略为主要内容的方法类读物有很大差别。
这并不是说,方法类读物里没有原理、没有理论。方法类读物当然以具体的方法、策略为主要内容;但是,为了说明方法、策略之所以可行和有效,必须阐述那些方法、策略所依据的原理,有的还用较多的篇幅来阐述原理。而且方法、策略所依据的原理不仅仅是上述被归入实用型的书那一类学科的原理,还包括被艾德勒称为“纯理论”领域的学科理论。比如,如何阅读、如何沟通,就与哲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生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理论有关。
原理和理论是方法类读物的重要内容,理解并相信方法、策略所依据的原理和理论,是方法类读物阅读理解的重点之一;然而,这往往也是难点之一。方法类读物毕竟以方法、策略为主要内容,因而在阐述原理和理论时,有时较为概要、简略,有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还刻意回避一些专业术语而改用看似易懂的日常用语来表达。概要、简略,加上日常用语,如果作者处理得当,就能做到言简意赅且通俗易懂;但是,要将原理和理论言简意赅且通俗易懂地转达,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实际的情况往往是述说难以清透,有时还词不达意,因而反倒难以理解,或者造成误解。
2. 方法与程序
方法类读物与程序性文本是两种语篇类型。
程序性文本中的“程序”,是“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程序是规定的,其步骤或流程是固定的,执行不受具体情境影响,按步骤和流程操作所得到的结果一般也是固定的,学成之后的执行是几乎自动化的正确习惯。比如“洗手标准七步法”,标准是规定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但凡洗手均要按此标准执行,按七步法洗手的结果是免受细菌、病毒的侵染,如果养成了习惯,每次洗手就会很自然地用七步法,而无须刻意协调动作。
方法类读物中的“方法”,涵盖三类知识类型:
(1)方法,即“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4],做某件事的有效方法。比如阅读方法、演讲方法、教学方法、科学方法、研究方法等。“有效方法”是建议性的指令,方法的实施受具体情境影响,其步骤或流程可因情境不同而有所调整,按步骤和流程操作所得到的结果,也会因不同情境而有差异,学成之后的实施则必须是主动的、由主观意识促使,有时还需要有主动努力去做的意志。
(2)策略,即策略性知识,包括策略使用的情境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等。比如记忆策略、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市场营销策略等。一般来说,策略比方法使用的领域更广泛,受情境的影响更大;尤其是与人打交道的一些策略,无论是策略的使用还是策略使用的效果,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3)关于自我的知识,即对自己个性、能力、情绪、情感、态度、信念等方面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东西南北,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喜怒哀乐,各式各样的人情世态,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为了有利于学习者关注方法、策略使用的情境,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把方法、策略这类知识技能称之为“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技能,梅里尔定义为:“从一组条件预测结果或者从一个未曾预期的结果查明欠缺的条件。”[5]这一定义,有两个要点[6]:
(1)条件和结果。“发生了什么”技能,由一个“如果……那么”的命题表示;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果自然发生。比如,如果有效地使用“浏览”(具备条件),那么就能快速地知道一篇信息类文本的主要内容(结果自然发生)。反之,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却不能够回答“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未曾预料的结果),那一定是没有学会浏览的方法(欠缺的条件)。
(2)一组条件。条件是一个情境特征,有不同的值;结果也是一个情境特征,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组条件导致一些结果;当条件改变时,结果也相应改变。
比如,同样使用浏览方法(具备条件),一本理论性的书与一本方法类的书(条件改变),所要知道的主要内容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结果也相应改变)。
方法、策略是情境性的,方法类读物也是情境性的。
首先,作者论述某种有效方法,必然基于他所置身的情境。比如讲阅读方法的书或文章,作者当然在讲他所赞赏或主张的“那一种阅读”,一定有作为前提的特定情境的预设。比如:我国古代的读书法,主要是学习圣賢“经史子集”的读书法,或者是把古文的种种技巧应用于八股考试文的阅读法。方法类读物,无论作者是否明说——作者往往不加明说,它们所论述的都是基于某种情境的方法、策略。
其次,为了证明方法、策略的可行和高效,方法类读物往往会举一些成功实施的案例。这些案例,其实也与构成情境的其他条件有关系。情境是由一组条件构成的;成功的案例,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运用这样的方法、策略而取得了显著成效。
另外,方法类读物中,有一些是讲述作者从自己的经验提炼出来的方法,并用自身的经历来证明该方法或策略的成效。基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是高度情境性的,其方法或策略或许是个性化的、个人性的。
“情境”,是方法类读物阅读理解的关键。
是否把自己纳入“同类的情境”,决定了读者是否去阅读某个领域的方法类读物,决定了读者是否能够理解作者所讲述的方法、策略,更决定了读者(学习者)是否愿意将知道了的方法和策略应用于自己的实践。
换句话说,读者是否把自己纳入“同类的情境”,决定了实用型的书是否有用。
综上所述,方法类读物的语篇类型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原理、方法、情境。
二、阅读情境与阅读目的
1. 方法类读物的阅读情境
方法类读物是情境性的;读者阅读方法类读物,也是情境化的。
在常态的情况下,读者去阅读某个内容主题的方法类读物,大致是以下几种阅读情境:(1)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比如上大学、入职、调换到新岗位、创业、步入婚姻、养育孩子等,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主题的“方法类读物”。[7](2)意识到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想通过阅读相关的书或文章,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方法,比如关于阅读方法、学习策略等。
(3)为提高工作能力,被上级要求,阅读和学习指定内容主题的书籍,相当于通过阅读参加职场能力提升的培训。
(4)听别人介绍,或同学、同事推荐,也去阅读那些被赞誉“很有用”的书或文章,并期望对自己也“很有用”。
(5)平时就关注与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某个内容主题,经常探测方法类读物的书讯,时常阅读一些富有新意的方法类读物,并有意识地谋求应用。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阅读情境,读者在阅读方法类读物之前都已经有明确的致用目的,都自知是为了解决某些或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而去阅读;即使是“被要求”的阅读,也是在阅读之前就被明确地告知要学以致用。
在阅读之前,意味着读者对书或文章的内容尚未知晓;在未知晓阅读的内容之前,就已经有明确的致用目的,这是方法类读物常态阅读的最主要特征。
2. 致用性阅读的致用目的
致用性阅读,是以读者的致用目的为主导的阅读活动。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1)以读者的阅读目的为主导的阅读活动。任何书或文章,都至少有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主导的,读者依照作者的写作目的,完整地阅读并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一种是由读者主导的,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有选择地阅读并利用文本中的某些内容。
对同一个读者来说,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上述两种方式的阅读往往不能兼得,也无须兼得。一般来说,理论读物的阅读,以作者主导的阅读方式为常态;方法类读物的阅读,则以读者主导的阅读方式为常态。
方法类读物当然也可以进行由作者主导的阅读。
例如阅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了解这本名著深远影响的基础上,梳理整本书的脉络逻辑,对书的八章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但是,这种方式的阅读,或者仅把这本方法类读物当成资讯,或者将这本方法类读物误认为理论读物,要么是一种异态的阅读(为了介绍这本书),要么是一种变态的阅读(如果目的是致用的话),换句话说,其绝不是实用型的书正当的读法。在这里很有必要再引用一次艾德勒的告诫:“无法让一本实用型的书被实用(致用)地阅读,就是失败的阅读。”[8]阅读之前就已经有明确的致用目的,并以读者的致用目的主导阅读活动,这必然导致读者对方法类读物作选择性阅读,无论是对一本书还是对一篇文章。
(2)读者的阅读目的是要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有必要区分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问题,与读者通过阅读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写作方法类读物——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讲清楚所推荐的方法或策略,阐释原理以证明方法或策略的有效、可信,借助案例或者自己的经历表明实施方法或策略的可行、高效。
作者可以解决他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是较高质量地完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也就是读者在读的这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但是,正如艾德勒所说:“任何一本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9]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是读者“你”而不是作者“他”。
读者“你”阅读方法类读物——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中介目的。在阅读中,要根據自己的致用目的,有选择地阅读理解有助于“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第二个是最终目的。在阅读后,“你”要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或策略使那个实际问题得以解决,或部分解决。
只有先达到中介目的,才有可能达到最终目的;但阅读中的中介目的是否达到,判断的依据则是阅读之后“你”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而实际问题的解决,只能靠“你”的实际行动。
致用性阅读的致用目的,贯穿方法类读物的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三、完整语篇的致用性阅读
完整语篇的阅读,致用性阅读只是作为阅读的预备阶段。
1. 对一本书
(1)通过探测性阅读,或利用信息源知识,或是被要求,获取一本与自己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属于同类情境的方法类读物,或者把书中可能较特殊的情境与自己所处的情境相联系,从而视为同类情境。
(2)预览。
(3)挑选与自己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直接相关的某些或某个章节,略读。借助原理阐释和案例讲解,理解方法或策略;标记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并记录自己的感想。
(4a)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想重点学习的一个或几个方法或策略。这取决于读这一本书准备花多少时间。
阅读方法类读物,与其说是阅读理解,毋宁说是学习。试图通过阅读一本书,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试图在一本方法类读物中学到许多方法或策略;试图阅读一遍或几遍,就学会书中讲述的方法或策略。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4b)如果经常阅读同类书籍,有丰富的致用性阅读经验,或许在有较深感触的同时,已联想到自己所处的问题情境,并获得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顿悟式启示。
在方法类书籍里,以某人的轶事为案例,尤其是作者用自身的经历来证明方法或策略的成效的,往往是这种“顿悟式”启示。但是,“顿悟式”启示,显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a)节选(复印或标记)与重点学习的方法或策略直接有关的那一页或几页,进行下文要讲的“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
阅读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以致用为目的,学习一个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策略,相当于参加一门数天的专项培训课程;也就是说,其价值与数百、数千乃至数万元的学费相当。
(5b)如果不想进入“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那么“你”只是知道了某个方法或策略而已。也就是说,这本书对“你”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没有用。而且所谓“知道了”通常是暂时的,隔不了多久就再无踪影。
2. 对一篇文章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要求,阅读一篇“同类情境”或视为“同类情境”的方法类文章,包括别人从某本书节选的一个章节和一个完整的单篇文章,通常都有较高的致用价值。
但是,如果一篇文章较短小,那么很可能它只是把方法或策略作为谈论的话题而已,因而阅读理解也只能是知道了而已;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材料,其本身就不可能用于致用性阅读。我国现当代一些文人谈读书、谈读书方法、谈读书经验的文章,有不少就是这样的“无用”文章。
另一方面,如果从某本书节选的是一个很短篇幅的片段,通常意味着很难真正理解,因而也不太可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如果对那个片段有感触,最好找到片段出处的那本书去读。
(1)预览。
(2)挑选与自己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直接相关的某些或某个片段,略读。借助原理阐释和案例讲解,理解方法或策略;标记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并记录自己的感想。
(3a)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想重点学习的一个或几个方法或策略。这取决于读这一篇文章准备花多少时间。
(3b)如果运气好,或许在有较深感触的同时,已联想到自己所处的问题情境,并获得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顿悟式”启示。
(4a)节选与重点学习的方法或策略直接有关的那些或那个片段,进行“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
(4b)如果不想进行“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那么“你”只是知道了某个方法或策略而已。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对“你”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没有用。而且所谓“知道了”通常是暂时的,隔不了多久就再无踪影。
四、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
致用性阅读真正的阅读对象,是书中某章节的一个节选片段或单篇文章的一个节选片段。
如果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有数个节选片段,那么就应该数次进行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如果数个节选片段都指向同一个方法或策略,则视为同一个节选语篇。
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读者要达到上述的中介目的:根据自己的致用目的,阅读理解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致用性阅读的阅读理解并不容易。因为节选语篇所讲述的方法或策略,是“同类情境”通用的规则。只有读者联系自身所处的特殊情境,才能对通用规则有较贴切的理解,才能将通用规则应用于自己所处的特定情境。
换言之,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要求读者加入一些文本之外的东西,使方法或策略的学习得以情境化。
例如:从《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这本书中,节选出一个语篇《肯定式探寻模型:微笑着解决问题》。[10]如果省略该节选语篇的解说文字的话,它的核心内容是这样一个模型:
那么,读者在阅读理解时就必须:
(1)加入自己的理解。联系相关章节,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节选语篇中的方法、策略及其所依据的原理。
研究表明,做事效果好坏、效率高低,并不是同样的行为精熟度的差异;不同的效果、效率,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乃至行为的观念。也就是说,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策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策略,不仅要改变原来的行为,往往意味着还要改变行为的观念。因此,理解一种新的方法或策略,往往意味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而改变观念,就是对自己的思想、习惯、信念的自我挑战,往往会引发情绪、情感、态度的复杂感受,即要加入批判性反思。
(2)加入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曾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在这一情境中发生了什么。例如,加入这样的情境——当孩子的成绩单不理想时:
反思发生了什么,即“从一个未曾预期的结果查明欠缺的条件”[11]。“未曾预期的结果”,是与自己期望相背离的结果,也就是为什么那个实际问题会成为问题;“查明欠缺的条件”,是要查明造成问题的主观原因,也就是在处理那个问题时自己所欠缺的有效方法或策略。如此这般,在这一具体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有培训专家把这一步细化为几个步骤[12]:回忆过去的经历或者思考将会面临的此类问题情境;描述经历、问题;使用节选语篇中的知识点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看看作者是如何解决的;记录这一思考过程的学习心得并与别人分享。比如在上例中,作者大概会这样建议——当孩子的成绩单不理想时:
(3)加入把所学的方法或策略用于具体情境的想象[13]。设想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具体情境中自己使用所学的方法或策略的具体方案,并从一组条件预测结果——所谓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说原来的问题不存在了,而是说要通过使用新的方法或策略,今后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像任何学习计划一样,所设想的具体方案应该满足如下标准[14]:特定的——具体要干什么?可测量的——怎么知道获得了成功?可获得的——目标现实吗?资源丰富的——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是否有足够的相关信息?有进度的——在什么时候完成各个不同的步骤?例如,设想自己即将面临的一个新情境——暗恋要表白吗?
(4)如果与同伴一起学习节选片段(如“被要求”的阅读情境),与同伴交流各自对以往问题的反思和今后行动的设想,相互评议。
阅读理解方法类读物的节选语篇,相当于参加一门专项培训课程。优质的培训为什么有效呢?自己通过阅读学习能不能像参加优质培训同样有效呢?致力于职场能力提升的培训师赵周解析道[15]:
◇圖书=核心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作者的)书面表达◇培训=核心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培训师的)口头表达+I“图书”特指方法类读物的节选语篇,优质图书与优质培训的区别,不在于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而在于培训中增加了“I”。
◇I=激活经验+促使参与+催化应用换言之,“I”就是致用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上面讲述的,在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要主动加入(1)(2)(3)(4)。因此,“图书+I=培训”。
如果掌握了方法类读物致用性阅读方法,那么,“读任何一本30元的致用类图书,完全能达到参加3万元培训的效果”[16]。赵周说得有理:“方法类读物”,“你不必读完全书,更不必担心记不住,能用上一点就值回百倍书价”[17]。
可惜,真实的情况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失职——中小学几乎没有教过致用性阅读[18],致使很大一部分国民缺乏致用性阅读能力;纵使有再多的方法类读物,如果阅读者缺乏致用性阅读的能力,也只能是0%的成效。
“发生了什么”技能——方法、策略,本应该是学校教育、成人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类读物的致用性阅读,事实上是国民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最主要的阅读类型。自我导向的致用性阅读,其重要性,任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五、阅读之后:在实施中深化理解
致用性阅读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理解”,而且是“应用”;阅读方法类读物,不仅要思考,而且要行动。
首先,阅读后要及时行动。“研究人员发现,在看到或听到一个方法之后24小时之内就将其付诸使用,它就可能被永久使用。”[19]学以致用,就是把自己已学到的方法或策略,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迁移应用大概有两种情况:
1. 在同类的特殊情境中应用
比如,一本书的浏览方法,应用于科学教科书的浏览,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法类书籍。
2. 在复杂的情境中尝试运用
一般说,策略尤其是与人打交道的策略,使用的情境是变化的、复杂的。比如前述的“肯定式探寻模型”的例子,那位读者要在生活、学习、工作的真实情境中试图“微笑着解决问题”,想必会有种种不同的遭遇:有时圆满取得效果,有时可能结果很糟;对有些人、有些事可以用这个办法,对另一些人、另一些事用这个方法则行不通。
上述两种情况,其实就是方法、策略在“做”中继续“学”的两条路径:
一条是在应用中,使通用规则“特异化”[20]。比如,节选语篇的致用性阅读,经常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法类书籍,从而形成具有这类节选语篇特色的致用性阅读更为细致的方法,生成致用性阅读更为高效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
一条是在尝试运用中,逐渐辨析出较宽泛的策略适合使用的“一组条件”,生成生活、学习、工作中适合使用的情境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比如前述的“肯定式探寻模型”例子,在坚持尝试运用中,那位读者会慢慢摸索到一些经验,逐渐明白在什么场合、对什么样的事、对哪些人可以“微笑着解决问题”。
至此,方法类读物的致用性阅读,才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