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燕
摘 要:“朗读能力”是指独立完成朗读的全部过程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语文朗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读者从各种读物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年级在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进行感悟、受到熏陶,以及培养语感。本文基于语文要素,对语文朗读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梳理,并探究了小学各个发展阶段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朗读能力 语文要素 结构层次
深度阅读的前提是朗读,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综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课文内容和相关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读懂编者的意图,梳理并构建阅读要素的图谱,将教材前后的知识点进行关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深层次的视角把握教材,有效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文朗读能力。
一、梳理“要素图谱”,确定语文朗读能力的重点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上一册教材的学习是下一册教材学习的基础,而学生的朗读活动则始终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朗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是一种对语言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基于对“要素图谱”的梳理,笔者认为语文朗读能力侧重点是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往往被多个因素所制约或影响,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渗透。朗读能力的基础就是认、读的能力,包括对字音、字形的认读,以及对字意的初步理解。这个能力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期的、科学的培养。此外,朗读能力的基础还有理解能力,指学生的大脑对所接收到的书面语言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对词语意思的解释、对结构的判断,以及对修辞手法的了解。
二、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三个发展阶段
学生能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重构语文阅读材料的意义,是语文朗读能力的体现。笔者通过研究大量资料,结合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将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分为以下三个学段。
(一)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朗读启蒙阶段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正式的小学校园,开始接触朗读,此时是朗读能力形成的准备与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关于朗读的认知与意识,正逐步融入日常的学习中,从书面文字的表层意思出发,渐渐产生一点自己的理解,从而逐渐向下一学段过渡。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年龄阶段的逐渐提升,提出渗透句子意思、读出句子间的停顿、读好句子的语气等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反复朗读、多层次阅读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朗读确立阶段
在上一学段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无意识地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慢慢地开始流畅且不停顿地朗读。在这一时期,学生倾向于朗读自己熟悉的内容,他们的注意力逐渐由字面意思转移到书面符号,能够看到并关注常出现的词句,自发地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与新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再在脑海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统领与整合,最终得到想要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与已有知识,深入理解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说一说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美妙的声音,然后让他们认真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当讲到“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这句话时,笔者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和“树叶”拟人化,将“树叶”比作歌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树叶翻动时声音的好听,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之处。
(三)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朗读运用阶段
第三学段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像前面两个阶段那样,被动地吸收知识,单纯地观察知识,而是主动搜寻与汲取知识。在现阶段的朗读活动中,学生往往有着明确的目标,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材料。但是由于现阶段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一般会选择朗读要求较低的文章,对一些有难度、较复杂的句子,他们会更关注整体的结构框架,努力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加关注新的信息,而不是局限在表面的语言知识。因此,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破解朗读过程中的难题,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发展特点,认识每个学段的差异性,并根据这种差异性,设置不一样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学有所获。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正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是朗读的起点、启蒙的初期,教师要侧重对学生的知识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而言,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朗读能力抓起,让学生朗读、默读、借助图表阅读,不要求他们理解文中的意思,只要粗略地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尽量扫除文字带来的一系列朗读障碍,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知识与能力。
在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教师要侧重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评价与鉴赏的能力。这一阶段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过渡期,他们在这时往往已经具备了独立朗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朗读技巧与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具体方法,把握朗读的方向,并启发学生思考,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例如,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幽深的”“雾蒙蒙的”这一类修饰语的作用,深切体会运用形容词增强表达丰富性的功能。同时,在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指导,争取让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断句正确,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和初步研读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文章的内容本身,此时教师应当找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从而确定教学的中心目标。此外,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朗读风格,或是默读,或是小声快速阅读,抑或是大声朗读等。总之,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教师都应积极鼓励与表扬,并适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字句进行提问,把握生成性资源,深入感知课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收获方法、知识、态度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梳理并构建阅读要素的图谱,将教材前后的知识点进行关联,了解各个学段朗读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自己的语文朗读能力与语感。
参考文献:
[1]李竹平.单元语文要素梳理与整本书阅读推荐(上)[J].教育视界,2019(18):74-79.
[2]陆虹.构建语文要素图谱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统编教材三(下)第六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