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我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攀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计算机科技和新媒体环境关系紧密,分析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而产生和发展的特殊专业,从处理对象、操作平台到结果形式都区别于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传统设计艺术专业。在高校培养上,艺术学方面的教学体系也应独立于其他艺术专业存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当思考目前传统的艺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复合培养方式,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符合新兴产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遵循多样化、全方位的角度。文章坚持和发展培育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旨在完善与高校实际教育情况相适应的人才培育规划,并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培养出适应当下互联网背景、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推动相关教育改革目标实现。
关键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180-03
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包含了广播电视、艺术设计、互联网信息工程、媒体传播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是名副其实的交叉型和复合型学科。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充分认识到在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要坚持教育模式创新,在对产业发展和专业背景有更深层次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调查研究,当前高校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数量持续走高,尤其是行业性专业人才紧缺,使该领域就业、招聘市场愈加活跃,各地高校也加大了对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投入力度。
但与其他传统艺术专业相比,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起步时间较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因此与当下市场及产业的发展需求还不匹配。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可发现,从事设计艺术类专业和信息互联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鸿沟还较为突出。高校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时,仍然倾向于请传统艺术专业的老师来参与教学活动,但在开设计算机和互联网实践课程时又由专业的计算机老师进行教授,导致学生在两种课程的学习期间难以融会贯通,在就业抉择阶段也时常面临就业方向上的困惑。有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最后从事了互联网和计算机行业,而从事广播、电视、动画等传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最后则选择了数字媒体艺术行业[1]。因此,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的缺陷使得该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很容易造成人才浪费,长此以往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必须更加谨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根据高校开设专业的具体设置,可以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成两类。一类是在设计类或美术类院系中开设此专业。在此情况下,学院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艺术内容的创作。另一类是在传媒类院校和工科院校开设此专业。此情况下,学院则会更加注重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进行内容表达。此外,从课程设置的阶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前期的艺术类基础课程与后期的艺术类实践课程两个阶段。
(一)艺术类基础课程
艺术类基础课程主要涵盖艺术历史、美学史、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同时也包含绘画基础、色彩原理、素描等一些艺术类的操作课程。但当前高校在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授课时,一般仍然选择与传统平面设计、动画设计专业学生相同的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此类艺术基础课程是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不利于培养其专业思维,往往是事倍功半,对高校来说也造成了师资的浪费[1]。
(二)艺术类实践课程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一般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操作类课程。例如,有与动画游戏相关的多媒体设计,也有针对人工智能、手机等硬件程序和应用程序开发与设计的课程。同时,还会在实践课程中加入AR、VR设计、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课程。虽然,高校从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和技能的角度出发,开设了多门类、多领域的实操课程,但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在短时间内开设如此多的课程,一般学生难以及时消化,时常出现学艺不精的问题,最后在择业阶段也常常出现择业困惑。具体而言,由于该专业的知识涉及面较广,专业内容较为高深,因此导致一部分艺术类课程呈现独立状态。比如游戏设计、计算机编程、广播电视等领域各個类别的课程都有独立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只能由本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因此许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课程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迷茫和困惑的心理,因为只能靠自己的复习和不断的实践才能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但在此过程中又缺乏专业老师的引导。基于此,数字媒体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暴露出许多问题[2]。
(一)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基础课教学计划
院系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应当首先明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本院校教育资源,审慎地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例如,在一些传统的艺术类院系中开设此类专业,应当侧重于艺术内容的创作,因此要加大对艺术基础课程的教授力度,适当减少对信息技术运用、媒体处理等信息技术类实操课程的设置。而在一些理工科院系中开设此专业,应当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与操作能力。艺术基础课程可以适当减少,而将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处理等方面的课程作为重点设置。具体而言,高校需要以完整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前提,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探索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应用,尤其要着重突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和高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水平,拓展学生眼界和知识面,强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效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现代化新型教育学科,综合来看是在数字化背景下,着重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学科,所以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完善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图形设计以及动画、动态化设计、影视创作编辑在内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2]。高校应进行专业课程规划的顶层设计,重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动数字化专业教育理念涵盖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同时要根据市场对数字化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及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二)实施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教学的艺术基础课培养模式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一般需要具备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因此院系在开设基础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尽量在低年级时就开设此类实操课程,让对艺术设计和计算机运用不熟练的学生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这样有助于他们在学习高难度课程内容的时候能够融会贯通,不至于产生学科学习割裂的问题。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调整基础课程顺序的方式,例如将软件运用纳入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课程,这样在他们今后学习艺术设计等具体实践课程时,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图的方式完成。总之,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运用要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艺术理论知识,同时使相应的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得到提升。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配备相应的多媒体实验室以及计算机硬件设施,如独立声卡、视频采集设备、专业监视器等,通过搭配相应的设计软件以及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满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积极整合网络资源,探索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设置和丰富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将素材、作业、教学视频和电子教案等收录其中,为学生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还可以增设作业批改、模拟考试、在线答疑等线上功能,提高教学效果[3]。
(三)制定方向性专业培养制度实践课程要具体化针对化
因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融合性、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所以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可以探索采用高年级分方向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学习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高年级阶段又面临择业的问题,此时院系可以通过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具体分设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软件设计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深入学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内容,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对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发展和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网络设计课程方面对学生的艺术操作技能有着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互联网相关的软件页面设计、数字游戏设计等内容进行视觉完善;而数字艺术设计领域则更加注重运用媒体平台进行艺术创作,对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内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影视动画方向的课程设计上,主要针对影视传播领域进行动画特效包装,运用技术进行内容加工和处理也有别于传统动画专业[3]。在具体的课程开设和选择方面,可以給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学生在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之后,可以为其量身打造适合深度学习的课程内容,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为其提供多种课程选择,同时也可以尽量减少其他关联性不大的课程学习,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四)双教师制课程教学以及考核模式
由于受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客观条件限制,艺术类教师往往不具备计算机技术操作等技能,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上,高校往往采取了跨专业教师合作授课的方式。例如,对影视作品进行包装宣传、新媒体网页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中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学生在具备专业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使用广告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内容,因此在师资配备方面,应当考虑多角度交叉的学科设置。在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上,高校也应当相对应地采取双教师制。例如在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由不同专业老师授课,在期末评分时可以由两位老师进行综合评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也要注重前后两位老师的衔接问题。同时,不同阶段的授课老师也要通过课堂测验、设计作业等方式来及时考察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调整课程进度,提升教学效果[4]。
(五)立足本土特色开展地域化艺术类专业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使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转变社会角色,融入当地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适当增加有关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尤其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本土的特色文化,与当地行政机关、企业积极合作,开展社会性、实践性教学。例如,贵州省部分传媒院校就开设了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相关课程,依托贵州省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资源,同时又依托西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开设了如影视节目策划、文化设计、品牌推广等相关的实践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性课程中,还推出了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运用课程。例如,在贵州省著名旅游景点内开展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内容设计,在省内新媒体平台中开展地方民俗、休闲旅游类短视频的制作等。开展地方特色实践性教学项目,可以让学生将理论落实实践,充分把自己的所学所感运用到项目设计中去。学生也能够通过前期的调研准备、中期的设计包装以及后期的反馈总结,全流程参与一个项目设计,使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素质得到有效训练,能够更加了解本地本土的行业实际,为今后参与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工作和提高自身能力打下良好基础[4]。此外,培养创新精神也是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重点,高校在设置和规划相关专业课程时,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的校内、校外活动,为学生接触电视台、出版社、媒体公司等创造有利环境,使学生可以经常性地参加与新媒体相关的创意活动。借助校内外各种创新平台,引导参与小组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其参与国内外专业大赛,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当根据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本土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例如,在课程内容、方向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应当有所创新。另外,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还可以充分考虑教学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进一步的优化教材,采用有别于传统媒体艺术专业的教材。不过,通过目前的市场调研情况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教材呈现总体数量较少、没有形成完备且全面的体系等问题,这也是高校今后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另外,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例如,对专业教师进行交叉性培训和教育,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一些美术、艺术设计知识;对艺术类老师要及时组织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培训,不断提升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打破艺术设计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之间的学科隔阂,使其能够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高校应当改变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国内的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使其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机会,同时也能扩大知识视野,为其日后进入行业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军.以技能整合为目标 强化艺术创意思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8(3):18-50.
[2] 王玉奎.我国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3] 蒲卫国,李爱民,李冀,等.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创新能力培养标准的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9(7):25-60.
[4] 郭晓,刚罡.数字媒体艺术缘何要常新常变[J].艺术教育,2018(16):44-80.
作者简介?潘璐,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