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对我国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所生长的环境以及接触的资源可能远不如城市里的学生。资源的不均衡往往会极大地限制农村学生的个人发展,农村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天赋也没有被点亮。为了全面推进中国的素质教育进程,相关教育部门应在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构建读、写、画教室,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如何在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打造读、写、画教室。
一、打造农村乡镇中心小学读、写、画教室的意义
(一)培养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一个相对“应试教育”的概念,当谈到素质教育时,许多人联想到的场景大多与城市相关,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农村学生更需要素质教育呢?如今农村教育面临一个新的形势,就是国家已经把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所以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振兴乡村教育。杨东平教授认为,农村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模式中突围,真正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关于如何让农村学生“上好学”这个挑战,最先应解决的是恶性的应试竞争。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开始恶性“内卷”。这个恶化趋势是整体性的,包括城市和农村。但是由于农村的资源更少,它面临比城市更严重的问题。人们通常说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但首先要意识到,社会发展其实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教育真正面临的挑战是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未来的挑战是技术发展的挑战。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所熟悉的职业岗位很可能都不复存在。现代教育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而教师要为不确定的未来培养人才。
(二)立德树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专业的教师不应只埋头做一个“对很少东西知道很多、对很多东西知道很少”的“专家”,不应对育人抱以“事不关己”的情绪,而应是有抱负信仰、有道德情趣、有厚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教师的抱负和信仰不能不坚决,并走正确的道路,辅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要坚决不移地随从党和国家的领导;要有一颗充满阳光和热心的心,对待事物要有积极的情绪,要把正能量传递给每一名学生,如果教师讲课时都是有气无力的,学生就没有兴致听课,只会使课堂烦闷,使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要心中有爱。在学校工作了很久,笔者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十分热爱,早已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笔者热衷于教育工作,并因此感到驕傲和自豪;笔者爱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因此,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师德师风和才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事必躬亲,身正为范,培养不仅有杰出的学问水平,更具备优秀品质的新一代国之栋梁。教育是一门艺术,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停留在教育的从业者格局,而是应向真正的教师和教育艺术家努力。
(三)为农村的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如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大量的学生聚集在乡镇中心小学,另加科技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面对如此快节奏的时代,乡镇中心小学的成员必须承担起帮助校内及周边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业的责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因此,教育人员应以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为小学生创设和优化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学校可以少年宫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不遗余力地对每一个学生精准施策、因材施教,让他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涵养型、多元化的学生;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开阔乡村、乡镇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四)帮助农村的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缺少父母关爱及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农村小学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轻技巧,重爱心、重方法,在各种活动中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阅读练习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这个过程可以接触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具有个性特点的新作,解决因时空的差距以及理解文学经典中产生的阅读困难,提高制作简单可视性图形的技能,并带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和情感互动,达到全体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如何打造农村乡镇中心小学读、写、画教室
(一)教师要坚持读书
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无论怎么鼓吹读书的好处,无论怎么要求学生读书,都不会有多少效果。教师若有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对学生便能产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只有自己坚持读书,教师才能知道哪些书好,哪些书不好。在为学生推荐书时,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保持较高的阅读效率,不至于浪费学生的时间。
(二)教师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
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应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判断学生属于哪种情况,再根据书中的内容,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书。待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不妨跟学生进行讨论,观察学生是否通过阅读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若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便必然能进行反思,自觉地改正自己的毛病。 当然,若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继续为学生推荐几本书,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层次,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始终坚信,读书越多,便越能自律,也会越有反思精神。
(三)教会小学生如何阅读
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可以通过对农村中心小学生进行培训、辅导、组织开展有效的阅读,构建小学生初步的阅读体系,并形成阅读网络体系,教会每个学生学会“七个汤圆理论”,即Object(目标)、Topic(主题)、Content(内容)、Procedure(过程)、Picture design(图形设计)、Use of language(语用)、Evaluation(评价),让难懂的内容简化成可视化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构建一个自己的阅读方向和网络体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写工具(钢笔、毛笔),再由书写简化成一幅图画,根据大脑的立体性和放射性形成一幅美观的思维导图,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涵养型、多元化”的学生
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培训、辅导,练习,使学生形成个人的读、写、画体系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的竞赛、评比等活动,例如,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可以在教会小学生学会“七个汤圆理论”后,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书单。小学生根据教师所推荐的书单不断练习,教师则可以检验小学生是否形成读、写、画体系,随后根据小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开展与阅读、书法以及画画相关的竞赛、评比活动。例如,“读书分享大会”“我手写我心”“人人都是小画家”以及“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检验小学生是否形成完善且全面的读、写、画体系,还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小学生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培养“涵养型、多元化”的学生。
(五)构建创新型教室
教师根据自身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一致认为构建群文阅读—写好中国字—画好一张图为主线的创新型教室这一方式是比较适合如今的小学生的。虽然中国农村目前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提高,但大部分农村家庭并不能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构建群文阅读—写好中国字—画好一张图为主线的创新型教室有其必要性。
(六)以多种方式督促小学生练习读、写、画
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段落,写一写日记,可以写100~200字,也可以写300~500字,要求把一件事写清楚即可。让学生利用10分钟写作文素材积累,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课标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240首。九年时间,每年不足30首,每学期15首,具体到每周背诵任务是一首古诗文。小学阶段正是机械记忆最佳的阶段,教师需利用好这段黄金时间,让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多诵读国学经典,教会学生列思维导图,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的格式包括书本总体印象、内容简介、书中最吸引你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这四步,在每个学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画则要求小学生以二次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阅读的内容。小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图书的整体内容框架,或根据所阅读的某一章节、某一片段画画。
(七)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小学生阅读课的重点是“激趣”。教师要像个导游一样,有目的、有层次地指给学生一条适合他们的游览路线,让他们可以兴致勃勃地翻开书本,实现真正的自主阅读。以《中国神话传说》为例,教师应紧紧抓住了神话的三个特点——人物形象奇特、人物本领神奇、故事情节曲折,利用绘插图、猜本领、画山形图的形式,很好地将三年级下册学的“预测”和刚刚学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加以运用,简单地渗透用“山形图”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在这整节课中,环节清晰,形式多样,教师导得自然,学生学得也轻松。
(八)搭建信息化的读写画一体化平台
尽管处于乡镇中心小学的学习资源、教学设备上可能较为紧缺,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已经有所改进,这对学生、教师、学校来讲也是一个新的变化。因此,在为学生提供读写画的空间、时间时,也可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搭建读、写、画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在此教育平台上,主要囊括了以下几个重要板块:
首先,在此一体化平台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要涵括用于辅导学生进行读写画的教学资源。每当教师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便应设计读写画的相关方案,并且,将此方案上传在教学平台上,供其他教师进行观看、查阅。教师还可以在此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针对所设计的课件教学方案展开讨论、互相启发,这样既能帮助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对其他教师教学思路起到促进作用。其次,针对每一名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并且上传至此平台上。經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方案进行更新、对比学生是否有所进步,以此为依据对后续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确保整体的教学模式能逐步趋向于完善,借由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展现出读写画的教育价值。最后,无论教师展开何种教学活动,都需要课外资源的配合,这样才能丰富教学资源,给学生打造更高质量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特征,适当融入一些课外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信息,制成课件,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此来达到拓展学生认知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也乐意展开读、写、画,进一步确保了整体教学效果。
三、结语
身为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笔者一直致力于挖掘小学生的天赋,让小学生体会学习和生活的兴趣。为了减少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与城市地区的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笔者一直在业余时间内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利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这些工具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在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打造读、写、画教室,可以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说到底,读书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不读书,便会失去自我教育,失去了自我教育,仅靠教师单方面的教育,效果必定非常有限,若教师不够专业,学生从教师接受到的教育也会微乎其微。因此,师生共同读书,构建读、写、画校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打造农村乡镇中心小学读、写、画教室的区域推进及实践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604)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