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2022-05-30 20:28邢伟
家长·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形色校园科学

邢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的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包括三个方面: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主要是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领会其中的思想与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除了探究实验,还可以采用实地观察、调查、跨学科学习、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勇于探究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植物的生活”,这单元的内容是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习观察和简单归类的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认同生物多样性。教师需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一般课堂的做法是按照课时按部就班地上完这一单元,植物的六大器官是在课堂单独进行的、内容是割裂开的。学生对一棵(种)完整植物的认识仅仅存在在课本上,并没有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去整体观察、应用,对更多植物进行观察、了解。课堂教学中受时间、地点、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进行现场观察,或课后的观察效率不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科教学发生了改变。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學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打破书本作为知识来源的限制,走进校园生活中,扩充教学知识量;拓展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反思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本文以“植物的生活”教材为蓝本,结合学校的植物分布和数学统计的相关内容,整合设计了“构建校园‘植物地图”的课程。课程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制作“植物地图”为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究,提升学生对植物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本研究中,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进行深入融合,所使用的软件包括ForClass知慧云教学平台、形色APP软件、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

一、现状分析

ForClass知慧云教学平台是一个基于平板的移动教学系统,它具有功能强大的备课授课系统,灵活授课,让教师走下讲台,更多地关注学生,基于课堂互动及时获取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学生随时随地按需学习,智能诊断快速聚焦学习问题,强化练习突破,记录个性化学习路径,了解自己让学习事半功倍;课堂教学行为与作业测评结果实时记录汇总,为教学评价提供可靠依据,科学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针对性分析报告,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形色APP软件是一款介绍植物的软件,可以给学生介绍植物信息,通过拍照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别不认识的植物。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是基于教育云平台的一个学习空间,学生每人都有独立的账号,通过“我的班级”模块,可以对班级通知、班级资源、班级圈、学生成绩、教师寄语、问题解答等内容进行设置。教师通过班级资源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自己的空间上传作品,方便评价者进行评价。在云平台中这些可操作性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在本文中借助上述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进行融合,将科学课堂转移到校园、家庭,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

通过整合的“构建校园‘植物地图”的课程,笔者借用平板电脑的形色APP软件和教学互动软件ForClass平台以及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深度融合,教师不再只是文本、PPT等演示文稿的演示,而是采用参观体验、交流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整合生活、科技、数学、教材内容,以探究模式为核心,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到整个的教与学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与探究的资源与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课例

下面,笔者就以“植物地图”主题活动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和高效融合。本活动借鉴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科学课两节连排,因此安排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课前环节。

(一)课前开展有效探究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有趣、奇特的事物,动手实践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源泉。课前,教师给予学生探究任务:利用形色APP,观察并识别校园植物特征与种类。探究形式是:小组合作,每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具体活动如下:教师通过ForClass平台推送“植物地图”的主题活动,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校园区域“植物地图”的绘制工作(由多个分任务组成),并介绍各项分任务的内容及完成的标准。教师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料包,学生复习植物的相关知识后,明确“植物地图”包含的植物内容。教师通过ForClass平台推送形色APP软件使用方法的微视频,学生观看后并小组讨论形色APP的使用注意事项。带着明确的任务,各小组规定的(分工负责的)校园片区拍摄植物,并利用形色APP软件识别植物并截图保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跟随学生一起走进校园,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可以现场询问教师,也可以发表在人人通班级平台中,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在实际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学生认识植物的茎、叶、果实等身体器官,对校园中常见植物进行进一步了解,初步感受分类的好处,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二)课中展示个性学习成果

经过了课前一节课的探究,在第二节课的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植物地图”。在绘制“植物地图”时,教师给予学生提供脚手架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创作、合作探究的氛围,借助ForClass平台及平板电脑的互联网络等学习资源与环境,方便学生学习和思考。小组完成基本的绘制任务后,并利用ForClass平台开展作业提交,教师现场得到反馈数据,针对学生的集中失误点,教师适时进行补充,进行植物知识的综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流程。将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程,用技术支持教学,让教学形式更具有多样性。

(三)课后创生多种交流方式

课后教师利用人人通平台为学生布置观察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学生利用形色APP软件拍摄小区、公园、外出游玩等生活中不认识的植物上傳至人人通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查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沟通;教师布置主题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查阅本市的市花或市树的有关资料、写关于“我与植物”的故事、制作关于植物文化手抄报等,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应用,进一步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在活动中,教师也提供关于制作挂牌的视频与方法,学生在人人通平台中,上传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教师也可以平台上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这个环节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深度的思考。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一)拓宽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生走进校园,身临其境,了解身边的植物,将课堂搬到校园,这就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利用形色APP这一环节,方便准确地了解植物信息,这是把校园自然资源转化为科学学习资源的首要过程。利用人人通网络平台,获取相关知识,并引申到校园植物的认识中。形色APP的有效调用,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习由课内自然而然延伸到课后的自主活动中,将各种可以辅助学习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被动的、静止的,转变为主动的、合作的状态,这也促进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拓展了课堂教学任务的深度,课堂展示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成性资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励更多学生思考和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更开放、更多样的学习环境,将知识、技术的学习融合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真实活动下,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开展深层次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

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前的校园探究与拍摄,学生带着任务走进校园、探究校园,开展个人、小组之间的探究活动;课中交流探究成果,并完成个性化的探究成果绘制任务;课后走进更多生活,了解更多植物知识,拓展知识,这样的交流更鲜活、更持久,学生记忆更持久,互动层次更深刻,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由于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在人人通网络平台上阅读相关材料,可以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思考。在ForClass互动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教师发布的活动,提交作业,课堂反馈及时准确,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互动活动保证了学生人人参与的热情,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融洽和谐。传统课堂中,生生互动较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便于互动的开展。教师对学生的平台交流内容随时跟进,随时快速呈现难点,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课堂目标适时调整,最大限度适应全体学生;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机会,技术的协助能有效辅助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深层次的互动,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三)开阔师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校园中的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学生仅仅靠课本中的知识,未必能全部认识,并了解其特点。对有的植物,教师也存在不认识的现象,而借助形色APP软件,既能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快速了解植物信息的渠道。另外,形色APP还有拍照上传的功能,即使出现未识别的植物,仍能让更多的专家学者看到,并做出解答。通过这样的途径,师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得到拓展。这个过程,学生需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对科学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应及时组织小组的协作学习、交流,教师根据情况参与学生的协作学习中,学生小组是异质结构的,小组成员之间是可以相互启发、指导的。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促进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过程,并适时地为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给予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提供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的指导,采用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在探究、预测、交流、解释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思考和探究能力。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要强调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小组的协作学习。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校园植物资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科学探究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究阶段,学生在“ForClass”课堂交互平台、形色APP、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中,完成校园“植物地图”的绘制,将科学知识建立与校园实践的联系,经过个人思考、小组探究,在不断的编程与修改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活动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由开始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阶段,选择以建立与生活直观问题的联系,回忆所学知识,进入学习状态,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在探究的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个阶段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讨论、互助、绘制,在这样的小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并且有了深度,学生逐渐开始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逐渐促进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提升。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资源、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知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平板中“ForClass”课堂交互平台、形色APP、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运用实地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形色校园科学
以光为笔,绘出形色世界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点击科学
竹里乾坤,形色无边
——袁牧竹雕作品欣赏
科学大爆炸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杨明作品展 形色·域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