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神祇寄乡情

2022-05-30 10:48袁家方
北京纪事 2022年9期
关键词:帝君城隍狐仙

袁家方

各地的士人们把家乡的神祇带到京城,在会馆里奉祀。

都说“入乡随俗”“入境问俗”,北京那么多寺庙那么多神祇,足够他们祭拜的,还用千里迢迢,带上家乡的神去京城赶考?

换个角度思考,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会馆就是士人们在京城的“家乡”,家乡是不能没有家乡的神供祭拜的。人家也有道理。

京师九百余士人会馆,迤逦分布在从崇文門到宣武门再到广安门的广大区域。九百多个地方的各色神祇来到京城,簇拥在内城南城墙外,为北京的民间崇祀文化,增添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会馆里供奉的神祇,大略说来有三个类别:科举功名的护佑神;桑梓神明;创建会馆的先贤。

文运功名的护佑神

为试子科考服务的会馆,供奉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显然是第一位的。

京城的会试,是国家最高规格的考试,天下才俊云集,竞争激烈。试子们在会馆紧张备课,也自然会祈愿神灵的护佑,特别是文昌帝君的护佑。

福建泉郡会馆奉祀有“五文昌夫子神位”,这“五文昌夫子”,又称“五文昌”“五文昌帝君”,是道教奉祀的五位神明,即“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纯阳帝君”“文衡帝君”。相传此五神皆有护持文运之职能,而为士人学子所奉祀。各地还有加奉“至圣先师”“仓颉先师”等神祇的。

著名的湖广会馆,后院有乡贤祠,祠楼上书文昌阁,阁中就奉祀着“文昌帝君神位”。

更为多见的是崇祀文昌和关帝,是文圣、武圣并祀。例如:

安徽会馆中院第三进院,“斯文在兹”厅,崇祀着闵子骞、朱熹等。神楼上崇祀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像。

广东顺德邑馆有“厅事五间,中供文昌、关帝二神,同人岁时所恪事,额曰人伦魁首。”(《北京会馆碑刻文录》,王汝丰点校,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第178页)

安徽泾县会馆有老馆、新馆两处。老馆在前门外长巷头条,新馆在菜市口南横街。据泾县会馆《嘉庆二十二年四月新议馆规》记载,“老馆设立关帝神像,新馆设立文昌神位。每值诞辰,值年人通知同乡在京者于清晨齐集,拈香备品祭奠,午后享余。既以虔祝神寿,亦得共叙乡情。”(《北平泾县会馆录汇辑》,周向华、张翔点校,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27页)

在民间传说中有“五大家仙”,又称“五大仙”或“五大家”,即所谓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俗称“狐黄白柳灰”(或称“灰黄狐白柳”)。早年间的人们以为,这五大家是“亦妖亦仙”,如果侵犯甚至伤害它们,它们就会施妖术,使人们遭受这样那样的灾难;如果善待它们、敬奉它们,就会得到它们的护佑。所以,民间多有供奉五大家的。在五大家仙中,人们尤其对狐仙、黄仙和白仙更为敬畏,因为这三大仙的神奇灵异的传说故事也最多,特别是狐仙。

颐和园里的文昌阁

狐仙又称“大仙爷”,甚而,为了表示敬畏,特别把狐仙的“狐”字改成“胡”,称其为“胡仙”或者“胡三太爷”,意在避讳“狐”字。

狐仙是一位不见佛道经典著录的民间神仙,民间奉祀它为“财神爷”。可为什么当年那些“士人”在会馆供奉起狐仙来了?

原来,清代的官员以“大仙爷”为“守印大仙”,即守护官印的神,并在官府内设专门的祭拜地。在今福建、台湾及山西等地明清衙署遗迹中,仍能看到。例如,山西平遥古城、榆次老城的县衙遗址,最后一进院落,就专有“守印大仙楼”。新绛县城的绛州州衙,其后花园有“嘉禾楼”,俗称“大仙楼”。据称是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知州李文洁所建。这里也有“狐仙守印”之说。

清人吴昌炽《客窗闲话》有“无真叟”篇,讲述的是浙江人章生,年已六旬,赴闽游幕,在台湾县署(时台湾隶福建)见到有幢楼专为供奉狐仙之所。楼上清洁无尘,中设几案,有神牌上书“无真仙人之位”。经主人应允,章生寄居楼下,并频频虔诚祝祷,伏祈庇佑。半年后的中秋夜,自称“无真叟”的无形仙人来会,人仙对话中,“章生曰:‘叟为何朝人,以何成道,因何不居山林而溷迹坐寰?请言其故。叟曰:‘吾曾见宋高宗南渡,至今五百余年矣。自天台得道后,奉天狐命派司是邑印信,故不得不居此耳。章生曰:‘凡有衙门,即有印信,其尽仙人司之耶?叟曰:‘然。章生曰:‘何衙署中有彰彰供奉者,有默默无闻者?叟曰:‘道蕴有浅深,故灵应亦有隐显。如世之官长有能有拙,其能者赫赫争先,其拙者事事退后,亦由此理。自是遂成相与,无夕不聚。凡章生有忧喜事,必预报之;有过失处,必规劝之。俨然哲友。”后来,遇到大难,章生还由于无真叟的护佑而脱险。[《客窗闲话》(正续),(清)吴炽昌著,石继昌点校,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32—35页]

吴炽昌约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的《客窗闲话》及续集,分别刻成于道光十九年(1839)、三十年(1850)。由是可知,嘉、道时已经有狐仙司印之说。再联系到山西新绛的绛州州衙“大仙楼”,此说还可上溯到明代。

举头桑梓有神明

会馆供奉家乡的神祇,尤以土地神、城隍神为常见。

在全国各地,最普遍的庙宇是土地庙。村落集镇、田间地头、路边屋前,几乎随处可见。在民间信仰中,土地神为地方守护神,是一乡一里之神。土地爷管田地收成,管地方平安,还管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在民间崇奉的诸神中,土地爷是级别最低的,但也是与人们最近的神,大事小情,都要拜土地爷。老电影《天仙配》里,七仙女和董永的婚事,就是土地爷给牵线搭桥的。土地爷是做善事的,济困扶危,也能惩恶驱邪。

土地神,人们习称为“土地爷”“土地公”,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称之为“福德正神”,是财神与福神。东南亚国家华人也多奉祀福德正神。泰国的潮汕人把“土地爷”原样照搬过去,并径称为“本土公”。

会馆里,供奉自己家乡的土地爷,记住老人家的“慈悲为怀”“与人为善”。这或者是那些士人们“离土不离乡”的乡愁所系。此外,还有“本馆土地”。福建的邵武会馆就供着“本馆土地福德正神神位”。

他们把家乡的城隍也带到了京城,在会馆里供奉起来。

邵武会馆是个府级会馆,会馆的神牌上,端端正正地写着“敕封邵武府训顺侯王神位”。邵武府下辖邵武县、太宁县、建宁县、光泽县等。会馆里也把所辖县的城隍逐一供奉,于是有“敕封邵武县城隍侯王神位、敕封太宁县城隍侯王神位、、敕封建宁县城隍侯王神位、敕封光泽县城隍侯王神位”。

城隍,是地方的守护神。关于敕封城隍,史籍记载中最为突出的,是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清代大体沿用了明代的“旧封”。敕封的城隍爷有不同的官阶品级,如正一品、正二品、三品、四品等,还有公、侯、伯等爵位。不仅如此,城隍神还由具体的“人”担当,就是将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的城隍神是战国时的春申君,北京是杨椒山,杭州祀文天祥等。他们生前善恶分明、刚正不阿、忠贞奉公,为青史留名。将这些名臣、英雄奉为神明,就是为了以他们的英灵保境安民,并监督当地官员的作为。特别是那些城隍爷显灵,救驾、救主,拯救一方危难的故事,更增加了人们对城隍爷的信服和敬畏。所有这些指向的是君主、朝廷的“神道设教”。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正可见以城隍神“设教”而得的教化之功。

尤需提到的是,福建一些会馆奉祀着著名的天后妈祖。据《闽中会馆志》记载:

汀州会馆: “馆之正殿祀天上圣母像。其神像及长案五供俱存”;“神殿匾额二,一曰‘德配坤元,咸丰六年华鼎初立;一曰‘慈恩廣被,光绪壬寅沈翔清立”。“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圣母圣诞,在本馆行大祭一次。”(《闽中会馆志》·汀州会馆,李景铭,民国三十二年[1944],未出版)

建宁会馆:“神龛专供天上圣母,神牌书三十二字封号。案前五供尚余三供。馆丁云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仍奉祀典无阙。” (《闽中会馆志》·建宁会馆,李景铭,民国三十二年[1944],未出版)

福州会馆:据《林则徐日记》,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二月二十八日:“壬寅。晴。早晨赴福州旧馆,移奉文昌帝君、武圣、天后神座安供福州新馆,午后设供,在馆中晚饭罢回寓。”又,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初二日的日记有“早晨诣福州会馆,拜文昌、天后。”[《林则徐集·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62年4月第1版,第68页、第225页]这两则日记明确记载了福州会馆的神祇供奉,不但有文昌帝君、武圣,还有“天后”,即“妈祖”;而且,新馆初建,林则徐先生亲自主持供奉仪式,一丝不苟。

这些都是北京会馆“妈祖文化”的重要历史记载。

各地的会馆,把家乡的天后、城隍、土地公乃至大仙爷等,带到京师来奉祀,或可说是“神道设教”有意无意间在会馆的延伸。若将其与会馆里的先贤尊崇、乡约、馆约等联系起来,实则是从不同角度、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官员、举子进行的全方位“教化”。

今天看来,各地地方神祇随会馆创建而进京,也丰富了当年京师的信仰文化。

吃水不忘挖井人

创建会馆,对在京的同乡和远在家乡的人们,是件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人们从会馆的创建伊始到后续的发展变迁,或勒石镌碑,或撰文修志,认真、仔细地记录下会馆的营缮、经营、管理。尤其是对会馆的创建者,还专门为他们纂修人物传记。在会馆里,还特别供奉这些乡贤的神位、神像等。

福州会馆位于虎坊桥南路西,今天北京工人俱乐部的位置,为明代政治家叶向高(1559-1627)捐宅创建。北京工人俱乐部旁,有福州馆街,就是因为福州会馆而得胡同名。

叶向高,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天启七年(1627)病逝。崇祯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据评价,叶向高善于决断大事,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协调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福州会馆,“馆内中院,祀叶文忠夫妇塑像,高二尺馀,文忠夫人穿霞帔绣鞋,侍从两列,男女各一。”(《闽中会馆志》,李景铭,民国三十二年[1944],未出版)在会馆中院设专门的神堂,以一组立体的“神像”,奉祀乡贤叶向高,这在北京的会馆中,当属凤毛麟角。

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的河南会馆(嵩云草堂),位于西城区达智桥胡同五十五号(旧为达智桥路北十九号)。同治十三年 (1874),兵部尚书毛昶熙等人,在会馆东建起了精忠祠和报国堂,供奉岳飞画像。

韶州会馆故地

道光十八年(1838),位于潘家胡同五十九号(原潘家河沿路西三十号)的湖北黄陂邑馆在修缮工程告竣时,也是马上就“敬立神座,中祀文昌,司科名也;旁祀二程,尊先贤也;从祀星六方伯,报义举也。”“二程”,指的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生于黄陂县(今黄陂区前川街),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自然是黄陂的名人。姜星六先生“捐千金改置潘家河沿之南北院”,为纪念他的义举,也安置神位奉祀。(《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97年12月第1版,第1350页)

《北平湖广会馆志略》一书,还专门为创修、续修湖广会馆的诸公辑录了“列传”,如明代创建人张文忠(张居正)公传、清代创建人刘文恪(刘权之)公传、清代创建人李少宰(李钧简)传、清代捐宅人叶给谏(叶继雯)传、叶郎中(叶志诜)传、叶观察(叶沣)传、蒋副宪(蒋祥墀,道光重修人)传、何文安公传(何凌汉,道光重修人)、曾文正公传(曾国藩,道光重修人)、谭文勤公传(谭钟麟,光绪重修人)、张通参(张仲炘,光绪重修人)传等,计十一位先生的传略。

除了在会馆设祠供奉,每年节祭祀之外,诸多会馆还编辑《馆志》《馆录》等,刊印成册,既在同乡中广为分发、传播,还特别存档珍藏。每逢主事人更换,还有移交手续。由此,这些会馆的乡贤历史的记述,才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后人感悟历史、追思先贤的宝贵资料。

作者说

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境写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的文章不好写。有根有据、扎扎实实,就是努力的目标,也是基准。

竭尽努力就是。

还请各界横挑鼻子竖挑眼。

猜你喜欢
帝君城隍狐仙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洪阳洞寻友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两难
世有白狐仙,一笑百媚生
帝君教子记
帝君求子记
《帝君求子记》
小狐仙操纵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