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温度词隐喻对比研究

2022-05-30 18:45冯利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冯利凤

内容摘要: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使用语料库(BCC、BNC)和系统抽样调查法探究中文温度词“热”与英文温度词“hot”的隐喻表达特点。研究发现汉英温度隐喻使用广泛,两种语言温度概念结构之间存在隐喻同质性和异质性。由于共同的认知模式与生理基础,总体上同大于异。但由于文化差异,二者也有一定差异。由此进一步印证隐喻具有体验普适性,同时也说明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行为主体,在隐喻构建实践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热” “hot” 概念隐喻 对比研究

温度是人类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体验,它与方位、颜色、光线、重量等概念结构同等重要,是概念体系的中心概念,能够被明确表述出来(Lakoff & Johnson 1980:57)。相对而言,其他情感、心理等感觉体验虽和身体体验同样重要,但比较抽象,无法建立具体的表征。Lakoff(1980)从认知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了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认为隐喻表达所依托的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用一个熟悉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陌生的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语言表达方式,概念隐喻则是将有形的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因此,直接、清晰的温度体验可以用来概念化其他感觉体验,对其他事体进行理解和概念化,同时产生各种温度隐喻。这种世界认知与概念化方式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温度类词汇语义丰富,且大都通过隐喻延伸而来。在中英文中有大量的例子,如“热情”“热卖”“中国热”“hot topic”“hot pants”等。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本文拟对汉英温度类词汇“热”和“hot”的语义隐喻进行探讨,比较其异同及探究其缘由。

一.相关研究综述

前人主要从语义(Kittay 1987;伍铁平 1989;张立红 2013;方紫薇 2018)和隐喻(K?觟vecses 1986;高航、严辰松 2008;覃修桂、李颖杰 2014)方面研究了温度词。自从Kittay从语义角度研究温度概念“hot”后,温度词的一词多义(polysemy)现象成为了研究热点。伍铁平(1989)指出表示温度的词是一些模糊词,不仅不同语言之间,就是同一语言之间表示各种温度的词的界限都是模糊的。张立红(2013)则对温度词进行了历时与共时研究,发现温度词的语义复杂度与其日常使用频率成正比。方紫薇(2018)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冷”的意义及其变体。

基于概念隐喻(Lakoff 1980),我们可以使用具体熟悉的概念来指代抽象难懂的概念。那么温度作为可感知、能表征的概念,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抽象概念。高航、严辰松(2008)指出中文中有很多抽象范畴都是温度词都是经过隐喻投射而形成的,如疾病、色彩、兴趣与注意力、人或事物的活跃程度、性格或情感、社会地位与权势、困难或危险的处境、知识水平或理解能力。覃修桂和李颖杰(2014)发现在英语域图示中,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是由空间概念“上下”的层级关系及其变化来构建的。基于这一图示并通过隐喻投射,英语中形成了一个温度概念隐喻系统,即有“温度比喻事体的状态”“温度的高低比喻事体状态不同的强烈程度”“温度的变化比喻事体状态的变化”等单个层次的隐喻投射构成的系统。此外,温度词还可投射到情感域(K?觟vecses 1986)。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法则和内部结构,认识其本质(王文斌2017)。Charteris(2004)认为,对不同语言隐喻特征和用法的比较分析也符合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对于温读词的对比研究较少,目前有俄汉对比(翟丽娟 2020)、汉语阿拉伯语对比(张迪 2021)。马永田和宋伟奇(2015)对比了汉英温度词,发现两种语言温度概念结构之间存在隐喻同质性和异质性。

毫无疑问,前人对汉英温度词的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规律有重要贡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近年来汉英温度词的隐喻比较研究很少。另一方面,前人用于分析的语料规模相对较小,侧重定性研究,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定量研究工具,如語料库。因此,本研究将使用两个语料库BCC(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和BNC(英国国家语料库),进一步分析中文中温度词“热”及英语中“hot”的隐喻表达特点,从理论上讲,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英文语言表达和思维系统的认知规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分别为BCC(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http://bcc.blcu.edu.cn/)和BNC(英国国家语料库:http://bncweb.lancs.ac.uk/)。本研究将分别在两个语料库中搜索温度词“热”和“hot”。在BCC中,有6400页,共635,603个含有“热”的例子。由于样本量较大,逐一分类太过耗时。但为确保每个句子都有机会被分析,本研究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每200页选取一页,选取32页共3200例进行分析;在BNC中,有175页,共8750个关于“hot”例子,每2页选择一页,选取64页共3200例,用于分析。然后,人工挑选出有效的隐喻表达,并根据其目标域进行分类,统计每个目标域的频率和比例。

本文将分析汉英温度词“热”与“hot”的目标域投射特点,探究两者异同并寻求其认知动因。基于此,研究问题如下:

(1)汉英温度词“热”与“hot”的隐喻目标域投射有什么特点?

(2)汉英温度词“热”与“hot”的隐喻目标域投射有无异同?

(3)若有异同,汉英温度词“热”与“hot”的隐喻目标域投射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异同?

三.英汉温度隐喻的对比分析

1.中文“热”的温度隐喻分析

“热”原义为高温或者分子不规则远动产生热量。通过概念隐喻,“热”可以由温度域扩展到许多概念域。本研究采用系统抽样调查法,在BCC语料库中抽取了3200例含有“热”的表达,筛选出1434例隐喻表达。

本研究发现,汉语种温度词“热”使用频繁且目标域投射范围广,以下为汉语温度词“热”的目标域特点。

(1)态度域

温度隐喻起源于身体经验,人对温度的感知为温度隐喻奠定了基础。如果长时间呆在炎热的地方,身体会发热,身体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同样,当我们在追求目标或对某件事充满热情时,心理活动比较激烈,情绪飙升,于是身体会变得炽热。基于这样共同的身体感知,“热”可以偷射到态度域,表明我们对某事充满热情。如“天气渐渐冷了,爱美的你依然无法割舍对裙装的热爱”。

(2)情感域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会身高。一般来说,情绪的波动会引起人体的变化。比如听到好消息时,我们会因兴奋导致体温上升,情绪波动。于是,温度词“热”也可以投射到情绪域,表示人情绪比较激动。如“但这句平淡的话立刻使我热泪盈眶”。

(3)性格域

在炎热的地方,我们容易感到炎热和兴奋。人的性格是一种稳定的特征。当结交性格友好的朋友或与开朗活泼的人相处时,也会让我们保持良好或令人兴奋的心情。基于这种相似性,温度词“热”也可以投射到性格域。当“热”投射到性格域时,意味着这个人特别热情,愿意为他人或其他事情尽其所能。如“他热情、健谈、富有风趣,常常说一些幽默、甚至是带有童趣的话”。

(4)注意域

随着人们注意力变化,身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当我们对某事或某人感兴趣,甚至痴迷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能量,体温升高。当“热”投射到注意域时,这意味着某事或某人受到高度关注或非常流行。如“全球同步上市,全球同步热卖”。

(5)情景域

在炎热环境中,人容易感到焦躁不安和烦躁。当我们遇到麻烦时也会感到不安。当处于紧张,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身体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导致体温相应升高。当“热”投射到注意域时,意味着可能面临危险,或者情况非常紧急。如“我觉得手足无措,像一个热锅上的蚂蚁”。

(6)性感域

当身体比较热时,人会有一定的心理和身体反应。当人处于性激情状态时,也会感到热,伴随相应的心理反应。例如,当男生看到性感的美女时,身体可能会变热,情绪会有相应的波动变化。基于这样的共同身体体验,当“热”投射到性感域时,表示某个人身材较好,常指女性。如“性感热辣的舞步是‘小天后萧亚轩争抢观众及媒体关注的‘秘籍”。

(7)社会地位域

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温度的高低也有差异。基于在程度上的相似性,温度也可以用来描述社会中人们之间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一般来说,“热”投射到社会地位域时,常用来形容富有、权力高、地位高的人。如“但显然这位伊拉克前总统太‘炙手可热了”。

(8)疾病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有些疾病是由极端温度引起的。例如,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人们可能会中暑,感到虚弱和疲惫。当温度词“热”投射到疾病域时,意味着人们中暑或患有特定疾病,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身体变热。如“它可以补肾水、解肝郁、清肺热、养心虚、健脾运”“我得了热伤风,感觉很不好,我想最好在这里躺上两天”。

(9)机会域

俗话说“打铁要趁热”,意思是我们应该抓住一些机会,利用有利条件实现目标。当温度词“热”投射到目标域时,意思是不可错失良机。如“现在要做的就是‘趁热打铁,抓紧落实”。

2.英语“hot”的温度隐喻分析

“hot”原义指温度高或产生热量。本研究采用系统抽样调查法,在BNC语料库中抽取了3200例含有“hot”的表达,筛选出418例隐喻表达。英语温度词“hot”与汉语“热”有相同的目标域。有些隐喻意义与中文一致,如下例所示——在目标域,“hot”也表示某人或某事很受欢迎;在情感域,“hot”也表示情感波动;在情景域,“hot”也可以用来表示情况危急;在性感域,“hot”同样也表示女性身材火辣。

(1)注意域

Places that some people somehow seem to pass by, in search of more recently heard of hot spots.

(2)情感域

King Alexander was hot for her but the marriage was never consummated.

(3)情景域

If you lie to your teacher, you will be in the hot seat.

(4)性感域

And that magazine hot Bitch.

但也有些表达,虽然目标域和汉语“热”目标域相同,但是其隐喻意义却不同。比如在态度域,中文的“热”表示对某件事充满热情、感兴趣,语义是积极的;但是英文中“hot”则表示对某事物强烈反对,语义是消极的。另外在性格域,中文的“热”表示人脾气好,热情、好相处,语义是积极的,但是英文中“hot”表脾气火爆,语义是消极的。如下例所示:

(5)态度域

Like all booking agents, they have to be very hot on new talent.

(6)性格域

Quarrels were generally messy, involving hot tempers, grief and unpredictable actions.

此外,英文中溫度词“hot”在视觉域、味觉域、评估域、目标域和音乐域有自己独特的隐喻表达。

(7)味觉域

在吃辣的东西时,我们经常会感到嘴里像冒火,身体发热,体温不断升高。当“hot”投射到味觉域时,表事物很辣。如“This would imply that the majority of mustard are hot, but it is only the English mustard that is really fierce”。

(8)评估域

高温会引起一种强而热烈的感觉。因此当“hot”投射到评价域,指我们以一种热烈的方式去完成某个目标。如“They don't drink red hot stuff, they drink, only eat red hot stuff”。

(9)音乐域

高温环境能让情绪保持高涨,使血液沸腾。同样,当人们听到音乐中欢快或者强烈节拍时,会感到兴奋。“hot”投射到音乐域,指美妙的激动人心的音乐。如“Hot jazz and other attractions will make the evening go with a real swing”。

3.英汉温度隐喻的异同

汉英温度词“热”和“hot”的隐喻表达总体上异大于同。首先,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目标域,其中有些隐喻义也相同,如注意域、情感域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汉英的表达目标域相同,但其隐喻义会有差别,汉语中多为积极意义,而英语中多为贬义,如态度域和性格域。其次,“热”和“hot”的隐喻表达也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汉英最常用的隐喻表达有差异。汉语“热”隐喻表达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性格域、情感域、态度域和注意域。而英语“hot”隐喻表达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情感域、注意域、和态度域。第二,汉英都有他们独特的隐喻表达,如“热伤风”、“趁热打铁”只在中文里出现,“spicy hot”“hot on his heels”只有英语表达。

四.讨论与分析

本文研究发现,两种语言中的温度概念隐喻并不完全对应,在机会域、目标域等存在明显差异,但总体来说,二者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二者高度的相似性主要源于共同的认知模式。

Lakoff(1980)认为隐喻是生活的基础,而生活体验则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根据概念隐喻,人们往往会通过具体概念去认识和理解抽象概念。作为一种直接身体体验,温度感知能够被明确表述出来。因此温度这个具体概念也可投射到多个抽象概念域中。意向图示来源于人与世界的直接互动(Croft & Cruse 2004)。而汉英民族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相同的温度体验,由此产生相似的温度隐喻感悟和隐喻概念。同为人类,长时间待在炎热环境中,汉英民族体温都会上升,从而产生类似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基于共同的生理基础与身体体验,汉英民族形成了相同的认知模式,因此温度词“热”与“hot”投射到了相同目标域。人们对温度体验较为深刻,相关隐喻表达也较为丰富。

本研究发现汉英温度词“热”和“hot”可以投射到多种抽象概念域。相同的生理基础和身体体验形成了相同的认知模式,使二者相似性大于异质性。但由于环境、气候等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使其认知模式产生一定差异,导致二者差异性。虽然本研究使用语料库为研究工具,但由于数据过多采用了系统抽样调查法,不能完全覆盖语料,仍会有遗漏。另外,隐喻投射的目标域分类无统一标准,有些表达目标域归属可能存在歧义。因此,未来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紫薇,2018,“冷”及其参构语词的认知阐释[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

[2]高航、严辰松,2008,汉语温度图式所衍生的概念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7-12.

[3]马永田、宋伟奇,2015,基本隐喻的认知研究——以温度概念结构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04):15-19.

[4]覃修桂、李颖杰,2014,英语温度域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J].当代外语研究,(06):70-76+125.

[5]孙毅,2010,英汉情感隐喻视阈中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的理据探微[J].外语教學,(1):45-48,54.

[6]伍铁平,1989,不同语言的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1):120-131.

[7]王文斌,2017,对比语言学:语言研究之要[J].外语与外语教学,(5):13-16.

[8]徐盛桓,2014,自由意志与语言学实证研究[J].外文研究,(1):1-6.

[9]翟丽娟,2020,俄汉语温度词对比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10]张迪,2021,汉阿温度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